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飛電影《飢餓站臺》?

核宇


當初看到《飢餓站臺》的預告時,便驚喜於這個設定的優秀,一層層向下載滿食物的平臺,每一層越來越飢餓的人們,上層與下層之間因為人類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髮的矛盾。這個人世間的明喻太過顯然,也有太多可以去討論的地方。電影沒有浪費這樣的題材,對其進行了一些探索,世間只有三類人,一類高層人,一類底層人,還有一類正在墜落。

但只有選擇墜落,才有可能再次上升。

1.永恆的飢餓

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在電影中被非常顯性地表示成了上層與下層共享的食物關係,因為每天的食物是一次性並且向下傳遞的,所以上一層的人不用為下面的人負責,他們也知道,上面的人不會為了自己這一層而殫精竭慮。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本層的食物如果能夠果腹,那就自然不用考慮往下面繼續走後麵人的感受,不作惡地向下撒尿或是拉屎已經算是一種善行,而那些饗食饕餮大餐的頭幾層人,自然更加沒有顧忌。

不過在階級相對固化的人類社會,富人長久持有財富,而窮人也相對穩定地居於下層,而這種階級的難以跨越讓每一個階層的人相對而言不會有這種緊迫感,於是富人會願意以慈善為名救濟窮人,同樣社會的道德體系也確保了哪怕盛宴留到最後,也依舊會有殘羹冷炙剩給最底層的人。

但是監獄裡不是,沒有道德,法律的約束,甚至大部分人都曾是惡人,而且階級每個月變動一次,這一切的設定將本來社會中相對穩定的狀態迅速打破,上層的人們因為無法長久保持這種地位,因而更加不會有所節制,而下層的人們能得到的自然也更少,再加上餐品的限時供應。籍此,他們全都顯出一種飢餓的狀態,無論第一層或是最後一層,只要餐桌上還有剩飯,他們都會餓虎撲食地將食物送入嘴中,這也正是這個監獄的殘酷之處。


小剪輯師


看到很多人說,片子的設定是《雪國列車》的垂直版本。的確,這個概念世界的 NPC 理念是大體相似的,但細想「遊戲玩家」緣何出現,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列車》的故事背景,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大多數人類死於寒冷與恐慌,只有為數不多的數千人登上了威爾福德工業開發的列車,成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

反觀《站臺》,從片中會看出多數人是因為現實世界犯罪二選一來到監獄洞,少數人如主角和瘋母是為了自我訓誡來到這裡。

所以,對於列車末尾車廂的底層人來說,即便他們被階層劃分,仍然是靠各種資源活到人類末世的倖存者。

而站臺裡的所有人,進入「遊戲」時都是社會底層角色的延伸,而且 NPC 給予他們的管控,遠遠超出自己的預判。

另外,這個監獄坑最饒有趣味的設定,在於它的悲劇色彩不止於把美好毀滅,而是把對生死的幻想與恐慌置於一個不斷撕扯的狀態。

資源(食物)是定量的,人數也是定量的。如何讓兩個定量的東西,碰撞出人性惡最耀眼的火花?於是有了遊戲規則,每人每月都會隨機體驗不同階層的生活。

這看上去是個概率問題,其實從男主的階層運動中可以發現規律:48-171-33-202-6。進一步,退三步,再進兩步,退七步,逐漸拉大心理落差。所以,即便男主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地化身為堂吉訶德下凡,他的下一站也是最底層。

片子最後,監獄坑似乎自發形成了強力政府,這迎合了我們作為觀眾的一種樂觀猜測。的確,規則的建立和老頭的口頭禪一樣「顯而易見」。

然而,即便資源可以被理想化地按需分配,卻無法實現按勞分配,因為監獄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付出,而是建立在純粹的消費主義之上。

於是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思考,保證所有人存活的意義是什麼,這又會帶來什麼。所有人在某個階段達成的理念共識,如若將其視為社會秩序的發端,它仍然可能會在階層的流動中被屁股決定腦袋地人為打破。

