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罵人的話?


“二百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罵人的話?

日常生活當中,當我們想說一個人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傻里傻氣的時候,習慣管他叫250,對吧?那麼在本山大叔的小品當中,250又被簡化成了“二”火遍大江南北。

不過,關於這個俗語250的由來,我敢肯定鮮為人知!今天告訴大家,250這個來歷,在歷史上有多狂!

說法一,二百五出自春秋時期,左傳裡頭講的一個故事,說是在春秋時,晉獻公老了,寵愛侍妾驪姬,而驪姬心如毒蠍,勾結獻公功所寵幸的梁五和關東嬖五這兩個大臣,想謀害太子申,及獻的其他兒子,好讓自個的兒子奚齊奪取君位,這也使得當時的重耳被被迫逃往秦國。

後來正義終得伸張,諸位大臣奮起反抗,誅殺了驪姬,以及梁五和關東嬖五二人。從此對於機關算盡,還是丟了性命的梁五和關東嬖五二人,晉國人嘲弄的把他們稱作“二五偶”,偶是指古時雙人共同用於耕地,類似於鏟子的工具吧,以此指他們狼狽為奸的意思,就算他們二人雖齊心同力,像耕地一樣,為驪姬即賣力,成為“工具人”,卻終不得人心身敗名裂。現代人諷刺人的250,據說呢就是從這個“二五偶”的歷史當中演變而來的。

“二百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罵人的話?

蘇秦漫畫

除了這個,陝西至今還流傳著250的另一個故事,這是第二種說法。不過這個時間跨度就來到了戰國時期,說當時身掛六國相印的大縱橫家蘇秦,悲劇了,剛風光些日子呢,竟然被人暗殺了。

齊王非常惱怒啊,發誓要給蘇秦報仇,可搜遍全國,就是抓不住兇手。如何才能為蘇愛卿報仇雪恨啊?他下令先讓人將蘇秦的首級割下直接懸於門上,並張貼告示,大罵蘇秦是個內奸、謀逆者,誰為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

別說告示一出,立馬就有4條漢子站出來,各自聲稱是我殺了奸佞蘇秦,也都各自編了一套理由來領賞。齊王說,真勇士也,可千兩黃金,你們如何分呢?這四個人說簡單啊!我們算過了1000,平均四分不就是一人二百五嗎?齊王拍案大怒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民間便有了俗語二百五。

直接從戰國穿越到唐朝,250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當時的長安市長叫做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一定得有龐大的儀仗隊伍,以以示官威。在最前面的必有一員開路的小吏,還有個專門的官名,叫做喝道五百,他手中呢,拿著一根長杆,狗仗人勢,暴力驅趕人群,大聲喊著:京兆尹大人來了快滾,快滾!

後來喝道五百由一人增為二人,但眼睛雪亮的長安群眾,沒有以兩個五百稱他們,而是戲謔的稱,他們共為五百,一平均,於是每人都被稱作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他們又被稱為二桿子。今天呢,二百五和二桿子都差不多的意思哈,表示莽撞、無理、粗魯。

“二百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罵人的話?

串起來的銅錢

我還找到了最後一個解釋,說250這一貶義俗語的起源,其實和古錢有關。說是在宋元時期的市井百姓,一般說某人裝瘋賣傻,就叫他半吊子,為什麼叫半吊子呢?原來古時候的錢不是孔方兄嘛,就是中間有孔,常用繩子穿起來方便攜帶計數,1000個銅錢為一串,速成一吊,滿500個為半吊,用半吊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或者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十分貼切。後來大傢伙就覺得500的一半是250,250還不如半吊子,人們便索性把半吊子戲稱為250,據說這個說法可能才是民間250,真正的歷史起源,您覺得250的起源是哪種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