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胡的開放指法?什麼是抹音?

地主139013636


應"地主139013636"邀答!

什麼是二胡的開放指法?什麼是抹音?

"開放指法"是老的術語,二胡學習基礎入門課中很少提到的老術語,都稱同指異音,這是左手四個手指的指法之一,因為越是入門學習,知識越多,既學現在的、還要知道過去的。


學習指法不是簡單的按弦,對於四個手指的如何觸弦,著力點,腕,掌,指的肌腱運動功能象練操都有相關的指法訓練,比如訓練掌指關節運動,就要有敲擊運動訓練,關節的靈活運動就要靠肌腱的伸展收縮的靈活性,這左手按弦也分功能型和表情型。

表情型的手指要近似站立弦上,這樣對壓弦和揉弦才有力度變化,但它宜用在深情演繹上,這種指法就影響了手指的快速靈活運動。但功能型的手指型就是半握拳型,手指稍平些,這就有利於快弓快指的快板節奏,你看就這一點區別就能糾正你為何拉不快的問題,為何揉弦的手指不會運動,其關鍵就在於你的指型不對。

你注意看各個演奏家的手型都不同,


閔惠芬老師的手型都是很柔軟半握的,⬆️
很少有張開不回縮的,宋飛老師手型也接近閔老師

,於紅梅、朱昌耀,鄧建棟老師的手指形就顯得有力度,特別鄧建棟老師的掌指關節,⬇️下圖的手指就張開顯示力度、她的
抬指,擊弦顯得有力度,這種力度的變化就看你用在什麼曲中,應有力的就要擊弦和弓毛觸弦力的配合,這才符合音樂情感的發揮。

1⃣️所謂開放指法,說白了就是象大跨步一樣,這一步跨過了自已的邊界,這種方法在京胡的上把外弦三指音較多,還有高音板胡,這些指距音位小的,又要帶出滑音效果的,如用四指按音就不如三指,所以三指直伸按本來是四指的音,這種就可稱開放指法。

比如在《良宵》的外弦高音3和5,⬇️就用三指伸展到5後再滑回到3,我們平時只是講三指直伸。

還有《二泉映月》的高潮段5和3就是三指,這也可稱開放指法⬇️用15弦


這些滑指平時都用到,只是現在人不叫開放指,懂了就行。你既有興趣,這裡發張評戲風格的高音板胡開放指法練習曲供你一練⬇️你看看可悟出與二胡G調不同的指法。

2⃣️所謂抹音也是一種滑音,這平時用到的曲子太多了,比如《扎紅頭繩》用52弦、


中第二小節的52,這種上滑音奏法便可稱抹音。⬆️

還有《喜送公糧》曲中的兩行有連線滑音,用63弦,就是老說法的"抹音"。⬇️指法為:二一一一、二一一一

還有《一枝花》的上滑音、用26弦
還有⬇️《小花鼓》中第五小節的35,這5音要用一指從4滑到5音。用63弦、

例子太多了,只要懂了這些"開放指"就是現在的同指異音、"抹音"就是現在的上滑音或下滑音,它們總離不開有滑指的特點!

謝謝你的閱讀🙏!


許科雲


你說的抹音,應當是滑音,揉絃音。

 一、運指

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弦上作各式各樣的按絃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

演奏樂器最重要的是兩手配合 , 二胡也不例外,左手運指與右手運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調子。

運指是指左手指頭在弦上作各式各樣的按絃動作,它是二胡基礎訓練中的重要一環。由於二胡不像手風琴、琵琶那樣有琴鍵或品位標誌,而是靠左手指頭觸弦的不同部位,若觸弦位置稍有不對,就會出現按音不準,影響演奏效果。由於琴絃長短決定了音距寬窄,琴絃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間的指距各不一樣,這給運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正確的運指方法取決於正確的持琴姿勢,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個部位的“ 45 度”:即大臂與左胸側大約構成 45 度,小臂與琴桿大約構成 45 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節(從指根數起)與琴絃(按千金方向)大約構成 45 度。具體地說,大臂適當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著必要的鬆動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彎曲,整個手形是較松的半握拳狀。四個按弦的指頭與琴絃“比鄰而居”,它們均作出欲觸弦的狀態。這樣的手形,給左手準確、敏銳的觸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指頭觸弦時,要用指肚與指尖之間的部位去按,並要很輕巧的落在琴絃上。離弦時,應當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富有彈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頭在動,實際上是受著“內勁”的支配,這內勁又源於整個協調自然的持琴左手。

初學者在學按弦時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桿捏得過死,四個按指一字兒的平直伸展著,不呈彎曲狀。有些人在按弦時用指關節去碰弦,不用指肚觸弦。有的人按弦後手指離弦時抬得老高這種種不正確的運指,使整個按絃動作顯得非常生硬遲緩,缺乏彈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較熟練,但發出的聲音仍然是拖泥帶水、混雜不清的。以上不正確的運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發展下去,將會使這些毛病得到鞏固,即使有決心改掉它,實際上比學習和掌握一門新的技法還要稍困難一些。所以,訓練運指的靈活性與準確性,首先要檢查運指的方法是否正確。

