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開元盛世為何極速沒落?別跟我說是楊貴妃害的?

大風大浪不怎麼樣


有四方面原因,分別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唐末農民戰爭。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後期政治的腐敗和國勢的衰落,腐敗亡國。

而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經濟方面: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其《憶惜》一詩中,所倍加讚譽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國富民殷,繁榮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後,作為奠定開元天寶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基礎——均田制由於土地的買賣和兼併的日益猖獗卻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對此曾雲:“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兼併之弊,有逾於漢成哀之間。”(2)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方面: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均田制的瓦解崩潰,農戶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於均田制之上的作為唐王朝武裝力量基礎的府兵制亦遭到空前的破壞,無法照樣維持下去。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在統治階級內部方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他專權用事飛揚跋扈,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與鬥爭。唐朝初年,邊鎮的將帥多由名臣出任,而且“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但李林甫執政後,為了堵塞“邊帥入相之路”(3),保住自己的的宰相地位,極力提拔安綠山,安思順等素名無望,地位不高的將領為節度使。節度使隨著其實力的惡性膨脹,相互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與朝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安綠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內外矛盾,實力日趨衰落的情勢二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說李林甫為安綠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繼李林甫之後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楊國忠曾“屢於上前言其悖逆之狀”(4)向唐玄宗告狀,後安祿山以“清君則,誅殺楊國忠”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司馬光曾說:“安綠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怠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5).即安綠山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經濟的方面不可調和的尖銳的矛盾,才是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之後各種矛盾交織,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化。

在民族矛盾方面: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這就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贏得部分人心。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發局部鬥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1.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2.邊患嚴重: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宦官擅政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鬥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中央經濟日漸枯竭。 2.增加稅收: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製」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 三)社會方面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 藩鎮割據

唐後期,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大大削弱,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其原因有:第一,唐睿宗時期,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防範吐蕃、回紇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這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稱為“方鎮”或“藩鎮”。玄宗以後,府兵制廢弛,藩鎮軍十改為招募,長期戍邊,不再更代。在節度使的統領下,邊兵們一面戍防,一面屯田生產,他們的家屬也隨軍遷到邊鎮落戶。這樣一來,原來只管軍事的節度使,逐漸把轄區內的軍事、財政、民政大權集於一身,成為獨霸一方的封建軍閥。第二,唐朝中央的政治自玄宗後期開始每況愈下。玄宗時,李林甫和楊國忠相繼當宰相,兩人執政二十多年,胡作非為,搞得朝政腐敗不堪。當時,各地藩鎮的總兵力已膨脹到四十多萬人,中央禁軍卻只有十二萬人,還多是僱來湊數的商販、遊民,根本不能打仗。在這種內輕外重的畸形局面之下,藩鎮割據已是不可避免了。第三,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朝無力徹底消滅“安史”餘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將為節度使。在平叛過程中,內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節度使的稱號,從而增設了大批節度使。其中,尤以盧龍節度使李懷仙、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承德節度使李寶臣勢力最強,史稱“河北三鎮”或“河朔三鎮”。以後,在山東、河南、江淮、關中等地都設有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危害:(1)藩鎮割據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由於藩鎮和唐中央以及藩鎮之間,都存在著矛盾,所以他們之間的鬥爭不斷。如德宗朝的“四鎮之亂”、憲宗朝的“淮西之亂”,戰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阻礙了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由於藩鎮勢力的強大,形成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嚴重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為了削弱藩鎮勢力,唐朝廷也在縮小了的地盤內變本加厲地掠奪人民。9世紀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萬民戶,卻要負擔唐朝八十多萬軍隊的糧餉,歷史上稱之為“兩戶養一兵”。(3)各鎮軍閥在轄區內橫徵暴斂,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藩鎮割據的局面延續了一百五十多年。唐朝滅亡以後,割據局面又進而演為五代十國的分裂和混戰。


