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報集團9名青年記者火線入黨

□本報見習記者 陳妙然

重报集团9名青年记者火线入党

2月28日,重慶日報黨委舉行首次視頻連線入黨宣誓儀式,在武漢戰“疫”一線的《重慶日報》記者謝智強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高舉右手,面對黨旗宣誓。齊嵐森 攝

2月28日,重慶日報黨委舉行首次視頻連線入黨宣誓儀式,身在武漢一線的《重慶日報》記者謝智強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高舉右手,面對黨旗許下莊嚴的入黨誓言。

連日來,重報集團奮戰在抗疫採訪前沿陣地的9名青年記者火線入黨,被黨組織吸納為中共預備黨員,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信仰和責任擔當。

這9名中共預備黨員分別是:《重慶日報》攝影部記者謝智強、《重慶日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陳鈞和楊駿、《重慶日報》區縣部記者陳維燈、華龍網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宇、上游新聞影視中心攝影記者張錦旗、上游新聞重慶頻道記者張皓、上游新聞影視中心記者鄒飛、上游新聞重慶頻道記者郭發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中一些人的故事。

《重慶日報》攝影部記者謝智強:“在一線,要像戰士一樣戰鬥”

“從除夕夜算起,疫情期間,40多天,我甚至不知道每一天過的是星期幾。從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隔離病房,再到武漢沌口方艙醫院病區。一路走來,有時候覺得像夢一樣,讓我有些記憶模糊。”

對於謝智強來說,這段深入一線報道的時光,像是一場戰鬥。

前往武漢的那天,父親對謝智強說:“當年老山戰役我上過戰場,今天你也要上戰場,一門雙戰士,我們謝家自豪得很!”聽完這番話,謝智強的眼淚含在眼眶裡,不敢讓它掉出來……

“事實上,這是一場每個中國人都參與了的戰鬥,我只是走到了戰鬥的核心區。”謝智強說。

2月13日,謝智強隨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開始了他用相機鏡頭記錄醫療隊馳援武漢的工作。在反覆學習穿脫防護服之後,他獨自進入了隔離病房進行拍攝。

“我真的有些擔心自己,但我必須要進去。”謝智強坦言,在一線,支撐他的就是作為記者的職責,“鏡頭在前,危險在前,我亦在前。”

他的戰鬥,在每一個新聞現場。而其中滋味,都在他的鏡頭裡……正如他所言:“我從重慶到了武漢,我不知道這裡會發生什麼,但我知道這裡一定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慶日報社全媒體推出大型策劃《前線醫護人員吐心聲:疫情結束後,我最想……》,謝智強又一次扛起攝像機,記錄下160名醫護人員的心聲。視頻打動無數網友,該專題在抖音的播放總量超2000萬。

“從抗擊疫情開始,重慶市積極響應,市民主動配合,讓我感受到了什麼叫團結。這段時間,我也看到太多一線的黨員,衝鋒在前,無所畏懼。”成為黨員,是謝智強一直以來的奮鬥目標。2月28日,謝智強終於如願以償。在向黨旗宣誓的神聖時刻,謝智強告誡自己:要對得起預備黨員、黨員這幾個字。落實好“四力”,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新聞事業,就是對黨的忠誠與責任擔當。

上游新聞影視中心記者鄒飛:“疫情考驗著各行各業的黨員”

作為一線記者,時刻不能怠慢。當領導徵求鄒飛是否願意進入醫院抗疫一線採訪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為他明白,“只有在第一線,才有真正鮮活的新聞”。

一切從未知開始。接到指令的那一刻,鄒飛對新冠病毒還不夠了解,更不知道能深入醫院到哪個程度、能拍攝怎樣的畫面。出發前,他只知道要多帶些口罩和感冒藥。

第一個關於疫情的採訪從1月26日重慶第一批赴孝感醫療隊出征開始。緊接著1月29日,重慶市委宣傳部成立5個特別報道組,在當天進行防疫知識培訓,3天后正式駐紮重慶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採訪。2月25日,鄒飛被調往重慶市疫情重災區萬州進行採訪。

鄒飛在採訪中見證了一個個平凡英雄的事蹟:“萬州區三峽中心醫院重症病房副主任黃霞醫生,在病人最多的時候,為了不浪費隔離服,最長持續30個小時不出隔離病房……他們是在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中,從死神手中搶人。”

