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圖/網絡

寫下標題上這個學習了《認知天性》後,顛覆我慣常認知的觀點,很吃驚。第一,多年形成的慣常認知,是接受和承襲的長輩和教育者的方法;第二,這種方法現在仍是傳授和給予孩子們的主流方法。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亨利•羅迪格和麥克•丹尼爾合作寫成。他們都是研究學習和記憶的認知科學家。這本直接說明科研成果的書,目的是指導人們在實踐學習中,如何掌握複雜的知識與技能,並通過認知心理學理論闡述和實驗結果,引導、強化教育理念,將“認知科學”應用在教學中。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雖然更新和扭轉,早已根深蒂固深入在人們心中,常用慣了的“強化記憶和集中訓練“方法,難度可想而知的大,但在閱讀學習大環境的今天,舊的觀念需要改變,不利的方法需要革除。要給孩子們終身有益的學習方法,是教育者和家長肩負的責任。當然,一系列好的方法需要事實論證,還需要人們“內宇宙”的醒悟。


既然已認定強化閱讀記憶和集中快速練習效率低下,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那麼什麼才是有效的學習記憶,和獲得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方法呢?答案是:在自覺有意獲得和主動積累前提下的檢索記憶。


一,什麼是檢索記憶?


《認知天性》中說:充分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孩子越做越熟,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產生的假象,使孩子達不到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與這種反覆閱讀,集中複習的方法相比,回憶事實、概念和事件,會更有效。這種有效方法被稱為檢索式練習或檢索式記憶。


檢索式練習,實際上就是回想練習。是指每學會一段文字,或學會了一個知識點,就設置出一些問題來考考自己,然後放下隔一段時間冷卻,再用回想或小測驗的方法把學過的東西與已知的東西進行連接,這個過程就為自己所學的知識鏈,打上了記憶結。


如果把這個過程,用腦神經學原理呈現一下,就是把大腦回路比喻成一條細鏈,在細鏈上把學到的知識,回想著一顆一顆地象穿珍珠似的穿起來形成系統,再用考試這個檢索工具,給它們打上像竹子身上一節一節的不易折斷或脫落的結。


“檢索記憶,就是主動回憶某個知識運用的過程,如答題、解決問題的。如果孩子習慣了能在學習中做到主動檢索,那麼,孩子們的記憶和學習效果就會得到強化。”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仔細瞭解和觀察我們身邊的學霸,他們學習中突出的表現,就是喜歡考試,而且複習的過程也非常的輕鬆、平靜和節奏上有條不紊。如果沒看過《認知天性》這本書,我們還找不到學霸們,連自己也總結不出來的自覺、主動學習的秘密武器是什麼?


就連全國著名的“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老師,也是在學習了《認知天性》後,才得知自己為什麼學習起來不吃力?為什麼每次成績優異?在別人看起來恐懼的考試他為什麼特別喜歡?原來他自己就是檢索學習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樊登老師在推薦《認知天性》這本書的時候說:“我的學習生涯,一直是被同學們視作,上天給了我天賦的眷顧。其實我從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天賦,因為學習真的不容易。我與眾不同的是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我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玩著玩著,就瞭解了自己真正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弄明白?”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這樣,在每次大考前,他與同學不同的是,不看書,不查筆記,而是拿出一大疊紙,分門別類的把各學科學過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和詩詞都默寫一遍。遇到想不起來的,就儘量使勁想,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以前,他不知道這方法就是檢索記憶,更不知道這方法為什麼有效?讀了《認知天性》這本書,從嚴謹的心理學家做的實驗和統計分析中,他才知道自己常用的套路,正是檢索記憶的套路,包括考試檢索、間隔串聯、細化鞏固和遷移提煉,他經過親身體驗證明,方法對了成績自然就好的道理。


這就檢索記憶的真相(回想已知,檢索鏈接)。從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檢索記憶學習法的確是一個有效的,值得嘗試的好方法。


二,為什麼說檢索記憶,要在自覺和主動的前提下進行?