訓練運指的準確性,一方面要姿勢正確,另一方面不可強調片面動作,要了解運指整體的及內在的道理,運指的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耳力的支配,敏銳的耳力是求得按絃音準的基本保證。即使按弦時指距發生了輕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這一瞬間把指距調整到準確的按音位置。雖說二胡上各音區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對應有的指距將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

二、滑音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較豐富的,主要分為指法和弓法兩大類,其中滑音和揉弦在弓弦樂器中顯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識的滑動所得出的發音。滑動的方法不同,產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從滑動的範圍來講,有換把滑音和原把位滑音。從滑動的幅度來講,有大滑音(大三度以上)和小滑音(****度);從滑動的方向來講,有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和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從滑動的時間來講,有先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前)和後滑音(滑音出現在本音之後);從滑動的力度來講,有倚音滑音和連結滑音。從滑音總的性質來看,可分為裝飾性滑音和連結性滑音兩大類。

①先滑音

先滑音就是先由倚音滑向本音的滑音,它突出強調本音。先滑音又分上下滑音兩種。

②後滑音

出現在本音後面的滑音就叫後滑音。後滑音即由本音滑向倚音,整個滑動過程跟先滑音恰好相反。後滑音同樣有上下滑音之分。一般是以箭頭符號表示。

③連結滑音

連結滑音也稱連線滑音,它是一種常見的滑音,其符號是在連運弓符號的右端再加一箭頭。在奏法上是以某一按指用均衡的力度將連線內的音連結起來,聽起來銜接緊湊,使樂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換把中經常使用的“滑指換把”,也與連結滑音相似,不過特色不如連結滑音那樣濃郁罷了。

④轉滑音

轉滑音是效果較突出的裝飾性滑音。它的符號為“ w ”,一般記在音符的上面。

轉滑音是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程內迴轉,所以有人把這種滑音具體的稱作“下回轉滑音”。另外還有一種“上回轉滑音”,在蒙簇民歌中比較常見。它的符號為“——”,在奏法上除“迴轉”的方向與下回轉滑音相反外,在“迴轉”的力度、範圍和時間上則完全相同。這裡需指出的是不論“上回轉滑音”或“下回轉滑音”,它們“迴轉”的音程是比較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轉滑音的活動範圍在本音上下二度,很少有超過****度的。

三、揉弦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滾動就叫“揉弦”,揉弦會發出一種類似波浪形的聲音,演奏時恰當運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說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第一道大門的話,那麼揉弦則是第二道大門。揉弦標誌著演奏者的功底及音樂素養和演奏風格。一個拉奏者若不能運用揉弦,那說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終還停留在一個初等的水平上。練熟了揉弦,對掌握打音、顫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快揉和慢揉兩大類。

1、快揉

快揉亦稱為“顫指”,大概是指揉弦時手指不斷顫動而言。具體方法是:當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後,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規則性的連續抑揚(不是抖動)動作,按指也受手腕連鎖動作的影響,在弦上作一壓一鬆的勻速顫動。按指富有彈性的顫動,使琴絃的張力跟著發生鬆緊變化,從而產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動。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響效果不如慢揉動聽,運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慢揉亦稱為“吟音”,發出來的聲音猶如吟哦詠歎。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並以腕關節為軸,使整個手掌作連續規則的弧形扇動。扇動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這樣,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發生了往返曲直的變化,驅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間的一小段範圍內作對稱性的弧形翻轉。這不但一鬆一緊的改變了琴絃的張力,而且還一長一短的改變了琴絃的長度,得出一種柔和徐緩的歌唱的音波,這是最有訓練價值的一種揉弦。

民間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還派生出“揉、滑、摳、壓”等技法,這些變化主要在手續絃時力度的輕重、搖動的緩急,滑弦的寬狹,頻率的快慢以及與相應的運弓力速配合的區別。

有一定造詣的演奏者,對揉弦的變換是很有講究的。除了上面所談的“揉、滑、摳、壓”能準確運用外,還可以先揉後不揉、先不揉後揉、漫揉轉快揉、快揉轉快揉、邊滑邊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時值相等的音符時有些揉、有些不揉。這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有著堅實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決定於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和曲調風格的掌握。根擾樂曲的內容和風格恰當地運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備技能。


石首一沙永斌


開放指法即不按常規運指,放大手指的跨度,同指異音,演奏某些特殊曲譜,主要是小指的放大與收縮。

抹音即小滑音,手指輕輕滑過,聽不出明顯的滑音效果即可。


哈嘍0k好


過去在傳統二胡演奏技術領域部份拉法都沒有發展到開放指法。〈即打破手調與民族調式相結合的手法,>開放指法就是沒有確定的手調觀念處理旋律的特色!劉天華先就是打破了傳統手法的格式化(即用什麼弦演奏〉二胡名曲〈陽光〉最早由劉天華先生移植又改成小提琴曲。這首曲轉了11次調!用的手法就是開放手法!試試?練練?


二胡琴俠董彥清


外行,謝了!


李志勇LZ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