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基建”历史机遇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住“新基建”历史机遇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给全国经济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冲击。面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投资高达34万亿的七大新兴产业新基建计划,彰显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为我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机遇即风口,站在风口迎风起舞,就能借势而飞、顺势而为。正如州委书记郭鹤立所说:“当前,国家省上密集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州来说是重大利好,必将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抓住这一机遇?让“新基建”真正释放出新动能,结出丰硕果实。

“新基建”需要新观念来推进。吃透政策,才能用好用足政策,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政策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紧盯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从宏观上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新基建”,精准把握政策精神,主动对接上位规划,谋划一批有潜力、有后劲、带全局、利长远的项目,才能保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政策红利也才能因此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新基建”要明确新在何时、基在何处、建在何方。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领域与临夏交集颇多。

早在2017年,临夏州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就签订了“互联网+”智慧临夏建设战略合作协议。3月6日,为适应新时代交通发展需求,州上又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召开新时代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方案汇报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这一切,让我们增强了信心,有了笃定前行的勇毅与担当。

布局“新基建”,就是谋划地方经济的未来。加快“新基建”进度,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各县市各部门要紧盯国家“新基建”七大领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以及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工作方案,进行认真梳理,因地制宜,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抓紧谋划争取一批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项目,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我州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化水平,为我州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创造条件。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谁见势早、出手快,谁就能立于新的时代潮头。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必胜的信心,切实强化“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错失了就是危机”的意识,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危中求进、化危为机,及时补齐发展短板,先人一步谋发展,快人一步抢机遇,胜人一筹抓落实,变“暂停”为“快进”,从寒冷的冬季走进干事创业的旺季,不负时代的重任、群众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