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儘可能的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不同意義,那麼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


“花心思嘗試”,就是主動、自覺的學習行為。而80%的孩子因為不自覺中接受和習慣了,反覆強化記憶和集中練習方法,而主動、自覺卻成了他們的短板。他們在固定思維和習慣重複的影響下,失去了自我的主動性。這些孩子整天鑽在壘起的書本和作業堆裡,服從任務要求的命令,像一個個被劫持的機械人盲知盲學。


他們的認知觀念裡堅定的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的學習狀態和好的學習途徑,於是走入了無效或甚少成果的誤區: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1,只要抓住時間死記硬背就能出成績


願望是美好的,然而往往事與願違,許多的孩子耗盡時間,花盡精力,換回的卻是成績不理想。由於付出與得到完全失衡,他們心裡就一點點積累起了對學習的厭惡,和對每次參加考試的恐懼,這時候他們失去了應有的自信,卻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被不得法的“勤奮伏案”的假象所毒害。


關於這一點,我也有過深刻的體會。在我選擇做出要學會自媒體寫作的決定後,我連續參加了三期,每期一個月的寫作訓練營,當時,我就認為訓練期間,我只要不間斷的學習,讓自己和大家一起進行高強度的寫作知識記憶,每天寫一篇2000多字文章,或列出文章框架的訓練,多吃苦多練習一定能在期限內成功。


那時我真的很能吃苦,每天連碎片時間都不放過,擠出來給自己定下任務背課上知識,還半夜起來寫文章。三期下來(三個月),我發現自己收穫甚微,從文章觀點的提煉,文章行文的邏輯及論文過程的理論支撐,再到語言表達的經驗等方面,都沒有很大的提高,更談不上不突破。我開始醒悟: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能力豈能突擊來,知識必靠積累在。


這時,身體卻出現了很不好的狀況,我終於意識到自己不適應採用強化方法,就算pin上生命也不能完成意願。於是我放下筆,讓自己靜下來放慢節奏,重新檢索記憶課上的寫作知識,並開始歸類聯繫已有知識,將知識串聯,建立心智模型,才算走上學習的正規途徑。


2,無積極組建“心智模型”的概念


認知天性中說:“影響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握的”。


學習能力強的人,都有“心智模型”,他們用能掌握的、已經清晰形成的“心智模型”,處理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什麼是“心智模型”?


它是我們日積月累起來的知識系統,加上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經驗結合建成的思維模式,這個習慣性解決問題近乎智能的模塊,每當問題出現,就能理性的機智應對,使瞬間分析、判斷有方向,處理問題有方法,它不會讓人手足無措毫無辦法。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建立心智模型是多麼重要。我們在看籃球比賽時,見中鋒隊員得到球,他迅速的觀察場上局勢,當確定進攻的方位和有力的時機後,他會用眼神與下一位接球者會意,然後聲東擊西,隱蔽型的掩護,為接球投籃的隊員贏得時間機會。中鋒隊員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因為他已經在緊急的狀況下,挑出了最重要的因素,能夠識別應對各種球路。


這正是他在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的心智模型和籃球比賽中,各種因素緊密聯繫起來的結果。有了這主動和自覺建立的“心智模型”能力,才能洞悉球場上的瞬間多變的信息。


學習中也是一樣,雖然孩子們之間存在著天資不同的因素,但教學會他們檢索練習和組建心智模型的方法,再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們的智力水平。


三,怎樣才能使孩子在學習中自覺、主動的進行檢測記憶


我的回答是:要靠老師和家長的努力,根據孩子的年齡特性:好奇、熱情,引導他們在學習(閱讀)時打破常規,將學習任務目標化,興趣愛好對口化,活躍氣氛鼓勵化。這些都是激勵孩子主動和自覺學習的條件,然後給予孩子檢索記憶的方法指導。


愛因斯坦曾經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我想他說的創造力,就是指知識運用中的高層次技能,這個高層次技能裡包括:知識分析、綜合判斷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與用結合不起來,那麼學習的知識是不實用的。怎樣才能實用呢?