  • 宦官專權

唐代自從開國皇帝李淵開始,前期的幾代的統治者比如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等都是比較賢明的君主。他們不但自身具有較強的軍事領導和指揮的才能,同時他們對於國家的各項政治事務也都是親歷親為,因此當時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力一直都是牢牢地掌握在最高統治者的手中。而此時的宦官集團僅僅是跟隨在統治者身邊的奴僕,只是單純地伺候統治者的日常起居工作,對於國家的政治根本無從參與。

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是唐朝發展的一個轉折時期。前期的李隆基比較還是十分勤奮的,因此當時國家政治也比較穩定,宦官也並沒有機會參與到朝廷的政治中去。但是到了後期,李隆基開始逐漸沉迷於享樂,對於國家的治理也逐漸放鬆下來,為了減少自己的負擔,他開始將國家的一部分政權權力交給身邊的最為崇信的宦官高力士,讓高力士來代替自己處理一些比較小的政務,由此高力士便有了機會參與到朝廷的政治管理當中,並且成為了朝廷官員與統治者相互聯繫和溝通的橋樑。根據劉昫在《舊唐書》中記載,當時“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由此可見當時高力士已經能夠對於國家的政治事務有了一定的決定權,由此也掀開了唐朝宦官專權的序幕。

唐玄宗統治後期,爆發了一場對於唐朝影響十分深遠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打擊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於朝廷的統治者來說,更是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朝廷官員在擁兵自重的情況下,存在著發生反叛,甚至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隱患,也由此使得統治者對於朝廷中的官員開始產生了很大的不信任。

相比較朝廷重臣的反叛來說,朝廷內部的宦官集團卻表現得十分忠心,並且為統治者登上皇位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比如當時作為太子的李亨,能夠成功地登上皇位,就是藉助了以李輔國等宦官人員。宦官人員對於統治者的輔助和忠心也就進一步統治者對於宦官更加信任,為了更好的重用宦官,同時也為了監督朝廷中的官員,統治者就開始賦予宦官集團更多的權力。

在唐肅宗時期,宦官集團的權力進一步拓展到了軍事領域,以李國輔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始掌握兵權,並且能夠對於軍隊管理的措施提出一定的意見,這就進一步提升了李國輔等宦官在朝廷中的勢力。根據劉昫在《舊唐書》中記載,此時的李國輔已經權傾朝野,“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諧輔國取決,隨意區分,皆稱制,無敢異議者”。由此開始,唐朝的宦官專權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了。

雖然此時的統治者十分寵信宦官集團,但是卻也並不代表能夠完全信任他們。比如在唐代宗統治時期,根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唐代宗對於宦官集團“奉使四方者 ,不禁其求取 ”,雖然表面看來十分寵信宦官集團,但是實際上唐代宗是在利用宦官的同時,也在提防著宦官專權的現象出現。

同時此時的唐朝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力依舊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一旦國家出現宦官權力過大,甚至威脅到皇權的時候,統治者依舊可以輕鬆地將其剷除。比如在唐代宗時期,當時的宦官魚朝恩因為護駕有功,所以被唐代宗提拔為了當時的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給了他掌管中央禁軍的權力。軍事權力的過大使得魚朝恩開始膨脹起來,在朝廷之中參與軍事政務,可謂是權傾朝野。他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在朝廷中肆意打壓自己的敵對勢力,甚至想要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力來逼迫唐代宗遷都洛陽地區。雖然遷都洛陽的事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這也讓唐代宗看到了宦官專權對於自己統治的威脅,所以唐代宗在宰相的輔佐之下,將魚朝恩縊殺了。

在唐朝的唐德宗到唐懿宗這一階段的統治時期,宦官專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朝廷中的重臣比如宰相等,權力大為削弱,宦官集團的勢力逐漸超過了朝廷重臣所掌握的權力。唐德宗時期,統治者也將中央神策軍的統治權力交給了當時宦官竇文場,宦官集團的權力一度發展到威脅到皇權的地步,甚至能夠直接影響到皇帝廢立。

