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宋朝和金國在簽訂"隆興議和"時,忘了修改雙方的接受國書禮儀,原來宋是臣,金是君,由君向臣宣讀詔命。經過"隆興議和"後,金和宋成為了叔侄關係,作為宋孝宗而言,修訂受國書儀式非常重要。於是派遣范成大出使金國。

不過為了宋朝的顏面,宋孝宗讓范成大以歸還祖宗陵寢名義出使金國,然後讓他自己見機行事將雙方禮儀修訂好。雖然此時的宋國不是以往的弱雞,金國也是強弩之末,不過常年受金國壓迫的宋國,還是沒有那個膽子直接提的。

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前往金國路上的悲情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這是范成大在出使金國的路上所做的一首七言絕句。范成大肩負重要使命出使金國,可能九死一生,行至藺相如墓,聯想到藺相如捧璧入秦的場景,決心效仿,誓死完成出使任務。

范成大,字致能,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作為宋金戰爭、紹興和議、隆興和議的見證者,范成大應對國仇家恨有著很深的理解,也知道如今地位改變也是國家強盛的原因。

想到"隆慶議和"爭取到的還有從原來的"歲貢"改為"歲幣"的銀兩,也從原來25萬輛少了5萬輛;南宋割商州、秦州等地給金國。

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這些條約依舊不平等,強盜思維,可是已經比以往好很多啦!在路過南京和開封時寫了三首詩,瞭解他此時所觸發的情感。

《雙廟》

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

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際地沉?

南京的雙廟,供奉的是在唐代安史之亂中,合力堅守睢陽矢盡糧絕,被俘後英勇赴義的張巡、許遠。前兩句是歌頌兩將軍,後兩句轉指當時北宋京都兵多將廣,地勢險要,都未逃脫滅亡的命運。詩中的借古諷今之意,不言而明。

《宜春苑》

狐冢獾蹊滿路隅,行人猶作御園呼。

連昌尚有花臨砌,腸斷宜春寸草無。

宜春苑在北宋故都開封,俗稱"東御園"。想當年歷經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尚能駕返連昌宮,憑弔昔日的遺蹟。如今呢?靖康之變若干年了,宋王朝苟安江南,無力北伐,何日才能光復頹垣荒草的宜春苑啊!聽著過路行人一口一聲仍稱為"御園",范成大充滿了激憤之情。

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州橋》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俗稱天漢橋,在北宋故都開封城內,橫跨汴河。"天街"是故國的象徵。范成大作為南宋使臣到此,自有金國陪伴使同行,不可能有遺民當埸詢問。但作為文學表達,可出自想象,只要符合特定景況,不影響全詩的藝術真實性。

大殿之上怒懟金主

當時前來迎接范成大的金國使者,是范成大的粉絲,也學他頭戴巾幘,表示尊敬。

在抵達燕山後,范成大秘密地草擬好奏章,藏在自己的身上。在以打著歸還祖宗陵寢的事辦完後,掏出已經藏好的奏章上奏給金國皇帝金世宗,此時金國上下朝政咬牙切齒,你這是逾越之舉,違規的,大臣們紛紛出言羞辱他,金世宗則是青筋暴怒道:"拜完趕緊走"。

范成大對此不聞不問,依舊躬身拜道:"此奏得達,當下殿百拜"。此時有大臣忍不住用笏板擊打范成大,此時的他依然挺直身板高呼,作為金國太子高喊道:"給我殺了他"。被越王及時拉住。

最終奏章被送上去,范成大被待下去,此時帶他去驛站的小吏佩服他的勇氣,小聲提醒道:"這裡有很多人要殺你,小心點。"

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吃罷晚飯,范成大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他提筆寫下了《使金七十二絕句》的最末一首詩。

《會同館》

萬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漚浮。

提攜漢節同生死,休問羝羊解乳不!

此詩猶如一紙氣衝雲霄的壯烈宣言!前兩句表達了自己不以個人微軀為念,抱有以身殉國的犧牲精神。後兩句以漢代蘇武自許,有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不須過問公羊能否生乳這些事。

最終范成大成功而退,金國接受宋朝的奏請,歸還了祖宗陵寢之地,也答應了重新修訂雙方禮節。范成大也贏來宋金兩朝人士的欽佩。

單槍匹馬入金國,當著金國大臣們面懟金主,且從容不迫而退

結語:

范成大抱著必死之心赴金,以自己堅定地勇氣抗住金朝的威壓,以一人的勇氣帶回了國家的尊嚴。另一個主要原因宋孝宗一改往日宋對金的軟弱,對金的戰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反映了弱國無外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