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日本科學文化部記者橫川浩士曾發文稱:現在中國的科學技術正在迅速發展。隨著“科技強國”的建設,它正試圖將大量資金投入研究,並接近超級大國——美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科學技術在國際地位正處於下降狀態。政府標榜“科學技術立國”,但為何卻出現這種差距?我們不能迴避持續飛躍的中國的現實。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中國飛躍的象徵——超級計算機。距中國上海1小時高速鐵路,江蘇省無錫市的“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這裡有令中國感到自豪的“神威·太湖之光”。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在美國等國家專家參與的超級計算機全球排名中,截止2018年6月已經連續2年4期排在第一位的超級計算機。這是一項需要有高度計算的研究,各國在開發超級計算機競爭中競爭激烈。在排名中,在前500名中中國佔據了200多臺,遙遙領先於第2名的美國。(中國:206臺,美國:124臺,日本:36臺)

迅猛增長的研發經費。目前,中國正在舉國上下全力加強科學技術力量。根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的介紹,2016年中國的研究開發費為45兆多日元(約2765億人民幣),10年內增加了3倍以上。這個金額超過了日本的兩倍,逼近第1位的美國。(日本:18.4萬億日元,美國:51.1萬億日元)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那個成果穩步地表現出來了。中國的研究論文的引用數在2006年為止的3年間的平均是世界第5位,但是在2016年之前的3年間上升到了第2位。這與同期從第4位下降到第9位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引以為豪的“量子通信之父”。也出現了領導世界的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量子通信”。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作為量子通信研究的世界權威,被英國《自然》雜誌評選為“10大科學家”,被評為“量子通信之父”。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

作為難以竊聽、安全性高的新一代通信技術,全世界範圍內正在展開競爭。潘建偉教授的研究小組於2016年發射了相當於100億日元開發費的人造衛星,全球首次成功完成了人造衛星與地面之間約1200公里的量子通信,震驚了世界。潘建偉表示,對於這樣的成果,國家的支援是必不可少的。計劃在幾年內發射新的人造衛星。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中國政府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我國全體研究者的水平有所提高。10年後,量子通信將進入實用化階段,我們將繼續引領世界。”

集世界智慧的“千人計劃”。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確保不出現漏洞,那就是“千人計劃”。“中國的研究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用於研究的設備與美國相同,或者最新的設備可用於我所使用的設備。”這是來自上海科技大學從事免疫和癌症研究的王高鵬先生說的話。最初我在一所美國大學進行研究,我申請了“千人計劃”,並於2015年回到中國。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千人計劃” 是中國政府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這一規定使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僅可得到一定的移居資金,而且還可獲得較高的薪金,而且根據條件還可兼任研究機構的職務。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千人計劃”當初是以在海外取得實際成果的中國人和中國出身的研究者為對象,現在也以外國人為對象,10年間聚集了7000人以上的研究人員。

移居中國的日本研究者。對外國研究人員來說,特別的環境是最大的魅力。中國名牌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服部素之教授(36歲)在日本和美國研究蛋白質結構等,不過,幾年前應募“千人計劃”來到了中國。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在大學,任教授職位和5年間提供1億日元以上的研究費,他率領10人的研究員和學生持續研究。“在日本,有很多人是我的同事,即使比我業績好的人,也不能擁有研究室。在日本幾乎是不可能的環境,所以非常感謝。”服部先生指出中國良好的研究環境,其中之一是購買昂貴的實驗設備作為大學研究人員的共享設備。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在日本各個研究室必須拿出經費投入的情況很多,但如果由大學方面購買的話,就可以將自己的研究經費用在學生的經濟支援和消耗品費用上。而且,中國的大學一般給研究生髮工資也很大。因此,研究生可以不擔心經濟問題,專心致志地升學、研究。

“在中國,博士課程的研究經驗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工資也變高了。所以,大家都積極進修博士課程,熱心研究成果。復旦大學的學生與東京大學的學生比毫不遜色,甚至還要高個層次。”服部先生說。

如何看待中國的科學?積極投入研發經費、聘請優秀的研究者。有關中國科學政策,專家斷言,重視科學的方針今後不會改變。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中國可能在某些領域已經能夠與世界競爭了。但是,整體來看還差得遠。在經濟成長中,科學技術是不可缺少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將來會繼續增加投資。“

