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香蜜”片尾曲《左手指月》引發版權糾紛

中國知識產權報

在網絡和多項比賽中被眾多歌手挑戰、翻唱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片尾曲《左手指月》,近日引發了一起版權糾紛。因認為上海絲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絲桐公司)及白無瑕未經授權擅自修改、表演和傳播音樂作品《左手指月》,《左手指月》的著作權人中英音樂文化有限公司(下稱中英音樂公司)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將上海絲桐公司和白無瑕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停止使用《左手指月》音樂作品,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共計56萬元。

目前,該案尚在審理中,誰是誰非尚無結論。生活中,改編、表演和傳播他人音樂作品的情形較為常見,隱藏的版權風險不容忽視。北京韜安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王立巖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何種方式使用在先音樂作品,行為人都需要給予在先音樂作品充分的著作權尊重,否則就有可能越過法律的紅線,侵犯他人音樂作品的著作權。

改編引糾紛

《左手指月》是於2018年8月播出的仙俠奇幻劇《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片尾曲,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中英音樂公司在起訴狀中稱,上海絲桐公司及白無瑕在未取得原告許可的情況下對作品進行了修改,並使用修改的作品進行古箏表演。同時,二被告共同將侵權視頻及音樂上傳至新浪微博、網易雲音樂等平臺。此外,二被告使用侵權音樂在中央電視臺公開表演。中英音樂公司認為,二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對作品的修改權、表演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並給原告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至於該案的具體詳情,涉及的是音樂作品的詞或者曲,還是詞與曲的著作權,記者對原被告雙方進行採訪,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雙方的回覆。

實際上,因音樂作品改編引發的糾紛並不少見。以經典歌曲《牡丹之歌》為例,2018年4月,獲得該歌曲詞作者喬羽授權的北京眾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認為貝殼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嶽龍剛(即岳雲鵬,《新五環之歌》表演者)未經許可,擅自將歌曲《牡丹之歌》中的歌詞改編後使用在貝殼公司北京、上海兩地版本的廣告《新五環之歌》中,並使用該廣告開展商務推廣活動,侵犯了其對《牡丹之歌》享有的改編權,因此將二被告訴至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於此案,法院最終判定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該案的判決曾在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使用需謹慎

眾所周知,包含詞曲的音樂作品在聽眾欣賞時往往以詞曲同步的形式出現,而詞曲組成的音樂作品在內容上其實可以拆分為詞、曲兩部分,這兩部分分別具有作品性質。在王立巖看來,對原音樂作品的使用,首先需要結合個案情況區分使用內容的範圍,是對“詞 曲”的使用或僅針對“詞”或“曲”的使用,因為這將涉及到糾紛指向的客體。

在《新五環之歌》版權糾紛中,一審法院經審理後認為,《牡丹之歌》為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被訴廣告《新五環之歌》中的相應詞句與《牡丹之歌》相應唱詞的曲譜相同,但上述使用方式是涉及《牡丹之歌》曲作品和歌曲整體改編權問題。原告僅從詞作者處獲得相應授權,未獲得曲作者的相應授權,無法以自己的名義單獨主張曲作品及歌曲整體的相關權利。因此,法院判定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一審宣判後,雙方均未上訴,一審判決生效。

此外,在客體明確的基礎上,通常需要結合具體使用方式進一步匹配可能涉及的著作權權項,比較常見的行為包括改編、表演、傳播等。“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項著作權權利是署名權。這項權利是比較常見的附帶被訴侵權的權利,因為在很多時候,署名權的侵權會伴隨作品的其他使用情形一同出現,比如作品改編之後再傳播時未署原作者身份,就可能構成對原作者的署名權侵權。”王立巖強調。

在很多時候,音樂作品可能被稍加改動後重新演繹使用,聽來似乎還是原來的音樂作品,也有些時候音樂作品中的部分元素被提取使用而新產生的作品,與原作品有很大差別。不過,王立巖認為,這些都只是聆聽的直觀感受,並不能簡單判斷前後兩者之間在著作權侵權類型上的差異,而是要通過具體個案的比對分析才能得出法律上的判定結論。

改編音樂作品可賦予作品新的活力,使聽眾獲得不一樣的全新聽覺體驗,可能會讓一首默默無聞的音樂作品和音樂人迅速走紅,提高音樂人的創作積極性,推動音樂行業快速發展,可謂一舉多得,但前提是要尊重版權,獲得音樂作品授權,不能因為版權授權“缺席”而致使聽覺盛宴蒙上侵權陰影。(本報記者 侯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