所以,即便擁有了政府,但每個人心中的理念準繩是脆弱的,更遑論法律的形成。

況且自始至終,我們都無從知曉監獄坑的存在意義為何,是為懲罰、實驗、改造抑或觀賞,還是目的虛無的折磨。被送上巴別塔的「信息」,可能僅僅是一顆丟入深淵的石子。

這個人類在脫法生存狀態下的荒蠻故事,不忍繼續細想。







專業各種視頻


剛看完,有幾點感想。

看到很多人說,片子的設定是《雪國列車》的垂直版本。的確,這個概念世界的 NPC 理念是大體相似的,但細想「遊戲玩家」緣何出現,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

《列車》的故事背景,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大多數人類死於寒冷與恐慌,只有為數不多的數千人登上了威爾福德工業開發的列車,成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

反觀《站臺》,從片中會看出多數人是因為現實世界犯罪二選一來到監獄洞,少數人如主角和瘋母是為了自我訓誡來到這裡。

所以,對於列車末尾車廂的底層人來說,即便他們被階層劃分,仍然是靠各種資源活到人類末世的倖存者。

而站臺裡的所有人,進入「遊戲」時都是社會底層角色的延伸,而且 NPC 給予他們的管控,遠遠超出自己的預判。

另外,這個監獄坑最饒有趣味的設定,在於它的悲劇色彩不止於把美好毀滅,而是把對生死的幻想與恐慌置於一個不斷撕扯的狀態。

資源(食物)是定量的,人數也是定量的。如何讓兩個定量的東西,碰撞出人性惡最耀眼的火花?於是有了遊戲規則,每人每月都會隨機體驗不同階層的生活。

這看上去是個概率問題,其實從男主的階層運動中可以發現規律:48-171-33-202-6。進一步,退三步,再進兩步,退七步,逐漸拉大心理落差。所以,即便男主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地化身為堂吉訶德下凡,他的下一站也是最底層。

片子最後,監獄坑似乎自發形成了強力政府,這迎合了我們作為觀眾的一種樂觀猜測。的確,規則的建立和老頭的口頭禪一樣「顯而易見」。

然而,即便資源可以被理想化地按需分配,卻無法實現按勞分配,因為監獄坑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付出,而是建立在純粹的消費主義之上。

於是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思考,保證所有人存活的意義是什麼,這又會帶來什麼。所有人在某個階段達成的理念共識,如若將其視為社會秩序的發端,它仍然可能會在階層的流動中被屁股決定腦袋地人為打破。

所以,即便擁有了政府,但每個人心中的理念準繩是脆弱的,更遑論法律的形成。

況且自始至終,我們都無從知曉監獄坑的存在意義為何,是為懲罰、實驗、改造抑或觀賞,還是目的虛無的折磨。被送上巴別塔的「信息」,可能僅僅是一顆丟入深淵的石子。

這個人類在脫法生存狀態下的荒蠻故事,不忍繼續細想。


夢言笑談


首先我個人不細糾平臺懸浮原理類似這種問題。

我只說我看完的個人感受。

與很多人相反,我在觀看到結局前時我一直都是非常絕望的,在看到結局的那一瞬間這份絕望才消逝。

寫在最前面:有劇透

很多人疑惑信息是什麼,我覺得信息是代表文明,是人性最後的微光。意大利奶凍就像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獄警沒有破壞檢查精美的小蛋糕一樣,並不是這份食物有多高貴或者是多麼的有價值,套用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面的一句臺詞“即便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存在的,這就是人性”。而小女孩是更加直擊人心的信息,為什麼這麼說我會寫在後面。