日本地方大學陷入的嚴峻狀態 。另一方面,日本的科學技術研究變成怎樣?與不斷飛躍的中國形成鮮明對比,悲痛不斷。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為了讓研究者們能夠共同使用,而一點點買了實驗裝置,現在已經不能再繼續使用了。“這裡的機器兩個一共是5000萬日元左右。對於一般的研究人員來說太貴了,所以我覺得地方大學沒有人可以單獨購買。”本橋教授指的是調查細胞數量和DNA量的裝置。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修理費無法籌措,一直處於故障狀態。此外,研究人員的數量有所減少,農學院教授室也只有一個空房。由於退休原因,正在將新聘用的教授壓縮到1名。

持續削減的行政補貼。不能使用的機器,逐漸減少的研究者。這些都是以大學的資金不足為背景的。國家從10年多前開始,在被認為有競爭力的領域選擇性地投入研究預算。另一方面,大學的補貼持續減少。靜岡大學在這13年裡被削減了13億日元。(H16年度:108億日元、H29年度:95億日元)

為了得到一點研究費,本橋教授每週都會寫外部資金的申請書,但是競爭激烈。地方大學處於嚴峻形勢下,我感到一種危機感。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能做的實驗和研究是有限的。這樣一來,只會出現有限的研究成果,已經無法達到能夠戰勝國際競爭的水平了。如果沒有一定預算的形式,日本的研究範圍就會越來越狹窄。”

“被中國趕超”——頂級選手的嘆息。危機感加重的不僅僅是地方大學,“這幾年,我以為‘先交了論文’,結果查了一下,大概都是中國人。即使向自然科學等科學雜誌提交論文,也必定會輸給中國人。”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的溼木理教授(調查蛋白質的構造生物學的世界權威)這樣說道。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濡木教授,近幾年,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據說其背景在於豐富的資金能力。例如,一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最先進設備。標價為10億日元,東京大學也剛剛配備。日本只有5臺,但在中國已經運轉著數十臺。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濡木教授所擔心的是擔負著日本未來的年輕研究者流失海外。實際上,因“千人計劃”轉移到復旦大學的服部素之教授,是曾經濡木教授的學生。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這樣的話,大家都會去中國的。這樣的環境,日本不讓我做。就去中國吧。雖然想到日本的事情很遺憾。”國內大學的職位不斷減少,人才流失海外。我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招募已經在海外證明的年輕研究人員,否則將導致日本科學的重大損失。

“沒有年輕研究人員,說明日本的科學技術已經無法發展。如果不能從海外召回年輕人,科學技術就會中斷。這是整個日本的社會問題。”

日本科學的未來

中國科學家如何看待日本的現狀?中國科學院書記穆榮平表示,對日本科學的廣闊程度表示敬意。“日本仍然是生命科學、化學、物理、環境問題等許多領域的世界領導者。每年都獲得諾貝爾獎,所以我想從現在開始與日本進一步合作。 ”

但是,在日本科學研究的前途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也不能保證能夠繼續像穆書記所說的那樣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瞭解中國科學政策的笹川和平財團海洋政策研究所長角南篤說,中國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是與世界頂級知識緊密相連。世界頂尖科學家和中國科學家一直在一起研究,國際共同的論文數量比日本增長了很多。日本的科學需要與世界聯繫更加緊密,包括中國。“

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大隅良典榮譽教授強調,競爭力和成果轉換偏重的思想,如果對日本的科學有好處話,可能會失去敲響警鐘的。“所謂‘這樣做必定會有結果’不是科學。不要失去挑戰不懂的事的精神。如果只集中在有成果的地方投資的話,我想不會產生新的研究。如果說今後諾貝爾獎得主從日本誕生的話,我想會越來越難了。”現在正是重新審視日本科學現狀的時期了。

日本人開始反思:“科技強國”中國的飛躍和日本的嚴峻現

大隅教授的指責極為沉重。“這樣下去的話,某一代人會走光。即使後來意識到“啊,糟糕”,要挽回它也需要好幾倍的時間。如果某個領域中斷了的話,再啟動那個需要很長時間。從長期來看,我認為日本的基礎科學是非常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