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人民是什麼

人民到底是集合概念還是非集合概念?根據百度百科,在某一思維對象領域,思維對象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種是同類分子有機結合構成的集合體,另一種是具有相同屬性對象組成的類。前者屬於集合概念,後者屬於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只反映整體,而不反映構成集合的個體。而非集合概念則反映個體。如果根據這個定義,人民屬於集合概念,但也不能絕對的,有時候也要考慮具體的語境。

如果人民屬於集合概念,那麼在《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員工是否是人民了。如果細分,漢東人民由大風廠人民和非大風廠人民組成。大風廠人民由員工和管理層組成。大風廠的員工是組成大風廠人民的重要成分,但大風廠員工不等於大風廠人民。大風廠人民還包括大風廠的管理人員,比如老闆蔡成功,他也是大風廠人民的組成部分。那麼誰能真正代表大風廠人民的利益了?蔡成功還是大風廠員工?還是蔡成功和大風廠共同?亦或是大風廠每一個職員”?人民屬於集合概念,那麼代表大風廠人民的利益應該是蔡成功和大風廠職員了。假如兩者利益發生衝突了,那麼誰又能代表大風廠人民了。蔡成功還是大風廠員工?如果蔡成功可以代表,那麼他將大風廠的股權做抵押向山水集團借款就沒問題。如果大風廠員工可以代表,那麼他們為了爭取自己的股權而進行的抗爭也就合理合法了。劇中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人民這個概念產生的。作為集合概念,每個人都可以代表,大風廠的每個人都可說這是大風廠人民的要求。他們都可以打著“人民”的旗號謀取自己的利益。

除了大風廠員工外,陳岩石也摻和進來了。大風廠本來是他之前蹲的點,大風廠改制一直是他在抓,儘管退休了,但是仍然不忘初心,繼續發揮老幹部的餘熱。陳岩石參與進來,他是向著大風廠員工的,當初的改制,也是希望能夠讓他們受益。陳岩石也可以向外訴說,自己是代表大風廠人民的,並且是維護他們利益。在這裡,陳岩石的利益與大風廠員工的利益高度重疊,他說代表大風廠人民的利益實際上就是代表那些員工的利益。前面已經談到,大風廠人民不只是那些員工,雖然他們佔了大多數,可是不應該用多數決定少數的方式,進而得出大風廠人民就是大風廠員工。陳岩石心中的人民與大風廠員工的心中的人民是一致的,但是與蔡成功心中的可能不一樣。蔡與大風廠員工的衝突,必然會在陳岩石身上重演。

人民是集合概念,在集合下的個體被理所當然的忽略了。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我們不知道“人民”究竟為何物,只能見到人民的代表不斷地把“人民”掛在嘴邊,所謂的人民不過就是那些代表罷了,其他的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這種情況在劇中隨處可見。比如,李達康在京州黨政幹部回爐班教訓那些幹部時,說到“辜負了黨和人民……黨和人民決不允許你們浪費……”這裡的“人民”除了指他外,更指沙瑞金。因為現場直播,李達康明白沙瑞金肯定會看到,因此順便用“人民”拍拍沙瑞金的馬屁。高育良曾經在漢東反腐工作上的講話,也談到了“人民”,這裡實際上就是指他。沙瑞金在總結一一六事件的時候,談到“給黨和人民群眾一個交代”,這裡給“人民交代”實際上是讓他們給自己一個交代。祁同偉也曾經說過“人民是天,人民是地”這裡的“人民”可能指命運,或者是決定他命運的上級。

其實,權力越大,“人民”的概念可能越清晰。權力越大的人說“人民”,實際上就是說自己。比如他說“讓人民滿意”其實就是“讓我滿意”。很多人知道“人民”的貓膩,所以常常也以“人民”自居,其實背後不過是借“人民”的名義達到自己目的罷了。概念越抽象,越模糊,才會越受歡迎。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好混水摸魚。不過,如果權力不夠大,搬出“人民”出來也沒什麼用,雖然能暫時矇蔽一些人,但最終還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