格倫對我來說是我也是你是萬千從未真正直視過人性的惡的普通人,並不是堅定的選擇而是夾雜著部分目的性(證書)和天真(帶一本書進監獄)來到了這裡。他的一切所作所為在我看來都是順應事物環境當下最合理的。48層-100多層-33層-100多層-6層,他一直在上層與下層之間往復,從牴觸殘羹剩飯到接受進食,從與老人和諧甚至開心的相處到最後你死我活,從麻木的看著癌症前女獄警勸告到最後以野蠻不講理的方式幫助女獄警以及最後吃書也不吃女獄警的屍體。也許他沒有大善大惡,但是即使麻木了也還是保留著自己小小的一份不可泯滅的善良和人性。

黑人小哥:追逐信仰的忠心教徒。

格倫或許就是看到了他信仰的力量和堅持,才會選擇在往復之後麻木之後一起下墜。下墜是反抗,甚至可以說是起義。格倫也是結合老人和癌症女獄警的做法來中和,初步結合了現實和理想。黑人小哥在遇到睿智的人之前一直堅持執行格倫的做法,為了信仰為了自由。

為什麼我說小女孩是比意大利奶凍更直擊人心的信息呢,首先她是鮮活的生命。也證實了亞洲女沒有說謊,她真的真的在找尋自己的孩子,亞洲女人攻擊的是對她有惡意有邪念的人。她為了生存變成了野獸,而她生存是為了找到她的孩子。我這個年紀已經沒有那麼追求善惡分明瞭,所以小女孩的存在對我來說就是赤果果的說著:在這個骯髒的地獄裡還有一個鮮活的本不該屬於這裡的生命,這是事實,請從管理局中的謊言中醒過來!請不要再認為這個野蠻的屠宰場是理所當然的了!人性本不該是這樣!

所以我說小女孩是比奶凍更直擊人心的信息。

還有對於睿智的人為什麼說管理局是不會作出任何回應,要給0層的工作人員看到這一問題。我個人理解是這是隱喻在現在這個現實世界裡,最大的掌權者是無視底層人員的生死的,他手下的員工即使為他



美女世家


《飢餓站臺》是一部2020上映的西班牙科幻驚悚電影,深刻剖析人性的醜惡,讓人無法反駁人性的自私,劇情講述一位男子葛蘭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身處一座監獄的第48層,各樓層從地表垂直向下,每天一個大平臺會經由居室中間的方形洞將上層吃剩的食物往下送,而在透過“獄友”得知此地的規則之後,葛蘭也逐漸發覺在這裡除了自己之外誰都不能相信。

,一直以來,我都深信一部電影不管是什麼類型、好看與否、裡頭場面多浩大,具有多高的爽度和娛樂性,它終究是個用來傳達某件事情的載體。從故事發創作、角色設計、編寫劇本,到最後拍攝執行的整個製作過程,都或多或少會透過創作者的個人意識,在其中融入自身經驗、關注議題,或者想透過作品來跟觀眾傳達的思想,而《飢餓站臺》就是一部具有強烈目的性,把內容程度拉到最高的電影。

飢餓站臺》把故事舞臺設定於一座樓層分明、人們無法自行離開,唯一通往各層路徑只有居室中心深不見底電梯井的建築之內,每日垂直移動的平臺會輸送食物給各層居民,除了限定用餐時間、不能私藏食物、每月會更換樓層之外沒有其他規則,然而《飢餓站臺》的高明之處,就是以這看似簡單、用三言兩語就能完整交代的背景,把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給展現得淋漓盡致。

整部電影巧妙的透過由上往下的平臺、樓層數越低的人能越早享用的設定,在支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食物”變成裡頭“有限資源”的情況下,讓整棟建築成為階層分明的現實社會縮影,強烈的批判隱喻。有趣的是,不像社會上多半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飢餓站臺》以每個月都會隨機交換樓層的規則來讓人們有機會能夠翻身,這個月你在下層吃剩菜,下個月可能就能來到上層享受佳餚,反之上層的人也可能在下個月墜入深淵,然而即便有著階級翻轉的可能,電影不像我們總是希望窮人有朝一日能出頭天那樣美好,反而更加凸顯人性根本的醜陋樣貌。





