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怎麼不量產1.0L排量以下的車?

說隨你


排量≤1.0L的汽車是微型車——此問題應為車企為什麼淘汰微型車

首先來分析排量與車身的關係:內燃式發動機的排量指發動機進氣或排氣流體體積總和,進氣量的大小決定了噴油量的多少。空氣與燃油混合的總量大小決定了發動機的扭矩高低,也就是說發動機排量越小扭矩越小;而衡量一臺車性能強弱的主要指標為發動機的功率(馬力),馬力的計算公式為【(N·m×RPM÷9549)×1.36=PS】。

PS為馬力單位,RPM是轉速單位,量產代步車的轉速基本在同一範圍,日常代步的發動機轉速基本都在1000~4000轉之間。參考公式:轉速相當,常數與倍率不變,那麼決定發動機輸出馬力大小的核心則為扭矩——扭矩是發動機優劣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尤其是面對最高120km/h的車速限制。由此得出的結論是1.0L發動機本就不應該存在,除非還有微型車或更誇張的K級車。


為什麼小排量微型車會被淘汰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需要從經濟學方面進行分析,然而不懂……所以只能概述為“消費升級”對消費者用車需求的改變,實際這也是消費心理學的範疇。通俗的解釋為消費能力差的階段沒人在乎車輛的品質,比如車輛性能如何、NVH噪音振動聲振粗糙度參數如何,以及車輛的配置水平如何等等——只要它是一臺汽車就好,是汽車就要比主流的摩托車和自行車通勤體驗好——有面。

第一批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汽車就是這樣的微車,比如雙缸菲亞特126P、三缸的大發麵包車、鈴木快樂王子(奧拓)、通用樂馳、樂馳逆向車QQ等等。這些車如果從2020年“穿越回”這些車大熱的階段,相信內心總會想這都是些什麼車啊……怠速共振連帶車門都在顫,羸弱的動力加速感實在很差,粗糙的內飾與簡陋的配置令人不忍直視,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


消費升級-習慣了優秀工業產品

在消費能力只能普遍接受5萬級汽車的階段,126P也好鈴木奧拓也罷,這些車沒有更優秀的且普遍存在的高品質汽車去襯托其水平之低,則消費者對車輛的普遍認定則為這些車就是“汽車標準”。但在消費能力能普遍接受10萬級汽車的階段,消費者自然而然的會考慮這些車是否需要產品升級;而車市的競爭又加入了生力軍自主品牌,在沒有有效品牌影響力(溢價能力)的前提下,自主品牌只有進行越級的產品升級才能體現產品競爭力,於是汽車的形態出現了變化。

今天的普遍消費級汽車不再是曾經的低價車,這些車由於價格的倍數級升高,帶來的是綜合品質的倍數級升高。在“綜合”的車輛品質分析與消費心裡分析中,C端市場需要的是大空間、強動力、高配置的汽車,其中“大車”又迎合了傳統文化中“高頭駿馬”的審美延續,所以某臺汽車想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則必須做的很大——汽車越來越大。而大車等於大重量,因為汽車是用金屬鋼材打造,用料越多自然車身越重,車身越重自然對發動機排量要求越高。

米制馬力的概念:1PS可驅動75公斤物體以一米一秒的速度逸動。如果物體重量增加至150公斤,則1PS馬力只能驅動其以一秒半米的的速度移動。微型車就像是“75公斤級”概念,車重真的只是750~850公斤;而當下主流的消費級汽車則為“150公斤級”概念,車身用料紮實的國產主流SUV和小型MPV至少會在1.5噸左右,那麼這些車再用小排量發動機就會降級為“一秒半米”的水平,想要提升性能則需要將曾經主流的1.0L換成2.0L發動機;當然NA自然吸氣發動機已經很落後,利用Turbo技術可以讓1.5T發動機實現2.5L發動機的動力,所以目前的代步車黃金排量是1.5T。


總結:消費升級讓汽車用戶對汽車可以“提要求”了,於是更大尺寸、更大排量、更加智能的汽車也就越來越多。而曾經風靡的微型車因不再能滿足用戶需求,且多以三缸和雙缸為主的低端發動機也確實體驗過差,這些技術只能在特殊的階段被短時間接受,隨著經濟發展而被淘汰是歷史的必然——這就像數十年前能吃玉米麵到吃飽就會很滿足,而今天有消費能力面對各種各樣的豐富食物,誰還會回頭去吃玉米麵呢?




天和Auto


中國車企怎麼不量產1.0排量以下的車型?唉,其實並不是不量產,而是在目前這個時代沒有1.0升以下的排量出現。早在貴州雲雀、來長安奧拓那個年代,0.8升的發動機是很吃香的。

而現在即使是最低排量的三缸發動機也都是在1.0升以上,主要是因為國人對於排量與經濟性的這個平衡,最佳的平衡點點在1.5升左右。說白了就是低於1.5升以下的非渦輪增壓車型不好賣,低於1.2升的渦輪增壓車型絕對賣不出去。

1.0升以下車型自吸跟不上時代,渦輪動力增加不明顯

當然不量產1.0升以下的車型,主要還是因為在動力的匹配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說1.0升以下的自吸車型,目前它的動力只適合微型車輛。而1.0升左右的渦輪增壓車型雖然說在國外很受歡迎,但是在穩定性上還是欠佳的,如果要引入國內,肯定會在渦輪增壓的壓力上進行調整,所以說增壓的動力也就不會有多少提升。