到唐順宗統治時期,宦官集團的權力嚴重的干擾到了皇權的統治,因此唐順宗想要聯合當時的朝廷重臣對於宦官集團的勢力進行打壓,從而發生了唐朝歷史上著名的“永貞革新”的事件。然而此時的宦官集團勢力已經超過了朝臣和皇權,唐順宗的勢力已經無法對於宦官集團進行打壓了,最終在以俱文珍、劉光琦等人為首的宦官集團的逼迫之下,唐順宗讓位於了太子李純,而諸多參與到打壓宦官集團勢力的官員也都被宦官集團貶謫或者殺害。

在唐文宗時期,經歷過前幾位統治者所受到的宦官專權的迫害和對於社會的影響之後,唐文宗就一直想要對於宦官專權的現象進行打壓,因此他開始聯合朝廷中的官員進行謀劃。宋文宗聯合當時擔任宰相的宋申錫想要暗中進行對於宦官的打壓活動,但是沒有想到,行動還沒有開始,事情就被敗露了,宦官集團搶先行動,並且汙衊宋申錫想要謀反,毫無權勢的宋文帝只能夠將宋申錫貶謫了,這也就是唐朝所發生的著名的“甘露之變”。

到了唐懿宗統治時期,由於統治者十分的昏庸無能,過度崇尚佛教而不理朝廷政事,這就更為宦官集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專權條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權力一度完全掌握在了宦官集團的手中。

經過如此長時間的發展,宦官集團的權力不僅超過了朝廷官員的權力,也一度超越了皇權的統治,統治者對於宦官集團專政的現象也是無力扭轉,唐朝的宦官專政由此達到了鼎盛時期。

  • 唐末農民戰爭

由於唐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階級分化更為加劇,所以除農民成為起義軍的主力外,一部分小商人和知識分子也參加了起義軍隊伍,而且成為了起義軍的骨幹和領導人。王仙芝、黃巢都是屬於私鹽商販階層的人物,這些人有多方面的社會閱歷,鬥爭經驗也比以前的農民起義領袖豐富得多。唐政府的苛捐雜稅也使不少中小地主破產,他們對唐朝黑暗統治懷有嚴重不滿,其中的一部分成員在階級鬥爭高潮中捲入農民起義的激流,史稱黃巢家有資產,“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實際上也是這種中下層士人的代表。另外農民軍中有“王輅等進士數人”,也大致為中小地主。起義取得一定勝利後,更是“士人從而附之,或巢馳檄四方,章奏論列,皆指目朝政之弊,蓋士不逞者之辭也”。也大都為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唐末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次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腐朽的唐王朝,雖然在黃巢起義失敗後二十多年(907年)唐王朝才最後滅亡,但它早已成為一具名存實亡的空架子,只不過是朱溫玩於股掌之上的玩物。其次,這次農民起義狠狠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尤其對士族地主這個統治中最腐朽的階層以致命的衝擊。黃巢起義軍給魏晉以來橫行一時的“自謂清流”、“門胄高華”的士族地主予以毀滅性的打擊,宋人鄭樵在《通志》裡形容自唐末農民戰爭以來,門閥地主地位一落千丈的情況說:“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唐末農民戰爭對有唐一代為非作歹的宦官集團也進行了一次大清洗,朱溫在起義結束以後,一舉斬殺了全部宦官。此外,農民起義還沉重打擊了僧侶地主這一特權階層,農民軍所到之處,“禪侶分散”,不少僧侶地主“引頸待刃”,為義軍所殺。經過這次摧枯朽的打擊,寺院經濟大為削弱。


王者歸來2


盛唐的開元盛世為何極速沒落?別跟我說是楊貴妃害的?

  簡單說幾句個人看法,以拋磚引玉。

  大唐為何極速沒落?因為楊貴妃?這個鍋的確不能由楊貴妃一個人背,雖然名為貴妃實為皇后,她也該負責,沒有她,大唐掉血或許沒那麼快,但一個王朝的沒落責任,她一個人還扛不起,開元盛世極速轉彎,與唐玄宗有很大的關係。

  唐朝的衰落,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不好定論。但是在很久以前,其實就埋下了種子,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爆發了。(網絡圖)