“這次疫情無不考驗著各行各業的黨員們,他們堅守崗位、任勞任怨、不懼危險,作出了表率。”鄒飛說,黨員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的事蹟一直激勵著他,“我越來越覺得入黨的必要性,越來越覺得這個集體閃耀著光芒。”於是,赴前線一週後,他正式向報社領導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戰爭年代,黨組織火線發展黨員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戰火中的生死考驗最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忠誠勇敢、不怕犧牲;和平時期,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同樣是生死考驗,是檢驗一個人入黨動機、意志品質、擔當作為的試金石。

2月26日,上游新聞影視中心黨支部經過表決,鄒飛成為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他說:“我當時心情無比激動,眼前閃現著電影中黨員宣誓的畫面……”

上游新聞重慶頻道記者張皓:“以文字的力量為黨助力”

“可能需要你去黔江那邊的醫院駐地採訪一個星期,你怎麼看?”

2月9日晚上,張皓收到了集團派來的任務。

“一開始說心裡不怕,也是不完全準確的,但骨子裡偏偏還是渴望著能夠經歷這樣一次逆行,或許是當了記者的小情懷,和所有年輕人一樣,25歲的我總想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記。”張皓想。

於是,2月10日早上8點,張皓瞞著家裡人,擔任起此次報道組的小組長,和另外兩名記者一起,踏上了黔江之行。

“在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這種信念也漸漸在張皓心中紮根。

同日清晨,與張皓同樣來到黔江定點救治中心的,還有第二批當地醫療隊。護士長黎蓉在當天早早起了床,陪伴她一起的,還有丈夫鄧小祥。

其實,早在前幾天,黎蓉就已經悄悄報名前往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病區,接到通知後黎蓉問女兒和愛人,“如果我要去一線,你們怎麼想?”

“我不希望你去,但是你又怎能不去?”21歲的女兒對黎蓉說,“其實我知道你一直都想進入病區獻上一份力,所以,我支持你。”

張皓還從黎蓉口中得知,她的丈夫那天陪伴她出了家門,一路無言,在踏上統一前往救治病區的車前,一向話語不多的丈夫對黎蓉說:“不要有顧慮,花開之時,我來接你。”

張皓怎能不懂其中滋味。聽到這裡,他突然生髮感慨:“或許有時候後退有原因,但前進,從不需要理由。我們在不同的空間,卻在同樣的時間做了同樣的決定,只因我們記得心中那份職責。”

惦記著這份職責,張皓從1月24日至今一直堅守在戰“疫”一線,截至2月27日,共刊發與疫情相關稿件116篇。

張皓說:“一個真正的新聞記者,心中應當認清,我們要以文字的力量為黨助力,以真切的情感服務人民,讓大家心連心綁在一起,共同進步。”

《重慶日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楊駿:“讓英雄們工作在聚光燈下”

“2020年2月10日,我30歲。

“所謂三十而立,到了這一年齡,應該是人格、學識、事業自立的時候。另一方面,30歲,也是我告別‘年輕’的時候。

“也許是意義特殊,對於這一天,我想過很多種畫面,唯獨沒想過,會在疫情暴發時,來到湖北武漢一線。”

在楊駿的朋友圈中,有一篇特別的記者手記,記錄著他赴一線採訪的經歷。

“大年三十晚,陸軍軍醫的逆行者們刷爆了朋友圈,本報首席記者陳維燈在單位群裡說,若要派記者隨隊,讓他去。我看到這話,接了一句:帶上我,我給你當實習生。”

楊駿說:“有不少朋友問過我,為何要去一線?我內心想法很簡單,到前方去,去見證,去歷練。”

“就跟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一樣,採訪報道就是我的任務和職責,都是分內之事。”楊駿的性格很直率。

他坦言,其實前方的環境很壓抑,也很容易讓人焦慮。但在微信群裡和大家聊天時,朋友的一句話讓楊駿倍感自豪:“這次防疫,算是一次國家大事,你在有生之年,能夠參與這麼一件事,也算值得回憶了。我們記者,最大的使命,不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讓那些醫護人員在聚光燈下工作,讓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價值嗎?從當下的情況來看,我們的使命做到了。”

在湖北一共駐紮43天,楊駿前後完成新聞作品50多件。作為聚光燈後的新聞戰士,他光榮地完成了任務,也在向黨組織靠攏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楊駿謙遜地說:“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想過要火線入黨。我覺得自己和黨員還有點距離,畢竟是年輕記者,還需要錘鍊。但我一直很愛黨,在這個問題上,我有很清醒的認識,以後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辱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