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越簡單,越震撼


一週一影 |《1917》:越簡單,越震撼

《1917》是今年奧斯卡入圍影片裡唯一一部講述戰爭的影片,它的片名彷彿把人們拉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空裡,我們跟著英國小兵有驚無險地越過戰場,看他把一則“敵軍佯退”的情報送至前方。


《1917》就是這樣,沒有大軍壓境的場面、高潮迭起的劇情,甚至缺乏人物間的複雜互動,它幾乎是以極簡主義,極度剋制的方式,去呈現一戰中的一小個小戰役。


電影是衝突的藝術。一般而言,簡單的情節撐不起一部電影的觀賞性。但《1917》卻有如無形的手,把你摁在座位上摁2小時。原因在於之前被廣泛討論的“一鏡到底”技術。它在《1917》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電影感,一發子彈,一處戰壕,一個麻木的表情…如此逼真,讓人進一步感知危機四伏的氣氛與戰火的殘酷。在千鈞一髮之際,與時間博弈的當下,忽然出現的陌生婦女與孩子,突兀了點,卻勾起他回家的強烈慾望,也是電影裡稍微溫馨的片段。


從《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敦刻爾克》,反戰的主題一以貫之,只是表現形式不一,《1917》是一動不如一靜,企圖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但其實,我們看後方到前方這短短的距離,花不了幾分鐘,如乘坐戰車或飛機測算,真的能完全展現戰爭的風貌嗎?貌似沒那麼簡單,所以《1917》還是隻是蜻蜓點水,無法升入戰爭深處,也無法為戰爭電影開拓新的格局。


但《1917》還是不差,光是衝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科林·費斯等懷舊面孔,也不虛此看了,雖然他們在裡頭佔的戲份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