  唐玄宗上位早期,就極力打擊士族,解放勞動力,實現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盛世自然而然地,也就來了。此前所謂的門閥制度,自然而然地瓦解了,和這有關係嗎?有的。咱們都知道,為了確保不再有更大更多的門閥出現,李治武則天時代,就瘋狂打壓,到了唐玄宗時代,這些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經濟這事情,從來不以個人想法為轉移,發展到玄宗晚年,土地兼併也成了當時社會的大問題。

  唐朝的邊患從來沒有停息過,唐玄宗登基以前,周圍陸續有東西突厥,吐谷渾,高昌,高句麗,百濟,吐蕃,契丹,渤海,南詔,回紇等等,打打和和,不勝其擾。朝廷出兵吧,次次數量可觀,損失大,見效少,歷代統治者很頭痛。所以,玄宗時代,放棄了原來的民兵制,主要推行募兵制。邊疆軍事壓力太大,不得不放權給節度使,好處很明顯,朝廷包括地方,都可以安心生產,基本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精兵屯邊疆,節度使軍政財權一把抓,尤其是安祿山這樣的,權力太大沒監督,一旦反叛,沒誰擋得住。

  其次,玄宗本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早期玄宗勵精圖治當明君,基本有章法可依,可是後來他處理國事個人意願太靠前,不按牌理來了。原來唐太宗時代,還會按規矩,武則天為了當皇帝,破壞了不少規矩,但也還有幾個人能說得上話,可是玄宗當政就基本一人說了算了,想讓宰相當多久就當多久,想讓誰當就誰當,憑個人喜好的時候特別多,要不然怎麼一個楊國忠就能兼任四十多個職位呢。當然了,李林甫楊國忠看起來一手遮天,但是真正拍板的,還是唐玄宗,他們,不過是高級管家而已。

  邊疆節度使權力大,朝廷手下沒精兵強將,奸人佔據重要職位,原本可各司其職的制度也沒了,經濟上土地兼併日趨嚴重,皇帝本人無進取心無警惕心,只注重享樂過於自負,如此,大唐怎麼不會迅速滑坡?

拋磚引玉,期待高手們留言。


葉之秋


開元盛世指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裕的盛世景象,由於它的超級絢爛,因此與漢代文景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並稱為封建時代三大盛世。

開元盛世之所以會出現,關鍵因素在於唐代從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后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與正確舉措,因此在大唐的土地上結出了開元盛世的美麗花朵。

開元盛世之所以會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安史之亂導致的唐代財政權,統兵權,地方行政權的旁落,唐代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北方土地的直接控制,而當時中國的精華部分仍然在北方,南方的開發程度遠遠比不上北方!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在於安祿山掌握了河北三鎮的精兵強將與財政人事大權!唐代開國之初以租庸調製為基礎的府兵制在經過上百年發展之後已經遭到了破壞,為了適應邊境戰事的順利進行,大唐朝廷許可安祿山可以自己募兵,這樣府兵制就變成了募兵制!為了供養招募的軍隊,大唐朝廷許可安祿山截流稅收,為了方便行政,最後發展到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官員,這樣安祿山就集兵權財政權人事權於一身,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河北三鎮的邊軍長期在北方作戰,其戰鬥力遠遠強於地方軍隊,因此大權在握的安祿山手裡掌握這麼一支精悍的軍隊,同時掌握財政權與人事權,想不造反都難!在他最怕的奸相李林甫死後,胡作非為的楊國忠已經制約不了他了!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大唐朝廷的政治威望也遭到了破壞,同時為了鎮壓叛亂分賞了很多節度使,這些新的節度使與舊的節度使構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大唐的行政,軍隊,財政,司法等都遭到了破壞,想再回到開元盛世的景象也是不可能了!





貓哥讀歷史


盛唐的開元盛世,為何極速沒落?

唐玄宗時期,大唐的社會達到了一個頂峰,可惜,沒有在頂峰呆了多久卻可是走下坡路了。曾經的光輝燦爛,也只成為了後人口中的歷史!

