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與國的關係是什麼?

尋字母圈


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瓦解,私有制的產生,私有觀念、私有意識逐步佔據社會意識統治地位。自夏啟破壞了“禪讓制”,施行“世襲制”開始,中國便開始有了天、地、人歸一人所有的政治思想意識,並貫穿於整個國家的管理過程中。

而隨著社會發展,統治者統治國家驗的日趨豐富,這種天下歸王的思想意識越來越濃厚。周朝大搞分封制,分同姓子孫和有戰功者去到各地為官,它是通過制訂“禮”來約束臣民,統治巨民,天子把持大“家”,大“家”下有諸侯國,侯國對於統洽區域的臣民來說也是大“家”。

家、國不分,家閫同構,王家、諸侯家、士大夫家、庶家等都逐漸認同了這政治文化思想,並逐漸轉化為文化心理。這以倫理道德為心,以“禮”為規範的傳統政治文化模式使得王家、諸侯家和士大夫家的關係越來越鬆弛。一旦王室衰弱,群侯便會並起,天下便會大亂,而亂的結果,導致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人們經過“禮崩樂壞”時代的陣陣劇痛的洗禮之後,逐漸認識剄要恢復大一統天下的必要性。這樣,孔子的家國關係的新思想便產生了,他主張天下必統一於“一”,而這種統一不是通過戰爭和暴力,而是通過每個人的克己修養,先齊家、修身,後治國、平天下。

因為他是以恢復周禮為其追求目標,故而得不列列國諸侯的支持。但他的天下大一統的家國關係思想卻是順乎時代的。雖然,自夏朝開始,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整個華夏文化已形成雛型,並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文化的內容越來越豐窩,文化心理也趨於一致和穩定。但由於經濟發展的極度緩慢,文化傳播手段簡單,傳播時間很長。

所謂國家是某家某族依仗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靠著暴力戰爭而取得政權的家俐。國家就是王家,國土便是王土。征服的目的也很簡單,僅是想提取被征服者的貢品和臣服,而對於被征服地人民的群體文化心理卻無暇顧及,亦無力顧及,原因如上所述。“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只是一很表層的概念而U,只是王者想把天下所有的一切變為一人獨有,一家一族獨佔。這是中國古代家國關係思想的最初寫真。


歷史365


古代的“家”與“國”是封建制的一種叫法。王分封給諸侯建的領地就是“國”。諸侯分封給大夫土地就是“家”。以西周為例說明。周王把齊分封姜子牙,齊就是國。姜子牙再把齊劃分出若干塊分封給手下有功的人,那些再劃分的地盤就是“家”。


國學精品


“家”“國”概念主要講的是分封制。周代是血緣社會,層層分封,人們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價值標準是父高於君,一個個小的自治社會就是小共同體。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價值標準就變成了君高於父,人們要忠於國家而不是自己的家族。


山海445


關係是:以前的“三常五綱”。“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家說白了就是為了國家的 國家最大 君即代表國家,父親代表家!

君權至上,所有國民都為皇帝的臣屬子民,君臣關係是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家族觀念則是父父子子,古代有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可見家族是構成主國社會的基本零件,而貴族則構成了國家統治階級!






新鄉站通訊員


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在古代中國,“國”和“家”對統治者而言是緊密相連的,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盡看前朝舊事,成功來自勤儉節約,而奢侈浪費最終會導致國破家亡。 國與家的存在發展以及繁榮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規律。“成”與“破”都由自身決定的。所以我國古代有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說法。。而且夏朝以來,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繼承方式,由禪讓制轉變為嫡長子繼承製。也預示著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此後數千年,繼承製度雖有變化,但核心沒有變,選擇繼承人,大多數在皇帝的子嗣進行選擇,遵循立長不立幼,立尊不立賢的原則,也說明天下早已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這就是家天下。



鶴誅


古代和現代都是一樣的。沒有國,談何家。

古代戰火連片,人們流離失所。國家動盪不安,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沒有國安定富強,就沒有家的安定是一個道理!


仲春1984


古代天子的地盤叫天下

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地盤叫國

諸侯分封給士大夫的地盤叫家

當時說的家並不是現在所謂的一個家庭的家,而是士大夫們的領地

國也不是現在的國家概念,指的是諸侯的封地


煩言煩語


家說白了就是為了國家的,國家最大。君代表國家,父親代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