暢遊影視銀河


當初看到《飢餓站臺》的時候,便驚喜於這個設定的優秀,一層層向下載滿食物的平臺,每一層越來越飢餓的人們,上層與下層之間因為人類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髮的矛盾。這個人世間的明喻太過顯然,也有太多可以去討論的地方。電影沒有浪費這樣的題材,對其進行了一些探索,世間只有三類人,一類高層人,一類底層人,還有一類正在墜落。

但只有選擇墜落,才有可能再次上升

永恆的飢餓

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在電影中被非常顯性地表示成了上層與下層共享的食物關係,因為每天的食物是一次性並且向下傳遞的,所以上一層的人不用為下面的人負責,他們也知道,上面的人不會為了自己這一層而殫精竭慮。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本層的食物如果能夠果腹,那就自然不用考慮往下面繼續走後麵人的感受,不作惡地向下撒尿或是拉屎已經算是一種善行,而那些饗食饕餮大餐的頭幾層人,自然更加沒有顧忌。

不過在階級相對固化的人類社會,富人長久持有財富,而窮人也相對穩定地居於下層,而這種階級的難以跨越讓每一個階層的人相對而言不會有這種緊迫感,於是富人會願意以慈善為名救濟窮人,同樣社會的道德體系也確保了哪怕盛宴留到最後,也依舊會有殘羹冷炙剩給最底層的人。

但是監獄裡不是,沒有道德,法律的約束,甚至大部分人都曾是惡人,而且階級每個月變動一次,這一切的設定將本來社會中相對穩定的狀態迅速打破,上層的人們因為無法長久保持這種地位,因而更加不會有所節制,而下層的人們能得到的自然也更少,再加上餐品的限時供應。籍此,他們全都顯出一種飢餓的狀態,無論第一層或是最後一層,只要餐桌上還有剩飯,他們都會餓虎撲食地將食物送入嘴中,這也正是這個監獄的殘酷之處。

首先那個上升下降的站臺,黑科技無疑,自動上升下降,檢測每層是否有人,檢測上一層是否把沒吃完的食品留下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大設定,這方面只要接受就好。

其二是每層停留的時間,如果我們假設有333層,且下面就算某層死空了,上面停留的時間也不會變長,忽略平臺上升和0層清理及上餐的時間,每一層降落+停留大概是24*60/333=4.32分鐘,即是四分半鐘,算降落時間為半分鐘的話,每層平臺也只能停留四分鐘,這即便對於直接去吃一餐也是非常緊迫的時間,更不用說下面的人往往要在殘羹剩飯裡找到可以吃的部分。所以短暫的停留時間也助長了大家的“飢餓”態勢。

從電影來看最下面一百多層基本沒有活人了,有恐怕也只能活下一半,所以每個月都會死幾百人,而在下個月時就會有新的人填充之前空缺的位置。

同時那個平臺上真的能放666道菜嗎?我稍微有點懷疑,粗略數了一下一百道還是有的,不過666道菜不可避免就要疊很多層,明明說好的600道菜的盛筵一下子縮水了幾倍,想來他們會很鬱悶吧。

不過也由不得他們,畢竟高層低層,畢竟只是監獄的實驗,人性的觀察,你並非真正的富人,於是就只能享受到短暫的富裕體驗,一個月後,你依舊是庶民,你也依舊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看我帶起飛


電影和雪國列車一樣想借極端環境展現人性以及社會的運作規律 但是問題在於 這個極端環境不能沒來由

從始至終 我都在疑惑 為什麼男主要主動進入這個地方 如此反人類的場所為什麼會存在 為什麼送下來的食物要做的如此精緻 既然都不把人當人看 東西能下嘴不就行了?

所謂管理所的目的何在?

雪國列車的背景在於世界末日資源有限於是在這個微縮社會里等級存在了

而管理所的目的是?為了看人性泯滅自相殘殺?