唐王朝的沒落,絕非一朝一夕!這也是封建社會的弊端。如果說,唐玄宗因為太寵幸楊貴妃,直接導致盛唐走下坡路,這些只是一種說辭。大唐後面一兩百年的歷史問題影響,卻要從此刻說起。

玄宗年輕時,可以說也是有所作為的,頗有其曾祖父李世民的才幹。他勵精圖治,重要賢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才有了歷史上的開元盛世。

唐朝的農業從發展來看,其生產水平是較高的,犁具和灌溉工具發展的改進,都對農業的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唐朝實行的自北魏以來的均田制遭到破壞。

封建地主階級大肆吞併土地,老百姓無田可重,流離失所。造成唐王朝的無稅可收。社會矛盾極深。

玄宗時期,又選擇了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將領和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也成了之後唐王朝之後的毒瘤,影響了唐王朝一兩百年,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後面的五代十國] ,這個讓唐王朝頭痛了百年的大問題,也是之後安史之亂的起源。

玄宗李隆基的晚年寵幸楊貴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加速了唐王朝的衰敗。李林甫為了獨寵,更是排斥異己,培植黨羽。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玄宗每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更是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描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通知階級的腐朽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了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

公元77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歷史上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這場叛亂持續了差不多8年的叛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戰爭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後,唐朝已經失去了以往的輝煌。這也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這就是歷史,在給後人的傳代中顯然充滿遺憾。從此,儘管安史之亂平定了,但留下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藩鎮的影響一直影響到唐朝末年。

縱觀盛唐的開元盛世為何極速沒落,是因為社會矛盾的不斷加深,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的深化,終究原因是封建社會的弊端。


Eavon


開元盛世之後的極速沒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本人散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後,唐玄宗自以為天下太平,進取心也逐漸消失,變得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之,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他對臣的忠諫聽不進去了,反覺得討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可是這時的唐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也傷了元氣。


唐明國亮


唐朝盛世,她是代表。唐朝沒落, 她是妖姬。這是楊貴妃的悲哀也是哪個時代美麗女性的悲哀。


開元盛世的到來絕非是突然的,而是在前代唐皇的共同努力下才逐漸構成了盛世的基礎。唐初兩位唐皇為唐帝國基本平定了外部憂患,使帝國外部的少數民族再也不敢貿然侵犯帝國本土。隨後唐帝國又在李治、武則天等帝王的細心經營下逐漸使國家從連年戰爭所帶來的副作用中走了出來。但這一時期因封建統治者過於崇尚佛教,導致許多百姓選擇出家為僧,國家財政的大部分收入也拿去興建佛寺和修繕佛像,致使帝國的發展出現了停滯唐開元盛世之後的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本人散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後,唐玄宗自以為天下太平,進取心也逐漸消失,變得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之,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他對臣的忠諫聽不進去了,反覺得討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可是這時的唐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這一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說一個女人導致一個王朝的覆滅而不反思自身,想想都覺得可笑!


木偶戲8956


喵,這題本喵來答~給喵小魚乾吶,喵~中學歷史課裡學過,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開元盛世的轉折一樣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後盛唐的繁華就逐漸沒落了。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第一責任人不是別人正是玄宗李隆基。


本喵沒有亂說,安史之亂表面上雖然是由安祿山史思明發起的叛亂,但是根源在唐玄宗的身上。首先唐玄宗執政的後期貪圖享樂,驕奢淫逸,完全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終日沉迷在歌舞音樂當中,仍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朝政,專權內鬥。

不再任人唯賢,專用投其所好的小人是玄宗的第二個錯誤。《舊唐書》說“開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國忠而亂”。在執政初期,玄宗能夠任用姚崇、宋璟這樣的賢能之人,因此而締造了開元盛世。而晚年重用李林甫、楊國忠這樣口蜜腹劍、曲意媚上的小人,把朝政弄得一塌糊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盲目信任安祿山,致使藩鎮坐大。唐玄宗最不應該的就是信任安祿山,還聽信他的話讓他做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讓他掌握大量的軍事力量,為他日後的反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正是由於玄宗的信任和放縱,讓安祿山的野心日益膨脹。