要在自覺檢索記憶中,將知識、概念用演繹的方法來理解,並用連接實際的方法來積累經驗,但是要在檢索記憶和練習新技能的同時,付出努力、展開思考,並在心裡多次演練,高層次的技能成果才能顯現。建議如下:


1,抽象化轉向形象化


中小學的孩子,形象化的視覺記憶強,識別畫面時想象力豐富,這方面明顯優於抽象化的概念記憶,他們對圖表、曲線等畫面的東西記憶深刻,也記得牢固。當孩子面對直觀性強、有趣和好理解的東西時,興趣盎然,學起來輕鬆,氣氛活躍度高,積極性也易調動。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如果將晦澀難懂,或者說理性強的文章,和抽象的公式或定理,這樣的難點、重點知識,利用一些工具,如:設置情景或想象場面動態,讓孩子參與體驗,或者追問和提醒孩子,在他經歷中是否處理過或勝或敗的問題,讓他們參與互動。再比如中學語文學習中,閱讀理解題對孩子來說是難點。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們鑽到一份一份模擬題的重複練習中,而要指導孩子跳出埋頭練習的陷阱,花時間儘可能的收集歷來考試中出的題型,按問題的屬性來歸類,讓孩子心智中有類的概念和解決一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了類的模塊做基礎,再去處理每份模擬試卷的具體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心中就有了底。再真正用好檢索記憶,學習效率必然會提高,處事能力也必然加強。


2,巧用“間隔”


“間隔”是一種策略,包括用時間間隔,也指內容交叉學習。在《認知天性》裡講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單元考,學期末考和年末考試的內容整體劃分成三份。1/3的資料會在三次間隔的小測驗中出現;另外1/3測試資料,讓學生連續的多學3次;剩下的內容既不出現在課堂上,也不額外的複習,只講授一次。目的是考查檢索記憶的效果。實驗的結果非常驚人,把資料放在三次測驗中出現的分數,比那些沒有進行間隔小測驗的高出10多分。這個實驗證明了兩點:


①間隔式的檢索記憶(練習)效果好;


②單純的閱讀對學習和記憶沒有太多的幫助。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現在我們結合現實想一下,如果想為跑步或開車記住一段路線的方法,就是用高大醒目建築物做路標。當回想記憶或思維演練時,容易檢索記憶起來的,正是那些有強烈視覺刺激的建築物做標識的路段。學習也是這樣,要有目標性的標誌,而每一個目標完成和再建立之間都要有間隔的時間距離,這和人們的記憶曲線有關,和結合的疏密適度有關,還和難度遞進及容易回想檢索有關。(不再贅述)


3,測驗是最好的檢索


前面我們講了樊登老師的例子,證明測驗的確是最好的檢索。但大多學生不喜歡考試或者測驗,如果他們能選擇的話,他們會在考試前逃之夭夭的。那怎麼做才好呢,我收集了幾種好的模式,有心的人不妨試一試:


①讓孩子閱讀後提筆寫出以前不知道,現在閱讀中知道了的事情(檢索篩選信息)


②讓孩子大聲朗讀後,再讓他們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作品的含義,並從中找出一兩個關鍵詞,還可以讓他們想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檢索細化)


③把考試變成小測驗,因小測驗的時間短,目標性強,內容也單一,不會構成孩子們的心理負擔。(分解檢索)


總之,學習目的只有一個:學以致用。然而方法卻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能達到學習的目標,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只要和孩子思維統一起來,行動目標一致起來,就可把方法當做工具來使用。


《認知天性》驗證:強化記憶集中練習的“熟能生巧”,是浪費時間


最後結語:


孩子是大家的寶貴財富,珍惜和愛護孩子,是每個人的心願,能讓孩子在學習成長期,習慣了用好的學習方法,來高質量的完成認知任務,這是老師和家長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我們要當一個好老師和好家長,不讓孩子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要幫助他們高效的學習知識,主動、自覺地構建優質的“心智模型”,不斷磨練高層次技能,長大成為國家頂尖的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