評論有說到管理所的存在目的的 但是很顯然 這個背景設定的說服力是不夠的 否則又怎麼會讓人產生疑惑

雖說電影標籤帶了科幻 不過沒有哪部好的科幻片會生造場景

《迷霧》這電影也和《飢餓站臺》一樣 在極端環境裡去講一小撮人的人性 同樣的 《迷霧》的怪物末世的背景設定解釋力也是不夠的 讓人感覺就是為了凸顯人性而硬生生把人物放到一個預設的場景中

這類型電影其實不少 國內的《一出好戲》其實也是這個類型 不同就在於 這個少數人被困的極端環境是什麼罷了 不過 一出好戲是有清晰的背景設定的 這樣人物的行為才存在邏輯和理由 觀眾對於人物的未來才有基本的預設

政治寓言類的電影 需要創造力的部分並不是其中的道理和規則 而是如何創造一個典型環境來嵌套凸顯這個規則 很顯然 這部電影在環境塑造部分是存在問題的


夕幕慄


當初看到《飢餓站臺》的預告時,便驚喜於這個設定的優秀,一層層向下載滿食物的平臺,每一層越來越飢餓的人們,上層與下層之間因為人類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髮的矛盾。

在我的觀點,整部影片分為了兩種階級身份: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中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前者就是塔外管理局和塔內人員,後者則是塔內人員上層與下層的關係。從中我真的要感慨,只需要一個規則和一定的物質條件,就能讓一群人永遠內鬥,如果將這一群人放在同一層真的不會有這樣的效果,不得不說這就是心理學的力量。

講了很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我也想說一說被統治階級中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在這座塔裡,每個人都活成自己最不想成為的人,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或獨善其身,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這座塔裡去爭搶去“廝殺”,我們也漸漸成為可能我們在象牙塔裡最不想成為且嘲笑的人。而且,最可怕的是下層人抱怨上層人的時候,當他們成為了上層人他們也會這麼做。因此,有錯的是“上層”這個身份。




孤獨的喵喵


《飢餓站臺》驚喜於這個設定的優秀,一層層向下載滿食物的平臺,每一層越來越飢餓的人們,上層與下層之間因為人類最基本需求而陡然生髮的矛盾。這個人世間的明喻太過顯然,也有太多可以去討論的地方。電影沒有浪費這樣的題材,對其進行了一些探索,世間只有三類人,一類高層人,一類底層人,還有一類正在墜落。但只有選擇墜落,才有可能再次上升。





偉少精彩劇集


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在電影中被非常顯性地表示成了上層與下層共享的食物關係,因為每天的食物是一次性並且向下傳遞的,所以上一層的人不用為下面的人負責,他們也知道,上面的人不會為了自己這一層而殫精竭慮。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本層的食物如果能夠果腹,那就自然不用考慮往下面繼續走後麵人的感受,不作惡地向下撒尿或是拉屎已經算是一種善行,而那些饗食饕餮大餐的頭幾層人,自然更加沒有顧忌。

不過在階級相對固化的人類社會,富人長久持有財富,而窮人也相對穩定地居於下層,而這種階級的難以跨越讓每一個階層的人相對而言不會有這種緊迫感,於是富人會願意以慈善為名救濟窮人,同樣社會的道德體系也確保了哪怕盛宴留到最後,也依舊會有殘羹冷炙剩給最底層的人。

但是監獄裡不是沒有道德,法律的約束,甚至大部分人都曾是惡人,而且階級每個月變動一次,這一切的設定將本來社會中相對穩定的狀態迅速打破,上層的人們因為無法長久保持這種地位,因而更加不會有所節制,而下層的人們能得到的自然也更少,再加上餐品的限時供應。籍此,他們全都顯出一種飢餓的狀態,無論第一層或是最後一層,只要餐桌上還有剩飯,他們都會餓虎撲食地將食物送入嘴中,這也正是這個監獄的殘酷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