國外kcar只是個別地區產物

肯定會有車主會說國外不是有kcar嗎,為何在國內就不能引進了。主要還是因為這種車型只是屬於日本這種地區的特徵產物,它在安全性以及巡航等方面還是存在一定不足的,與我國國情不太相符。

微型車市場不受歡迎

應用於1.0排量以下的車型,它首先都具有一個特點,那肯定是屬於微型車輛。微型車輛在我國就是類似於五菱宏光神車這種車,相信很多車主也是不會選擇這種車作為家用車的。




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一本車


你好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們先了解下現有車型中比較有名的是五菱使用的1.0排量發動機 ,而後期換代都以改進成1.5升發動機,現如今國內主流的1.0都已經帶了T比如福克斯1.0t版本和思域1.0t版本而且現如今的1.0t都以三缸機為主.節能減排符合國家要求,但是三缸機以及小排量發動機遇到的問題是 1.抖動 2.動力弱3.噪音在市區代步1.0t車型頻繁的停頓給我們帶來的體驗感會比較差,經過市場檢驗1.oT或者三缸機型逐漸被大眾淘汰是必然的.

我們再說1.0以下發動機,之前比較常見的是比亞的F0,奧拓,QQ.車型 而這些車型在各自企業的產品線裡基本消失了,總結原因有兩個,1.小排量發動機無法滿足人們對車輛的需求的增加,小排量車型決定了車身不大都以A0及或者更小為主,這樣的車型受眾群裡會比較小,再者出行動力無法滿足快節奏要求.2.小排量發動機車型利潤率低. 小排量會讓車型價格在3-5萬左右 ,相對於1.5以上車型利潤率在高也不及其他車型,相同的生產線在控制成本和產出上就需要計算利潤率,1.0以下排量車型肯定沒有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理解,現階段1.0車型都舉步維艱,更何況企業去研發和量產1.0以下車型呢. 感謝 ,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祈禱][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車流會


國內SUV賣的很火爆,為什麼?動力強勁,空間大。買車最經常討論的就是空間動力顏值。不帶T的都看不上眼。1.5L左右的家用車都被覺得肉。1.2L左右的早就停產了。原因就是大家都偏好動力強的車。1.0L只適合速度要求不高的地方,比如日本。中國很大,除非車買回來真的只是城市代步,一次高速都不上,或者高架橋都不走。要不1.0L很雞肋,不夠用。還有就是1.0L的車肯定都很小,在兩廂車都賣不好的中國車市,1.0L更不會有銷量空間,沒銷量的車,車企肯定不會願意去生產。除非是量產,售價很低,落地價格一兩萬,才賣的出去。 如果賣三四萬就沒市場了。因為一兩萬一輛的新車,還是有人願意買,這部分人可能是想買二手車代步的。對標二手車才有市場。所以不是不量產1.0L,是有市場才有可能去生產。


哦噶急凍


因為那是部科學的,違反物理定律的。

合資之所以弄這個,都是為了排放標準。

現在清一色的1.5t和2.0t,這都是為了達到國六標準

就像三缸機一樣,根本不是什麼技術提升,這是技術不再進步、遇到瓶頸後的一種胡搞,三鋼比四缸先進嗎?

1升以下的排量變態的壓榨發動機,勢必影響發動機壽命,並且小馬拉大車,根本不科學。

成本一樣的情況下,國產當然選擇更加成熟的1.5T。

實在不行就混動,讓1.5t爆發出450牛的扭矩,這個更香


道森汽車V哥


其實,排量小不一定更好,排量小不一定省油,排量小不一定更環保。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存在著誤區,認為排量小的汽車一定就比排量大的省油實際上這只是不考慮其他因素的一種認識,準確點說應該考慮到車的重量及使用用途,如果你的車很重,但是排量卻比較小,就會產生小馬拉大車的效應,你想想小馬要想拉著大車跑就必須要多吃草才能維持動力,因此這樣的小排量車不僅不省油還費油,再一個因素就是使用條件,如果你開一個1.0左右的小排量車去跑高速,你絕對會發現他的耗油量一定不低,比在市區要高的多,為什麼呢?這就要考慮一個質量和慣性關係,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車重比較大的車費油就費在走走停停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起步工況最費油,而這種車一旦跑起來由於慣性的原因,發動機只需要一個很小的油耗就可以維持汽車的高速,而小排量的車跑高速是很費勁的,它要想保持住高速,就必須保持發動機的高轉速,這樣油耗會明顯上升,舉個例子,你讓一個10歲的小孩和一個20歲的成年人以相同而且不變的速度跑3公里,看誰費勁,前提是都是正常人,你要非說“超人”那就沒可比性了。

因此,為什麼不量廠排量1.0以下的是有各方面原因考慮,需要考慮排量和車重的關係以及車輛的使用條件,另外還要考慮駕駛員的駕駛習慣,客戶對駕駛速度的追求,排量大可能提速就快,排量小就不一定都適用。


小小13133


1.6的都嫌動力肉更別說1.0的了,懷念原來家用車自吸1.8-2.0起步的時代[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