安史之亂從開始到結束整整經歷了八年,這八年給唐朝的黎民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八年的戰亂也給繁榮的大唐王朝一記重錘。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將領的信任蕩然無存,岌岌可危的大唐皇室轉而尋求宦官的幫助,致使宦官干預朝政甚至能夠廢立皇帝。


其次經過安史之亂之後,藩鎮節度使們認為朝廷不過是紙老虎,力量也不過如此,對朝廷的敬畏蕩然無存。而朝廷也沒有力量來控制這些藩鎮,只能任由藩鎮坐大,唐朝末期基本山是群雄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正是大唐王朝滅亡的兩個根本原因。


喵喵吧唧的小世界


zhurenyan_xk

LV.32019-03-13

清王朝由強盛轉向衰落是在乾隆末年。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達到頂峰的朝代,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共同開創的“康雍乾盛世”,是清朝最繁榮富強的時期,但也是清朝走向沒落的最後輝煌。

清朝走向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貪汙腐敗和閉關鎖國。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

擴展資料

清王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主要表現

1、政治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官僚機構膨脹。各級官吏貪汙成風營私舞弊巧取豪奪無所不用其極。

2、經濟上,各級官吏和地主大肆兼併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斷增加。地租剝削、賦稅徵收、苛捐雜稅、徭役攤派逐年加重廣大農民生活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厲行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社會一片死寂。

4、軍事上,軍力衰敗軍備廢馳。

5、對外關係上,實行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處於與世隔絕狀態。


素績


如果你想把唐玄宗與中國歷史上的另一位皇帝相比,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乾隆。這是因為他們都是皇帝,而且是在兩個皇帝統治期間,他們的王朝開始興衰。唐玄宗皇帝一生中有兩件大事,一件是開元的盛世,另一件是安史的混亂。乾隆皇帝也是如此。一個是康乾盛世。然而,清朝晚年的破敗狀態卻隱藏在歷史教科書中。然而,清朝的衰落真正開始於乾隆。唐玄宗繼位後繼續追隨道家思想,這與漢唐初的思想是一致的。眾所周知唐玄宗是在一次兵變中掌權的,當時兵變的目標是武則天女王,她想成為一位女皇帝和幸福的公主。因此,從兵變來看。唐玄宗一開始就是一個聰明、果斷和勇敢的人。如果他被允許以開國皇帝的身份統治這個國家,那也沒關係。然而,兵變削弱了政府的活力,這也是唐玄宗在統治初期追隨道教並選擇人才和能力的原因。我們說繁榮時代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內部和外部因素。在國內,經濟繁榮占主導地位,而在國外,國力強大。因此唐玄宗在開元期間攻擊了士族,解放了勞動力,從而實現了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外國將開放他們的邊界,擴大他們的領土,並處理民族關係。這實際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耕地。除此之外,還改革了原有的軍隊,開發了荒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然而,就像許多皇帝一樣,在開元1開始繁榮時期後,它開始變得奢侈,聽信流言蜚語,失去了改革和進步的動力。最後李唐朝政府被楊皇妃的兄弟楊國家忠誠搞得亂七八糟,導致安史大亂。然而,導致安史叛亂的根本原因仍然在於唐玄宗時期使用的徵兵制度和省時制度,這使得邊境地區能夠支持士兵並削弱中央政府。然而,唐玄宗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將邊境地區的權力移交給了安祿山。因此,統治階級內部的“集團不和”—— 安祿山和楊忠誠者為權力和利潤而戰,導致了棘手的安史叛亂。推翻楊效忠者成為安祿山叛變的起點。安史叛亂持續了七八年,直接導致了晚唐的藩鎮割據政權。從此,唐朝由盛轉衰。如果說唐玄宗的失敗是由於沒有及時發現和解決階級矛盾,導致了唐朝因藩鎮割據而走向衰落,


小呆哇書


歷史上有的時候問題會很簡單,一個導火索,就可以解釋,

的確楊貴妃是不能左右一個王朝的興衰,他只不過是替罪羊,

真正讓唐朝衰敗的是番鎮割據!

主要是唐朝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太大,所以有了地方軍隊,自己發展財政自己解決生存,

這也是康熙為什麼急需解決三番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