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看待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製造”?

烏街趣文


全世界都在等中國製造,說得沒有錯。但是隱藏在此之下的一個問題我們也需要面對。那就是一些基礎產業,亟待轉移回本國,從而對我們現有產業重新造成競爭。

原本,一些發達國家由於人力成本的原因,把一些基礎工業往中國轉移,一是為了享受勞動力紅利,二是考慮環境代價。而這次危機是一次很好的警醒,讓他們發現光掌握核心技術是不夠的,一次危機就可以讓基礎生產力的地位變成跟核心技術同等重要。

最近一些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在生活成本的推動下,變得越來越高,以沿海城市為例,技術工基本也達到了中下等發達國家水平。導致沿海一些工廠不得不推進自動化,來提高單位時間產出來稀釋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就是一種求生欲的表現,因為老牌工業國家他們也可以做到。那他們為什麼不馬上轉移,因為這很簡單,懶。可能我說的比較通俗。我舉個例子,如果我是一個貿易商,我從一個廠家拿貨,賣出後有30%淨利潤,但是你最近幾年慢慢漲我價格,溫水煮青蛙,把我的利潤擠壓到了只有25%,我會怎麼做?一,抓緊培養另外的供應商; 二,忍你,反正我還有賺,自己做又累又髒。但是時間推移你的供應商們全部都開始漲價,把你的利潤全部奪走,甚至可以說不給我貨就不給我貨。那我還能忍?你怎麼選?放棄飯碗另謀他路?還是自己重新生產,自給自足?老牌工業國家現在就如同這貿易商,這次疫情我們已經踩到他們底限了,要誰都會爭口氣,把"懶病"戒了。把自己需要的產業轉回去。當然有些還有"利潤"的人呢,會尋找南亞或者東南亞的國家來替代中國。

所以,這個競爭還是會有出現的,就算中國現在在製造業是個優等生,你能保證你在進步的同時,別人就在呼呼大睡?

鄙人眼窩淺,週日上班看到邀請,發表下自己的淺見。至於應對方法,我沒法說,各行各業情況不同。




組合螺絲工廠


曾經有一天我的汽車被朋友借去了,那天白天我整個人就像丟了魂兒一樣,因為伴什麼都覺得空嘮嘮的,因為自己缺少了車,一下子生活好像什麼都不習慣了。我的這種現象就和現在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願意用中國製造的產品一樣。因為他們都產生了依賴,他們對物美價廉質量好的中國產品確實是都十分的信賴,所以說一旦缺少這些產品感覺,就造成了十分的不便。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珍貴,看來我們的產品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地人們喜歡的物品,我們的產品已經走入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心理,所以說大家等待著中國製造,感覺到沒有中國的產品確實無法適應,所以說我們的疫情結束我們的產品是有市場的還是有佔有空間的,所以說等疫情結束全面恢復生產一切就都好了。


伊春美食美客


德國發生疫情後立馬出臺限制令,禁止口罩等醫用防護品出口,不只此一國很多國家都有相似規定。

來而不往禮也,中國曆來提倡禮尚往來,對那些疫情期間給予幫助的國家和地區應該儘可能的援助,對於落井下口,乘我之危者不說不幫,緩緩再說,讓他們嘗下苦頭。畢竟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沒人會珍惜。這不算小肚雞腸,自家孩子犯錯還要打屁股。再者十四億人口,自顧不暇。


花馬溝畔夜拾異


你好,我是春姐,很榮幸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製造輸出國,MadeinChina早已成為全球製造業頗具影響力的標籤,影響著全世界無數的國家,企業和家庭。且不說我們國家重工業製造在近十年內取得的偉大突破和成就,單就傳統的輕工業製造,已經無人能及. 伴隨著5G,AI,3D打印等技術的落地應用,對國家產能升級,產業轉型又將帶來一次質的飛躍。近期新聞中曾報道國家自主研發生產的,每分鐘1000片的“口罩生產設備”已經正式投產,這將預示國內口罩需求緊張的情況將得到有效緩解。中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將完成向周邊國家,特別是疫情嚴重的國家和經濟欠發達國家完成一波醫療產品輸出。

製造在中國


春姐講商標


提問者可能要意淫,中國強大了怎麼怎麼樣,只有中國有強大的製造力,有事了世界都要看中國臉色云云。應該冷靜對待,政府能捐贈就多捐贈一些,尤其是以前幫助過我們的,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儘量開足馬力生產,不要在增加設備,增加規模,只是儘量提高效率,以免疫情過後造成積壓,最後大批企業倒閉。還有就是政府一定要加大監管,不要讓假冒偽劣丟我們的人!最後又是媒體罵我們,我們跟人家打嘴仗,沒意思,挺直腰板為世界做貢獻!


