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忽必烈當大汗後其他汗國都不與他來往了?

幻海塵封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討論元朝的時候總繞不開與之相關的四大汗國。他們分別是欽察(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部落之後,向西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外擴張戰爭,戰爭使蒙古帝國領土大為增加,為了統治這廣袤的新領地,成吉思汗先後封他的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於新領地進行統治管理。

在這樣的分封關係下,衍生出了於1242年成立的欽察汗國,於1227年成立的察合臺汗國,還有於1225年成立的窩闊臺汗國。 另外一個汗國伊利汗國建立的時間最晚,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於1256年建立。

四大汗國是大蒙古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屬於蒙古帝國的藩國,各汗國君主的廢立均是由大汗指定;疆域範圍也是由大汗劃定,不得擅自改動 ;大汗有權對其軍隊和屬民加以抽調。也就是說,封國君主雖具相對獨立性, 但始終處於大汗的統治管理之下。所以,蒙古帝國前期,蒙古大汗是各大汗國的最高統治者和領導者。

但是在成吉思汗死後,早期受封的三大封國於蒙古本土汗國已有嫌隙。因為接替成吉思汗汗位的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然而拖雷在當了兩年大汗後病逝,繼任的變成了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窩闊臺成為大汗後原來的窩闊臺汗國由其兒子貴由來管理。在窩闊臺死後,貴由接替窩闊臺繼任大汗,此時大汗一位還是在窩闊臺一脈。

而在貴由死後,蒙哥即位,大汗之位重新回到拖雷世系。1259 年七月, 蒙哥猝死於南征軍中, 使蒙古帝國陷入了危機。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利用留守帝都的便利條件,由部分諸王、貴族擁戴稱汗。而蒙哥的長弟忽必烈此時手握重兵,在東道諸王扶助下也在開平登汗位。兄弟之間由此拉開了爭奪汗位的戰爭序幕。

幾年後,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 並取得蒙古大汗稱號, 但大蒙古國也因此分裂。 此時的忽必烈繼承的已不是大蒙古國原來的領土,除據有蒙古本土和新徵服的南方領土外, 雖能號令東道諸王,但此時四大汗國已脫離大汗的統轄。

忽 、阿爭位之初,欽察汗國曾派使勸雙方和解;察合臺汗國及窩闊臺汗國均拒絕承認拖雷系的大汗汗位;伊利汗國雖表示支持忽必烈,但他的兄弟旭烈兀忙於建國,無意調停雙方的戰爭。

這其實就是四大汗國於後來忽必烈的元朝產生隔閡的原因。 這期間為爭取支持,忽必烈曾以大汗名義對旭烈兀佔據阿母河以西至密昔兒地區的統治權加以承認,同時還認可了察合臺汗國從阿勒台山至阿姆河地區的疆域。

雖然如此,但是此時的四大汗國之於蒙古本部已經是獨立存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此後元朝的皇帝雖有蒙古大汗稱號, 但已不能號令四大汗國。

元朝與四大汗國雖然有所謂的宗藩關係存在,但是隻限於名義上的,已經不能和前期與蒙古帝國宗藩關係相提並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