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1953 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全國財經會議。中央人民政府確定在京廣線沿線及靠近產棉區的北京、西安、鄭州、石家莊4個地方同時發展紡織工業,加上原有的邯鄲、咸陽兩地,後來被稱為“全國六大紡織基地”。周恩來總理做1953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

將鄭州建設成為北方輕工業基地

1953—1958年,5 家棉紡廠先後在西郊1萬畝荒地上一字排開並肩而立,棉紡路上由東到西依次相連,國棉五廠、國棉四廠、國棉三廠、國棉一廠、國棉六廠。國棉二廠由原來的豫豐紗廠改制而來,現位於鄭州市管城回族自治區,隴海東路的布廠街。1953 年 1 月,國棉一廠進入籌建階段,也為職工建造了宿舍樓,位於廠生活區的西一街至西六街。1954 年 4 月,規模比一廠規模大一倍的國棉三廠開工建設,與一廠隔著一條馬路。

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芒福德所言:“真正影響城市規劃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經濟的變革”

國棉三廠的建設期是中國學習蘇聯“老大哥”的“中蘇蜜月期”,鄭州被定位為以棉紡工業為主輕工業城市,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被蘇聯所影響。蘇聯對鄭州的影響並不是一種直接影響,更多的是一種國家層面到省市層面的間接影響鄭州採取以蘇聯指導為參考,地方主導,中央決策的規劃組織模式

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據記載:在鄭州國棉廠籌建初期蘇聯專家穆欣根據鄭州鐵路交通情況,認為國棉廠的建立應置於隴海鐵路以北,京漢鐵路以東的區域。

國棉三廠的生活區是由蘇聯人設計的,紅磚紅瓦結構,三層樓帶煙囪,加上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迴廊寬緩伸展;標誌性的具有“三段式”結構,即簷部、牆身、勒腳這些居民樓單獨圍合成一個四合院,與我國傳統的民居四合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充滿了中國韻味,蘇式小洋樓的風格成了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建設國棉三廠時,建設了公寓式三層樓職工宿舍。

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隨著紡織業的衰退,河南平原控股集團收購鄭州國棉三廠,成立鄭州泰陽紡織有限公司,落戶鄭州須水紡織工業園。如今存在的是一座古樸的“鄭州三棉”廠門和“三棉”蘇式工業建築群,在“老舊”與“現代”間,提示著來往的行人這條西郊通衢大路的由來。

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鄭州國棉三廠建立67年了,它的建築居然是受蘇聯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