二零貳零202020


中國製造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這句話不是空話而是通過實際來表現的,現如今處在一個非常時期,中國的產能受到影響,對其他進口國家都有關聯。

間接的體現出中國是在世界商品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賴我們的國家越多就越離不開我們。就下一步而言,中國的傳統制造業要加快轉型成高新現代產業,才能有更大的世界競爭力。


Big企鵝


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都是相互鑲嵌的。中國疫情打亂了全球的製造業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全球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16%,是2003年SARS時的四倍。

根據歐瑞公司的預測,影響最大的三項產業是家庭用品、高科技產品、紡織產品;其次是機械設備、橡膠、醫藥和醫療用品及化學品。這主要是跟中國出口佔比有關,影響最高的三大產業,在中國2018年的出口全球佔比都超過20%,日用品更是超過33%。高科技產品中,智能手機、VR頭顯、遊戲主機等技術類產品都將會出現供應短缺現象。隨著這些行業的生產中斷,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不利影響,這些產業的公司有可能尋找替代供應商。

這次疫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企業過於依賴一兩個主要供應來源。相信許多公司,都會從中學習並建立有彈性的供應。如果一家企業有多個相同產品的供應商,那麼在出現緊急狀況的時候,它們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非常有可能出現的變化是,分佈式供應鏈將取代集中式供應鏈,多元供應商取代單一供應商。

但是,想打開供應鏈的結並不容易。供應鏈具有強烈的結網效應,有些網狀節點是死扣,很難解開。工業巨頭都想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但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尤其是對源頭供應商。荷蘭ASML的光刻機再牛,它的鏡頭也必須依賴德國蔡司,獨此一家,別無二店。

這意味著中國製造正在奏出另外一種全球化的旋律。《美國工廠》從更寬廣的視角,證明中國製造可以在全球化版圖上,有更加積極的佈局方式。中國製造需要這樣的故事。

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具有供應鏈網狀效應的保護,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像福耀玻璃那樣找到好的妥協方案,中國製造供應鏈面臨一場攻防戰。這裡面既有來自美國的擠壓、歐盟日本的警惕,也有其他國家的虎視眈眈。各國企業是否會鬆動其在中國的供應鏈,還是中國供應鏈的結網效應令其最終無法替代?

按照全球產業鏈環節的影響程度,確定當前優先復工、有序復工的次序是第一步,理解產業鏈鬆動可能帶來的持久風險,應是比當下的經濟增速更為重要的戰略關注點。國外製造商會迫切尋找潛在替代商,這些鏈條一旦失去,就很難再補回來。





女神直播


都說中國年,就是世界的年。

任何企業,只要是在中國做到第一,肯定就是世界的第一。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佔世界五分之一,東西南北疆域發展差異不同,要想滿足生產功能的需求,就要在各行各業來尋求突破和市場佔有率。通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這個人口翻了一倍,人民需要就業吃飯生活,於是呼,行行業業百花齊放就展現在這塊肥沃神州大地上。

這一切的一切,主要得益於老一輩的革命領導人高瞻遠矚的目光和決策,那就是,無論什麼都要獨立自主,國家的發展不能讓別人掣肘掐脖子。

中國是聯合國統計中,唯一一個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囊括了方方面面,是其它任何國家或地區所沒有的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市場需求以及國家必要的項目。 再加上中國人幾千年養成的民族認同感,紀律性,舍小家保大家的自我犧牲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沒有什麼事是中國人做不到的!


斌哥生活匯


這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他們越嫉妒恨說明他們越害怕中國,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離得開中國,離得開中國製造,儘管他們傲慢,自淫,不久的將來,他們會為他們的狂妄付出慘痛代價。正所謂:路途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彈塵


疫情期間。如何看待全世界都在等中國製造

你好,我是泡泡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看到這個問題,心裡是很激動的!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整個亞洲,甚至全球,已經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真的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在全球供應鏈上舉足輕重。儘管本次疫情會不可避免地對中國製造業帶來短期影響,但不會影響中長期運行態勢。中國製造業的抗風險和修復能力都已大大增強!

中國就是全世界的“工作臺”!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實力越來越強大

中國已逐漸佔據全球供應鏈中樞的地位

但是隨著疫情的爆發

中國這一“全球的工作臺”已開始嚴重癱瘓

各國的供應鏈也開始斷裂

這場疫情是中國的危機,也是全世界的危機

首先我們舉個例子

記得看電視有一檔網絡節目,“在美國生活,你能不能24小時內完全不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的挑戰。挑戰者檢查身邊的商品,發現衣服、鞋子、褲子,都寫著“中國製造的”,挑戰著也是啪啪啪的打臉啊!可想而知,我們的中國的製造已經是他們離不開產品,已經滲入到他們的生活!

甚至商場超市的經理也表示,超市裡從廚房小家電到家居日用品在內的產品,“中國製造”產品佔99%,烤麵包機佔97%,保溫杯佔97%,嬰兒車佔96%。一切商品都是中國製造的。

中國製造影響著全世界衣食住行!藥品!服裝!電子產品!汽車配件!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