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憑什麼說窗含西嶺的是千秋雪?窗含西嶺傳達了什麼信息?

吳山野士


窗含西嶺千秋雪:透過窗戶看到西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

說明自己的房子座落在風水寶地,既有黃鸝鳴翠柳,又有白鷺舞青天。既看的到不遠萬里自東吳來的船,又看的到西嶺的千秋積雪。東吳的船是地理位置上的遙遠,西嶺的雪是時間上的遙遠。黃鸝翠柳是聽覺上的愜意,白鷺青天是視覺上的風景。杜老夫子將自己的草堂住宅周圍的遠近上下甚至是時空上的風光描繪得讓人如臨其境,果然是美哉妙哉。

此絕句一共四首,這一首是第三首。

絕句四首

唐•杜甫

堂西長筍別開門,

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

松高擬對阮生論。

欲作魚梁雲復湍,

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

竹石如山不敢安。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藥條藥甲潤青青,

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

根居隙地怯成形。


桑門書生


杜甫的這首絕句堪稱寫景唐詩中的極品,要想知道詩人在詩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就得先了解這首詩創作的背景。

杜甫24歲時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落榜。之後輾轉游歷,因被權相李林甫排擠,仕途一直不順。

755年,一個芝麻小官河西尉落到了杜甫頭上,但是杜甫發生“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感嘆,朝廷於是將其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官職看起來貌似很高大上,其實就是一個看門的小吏。這時的杜甫已經43歲了,然而卻是窮困潦倒,小兒子也因飢餓而死。

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一度避亂梓州。安史之亂結束後的756年,杜甫回到成都家中。他認為叛亂平定,國家會走上正軌,人民不會再流離失所了,心情自然大好,這首絕句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仗工整,平仄合規,更主要的是意境優美。“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有遠景有近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且顏色明淨絢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正映襯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寫的是靜物,色調素淡,窗外雖然仍是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馬頭上卻停滿了東吳來的數不清的船隻。冷峻的積雪儘管千年不化,但碼頭邊的船隻卻傳遞出這樣一種信號,那就是戰亂結束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又恢復到了應有的狀態。

整首詩雖然看上起是寫景,並且寫得非常優美,但上乘佳作在寫景時往往會融入詩人的心情或者願望。這首詩堪稱情景交融的完美之作,在詩人眼中看到的是勃勃生機的希望,因為春天來了,客商們也來了,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

杜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胸中有蒼生,不因個人的得失而愁眉不展。要知道,杜甫在些這首詩時,小兒子可是剛剛去世不久。他非但沒有喪子之痛而悲慼幽怨,反而寫出了這篇希望之作,也只有這樣的胸襟才能寫出如此千古絕唱的佳作。


原度拾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西嶺:西嶺雪山。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西嶺——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初春時節萬物復甦,在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歌唱,構成了一副具有喜慶生機勃勃的畫面。

而那常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的窗口從百里之外收納進來,不恰好成為一幅山水壁畫?

西嶺遠隔百里,卻說它含在自家窗口,也就是說,詩人從窗口可以望到百里之外的西山群峰,詩人能望到西嶺群峰,就相信詩人說的西嶺是雪山。一幅是初春生機勃勃的畫面,一幅是白雪覆蓋的西嶺群峰,說明窗含西嶺的是千秋雪。


李風戈讀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說明時間是在春末夏初。西嶺的雪到夏天了還不化,那雪是不是有千年之久呢?時間是一個重要的憑據。有了憑據,推理便可以成立。

窗含西嶺說明這是東窗,東窗才能含西嶺。東窗是讀書的地方,東窗映雪是不是有寒窗苦讀的味道?

窗是房子的構件,這句話說明房裡有人往窗外看。西嶺是山。窗含西嶺不正說明人在山側,人在山側這不是仙字嗎?

寒窗苦讀是一種修煉,見證了千秋雪,那麼有沒有一種修煉得道成仙的感覺。千年修煉還不成精。於是門泊東吳萬里船,有人來接杜甫出山做官了。

第一句起,兩個黃鸝鳴翠柳,暗示應時而出。

第二句承,一行白鷺上青天,暗喻高潔之士被提拔。

第三句轉,窗含西嶺千秋雪,轉到自己,工夫不負有人,學有所成。

第四句合,門泊東吳萬里船,有人來接了。

你讀到杜甫那種得意了嗎?

你還覺得這是在寫風景的詩嗎?




吳山野士


作為一個成都本地人,我來回到你這個問題!窗含西嶺千秋雪,這裡面的西嶺,指的是地處成都大邑縣的西嶺雪山,距離成都市區95公里,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高峰。山上的積雪終年不化。直到今天,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在成都市中心的高樓上,人眼即能看到銀光燦爛的雪山!杜甫所處的時代,沒有工業汙染,沒有霧霾,沒有高樓大廈,所以在天氣晴好的時候,能很輕易的看見西嶺雪山。所以杜甫會說是千秋雪,5000多米的海拔,積雪四季不會融化。窗含西嶺說明了那個時代,空氣質量很好!





善一趣談


首先說一句,杜甫沒有欺騙我們,“窗含西嶺”的雪就是“千秋雪”,常年不化。

公元762年,平定後,杜甫回到成都草堂。面對初春一派生機勃勃,心情大好,寫下一首即景小詩,流傳千古。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西嶺雪山處在成都市大邑縣境內,常年積雪覆蓋,唐代時人們經常看到這座雪山,把它稱為西嶺,杜甫叫著也順口就寫入詩中,到了清朝之後民間才有“大雪塘”及“廟基嶺”的具體稱呼。

下圖是在成都市區拍的雪山

能在市區裡看到雪山,想一想就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