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快報:從冬天開始的春天

3月的秦皇島,春風勁吹,生機盎然。在撫寧區留守營鎮崔鐵營村隨處可見的韭菜大棚裡,綠油油的韭菜長勢喜人。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村裡人嘗試種植韭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個只有180戶、500口人的小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韭菜種植村,質量上好的韭菜銷往京津冀及東三省,甚至南方。

崔鐵營村的韭菜大棚。

春意盎然綠滿棚

“換工”是崔鐵營村規模韭菜種植不可替代的生產力。

3月10日,記者第三次來到撫寧區留守營鎮崔鐵營村,村書記樊勝民領著記者就近進入一個暖棚。棚內已是熱火朝天,一片蔥綠中,幾十位村民坐在馬紮上,分工明確地收割、捆紮。

這是村民樊福元家的暖棚,他說今天有30個“換工”幹活兒。看著記者不明白,他解釋,所謂“換工”就是村民之間互助幫工,你家今天下菜就都去你家,明天再去他家,互相不付工錢。

樊勝民介紹說,崔鐵營村是個韭菜種植專業村,現有的600畝耕地上有180多個暖棚、150多個春棚以及裸地,全部種植著韭菜。一畝韭菜種三茬,每畝地的產量平均在1.5萬斤。

“今年的韭菜長勢喜人,雖然外銷受到了疫情影響,但是村裡有3位經紀人,他們竭盡全力裡外通聯,也沒怎麼耽誤賣,只是價格較往年略低。這兩天價格開始回升,隨行就市了。”樊勝民說。

崔鐵營村興起韭菜種植的熱潮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1981年,生產隊解散之後,崔鐵營村第一生產隊當年就在村裡率先實行大包乾,第二生產隊緊接其後在第二年也實行包產到戶。

71歲的樊洪新說:“開始的幾年,我們村還是以栽種傳統農作物為主,如水稻、玉米和雜糧等,村民們的日子沒見有多大起色,直到棚栽韭菜逐漸普及。”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只有180戶、500口人的崔鐵營村已經成為名氣在外的韭菜種植大村,質量上好的韭菜銷往京津冀及東三省,甚至南方。到了2000年前後,崔鐵營村已然成為全縣乃至全市韭菜種植的樣板和示範村,並由此輻射周邊的沿溝屯、小沿等幾個村莊。

樊洪新說:“過去生產隊時,全村的儲蓄是幾千塊錢(那會兒公社有基金會)。上世紀90年代,全村在信用社的總存款是幾萬塊。現在就不能同日而語了,許多菜農家的存款都得近百萬元。光是全村600畝韭菜的產值就有2000萬元,況且村裡除了韭菜種植,還有農機具輸出、外出務工……”

樊寶奇開創先河

與土地打交道一輩子的樊寶奇依然眷戀著親手打造的大棚韭菜。

82歲高齡的樊寶奇雖然早已賦閒在家,但是一個人在家待著寂寞,一大早就拄著手杖來到村口,和碰到的老哥們嘮嗑。此時,其他村民們大都在自家的韭菜大棚裡忙活著。

當記者問起棚栽韭菜的經歷時,耳背的老人抿起嘴唇笑了:“農村種菜倒不稀罕,生產隊時期村集體就有菜園,村民到菜園子買菜不付錢,都是秋後扣工分,多餘的就賣了。”

樊寶奇回憶,那是1985年吧,當時家裡5口人,人均分了1.5畝地,總共7.5畝。有了土地,就在自家的幾分地裡種韭菜。一開始只種了三四分地的韭菜,一家人吃不了,就拿到撫寧大集、留守營大集上去賣。那時一斤韭菜也就幾毛錢,可回家一算,比種糧食划算啊。

第二年,樊寶奇就盤算著多種點兒,六七分地的韭菜,是蒙棚的。“買來塑料膜,自己加工木頭支架,因為那年聽說山海關就是這麼搞的,我也就自己琢磨著幹。”樊寶奇說。

塑料棚只有1米多高,勉強鑽進去幹活兒。再後來有了竹竿……直到第三年,人在大棚裡幹活兒就可以直起腰了。

到了第四年,眼看著棚栽韭菜賺錢,村裡又有幾戶人家加入了,比如樊愛勝和妻哥搭伴。之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直到全村都以此為業。

那幾年,村裡的韭菜大棚面積都不大,幾分地一個棚。大約是1995年開始吧,村裡的韭菜大棚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遍及全村,大棚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面積增大也增高了。

到了1997年,開棚栽韭菜先河的樊寶奇自動“退休”。他說年紀大,60多歲的人幹不動了。他把大棚設施變賣掉之後,土地給了女兒種。“那些大棚還比較原始,卷草簾都是手動的,需要上高爬低的,費力還危險,哪像現在捲簾都是電動的,澆水是自動化的。”

韭菜經紀“三俠客”

在收穫季,樊永軍是最忙、最操心的,因為他是大家信賴的經紀人。

從2月20日起,記者先後三次來到崔鐵營採訪,每每談到疫情下的外銷形勢,村民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有經紀人呢,不發愁。”

村民們口中的經紀人指的是樊永軍、付和民和樊慶輝。

幾十年裡,崔鐵營村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漸形成規模,韭菜產量劇增,銷售渠道成為可持續增長的保障。韭菜不耐儲,收割後要快速出手,所以外銷成交信息必須準確無誤。過去各自為戰、各做各的“小買賣”,早已不適應市場需求,這就催生了經紀人的出現。

社會關係多,市場信息靈,辦事效率高,幫助菜農解決供求矛盾,打開市場銷路,提供信息,介紹客戶,撮合成交,這是經紀人必備的條件。

今年55歲的樊永軍是村裡最早的“涉水人”之一。

記者見到樊永軍是在他家的暖棚裡,這個棚正在下割韭菜。這是一個窄棚,95米長,7.5米寬,已經有25年曆史了。後建的大棚都在120米長,8.5米寬。

樊永軍介紹說,早年看見村民們的菜賣不出去,就四處找車往外拉。“做經紀人就是給菜農帶來客戶,你的菜有人收購,客戶進棚看菜品選擇,相中瞭然後談價,談妥了價裝車付錢。最開始是昌黎縣、海陽蔬菜批發市場,再後來東三省、北京新發地甚至江蘇,村裡的韭菜越走越遠,來拉韭菜的貨車噸位越來越大,華北這片兒早已不在話下。做經紀人全憑人脈和誠信,不然做不長。”

生活向好心氣爽

楊偉利收割完韭菜就要外出務工,活計不能耽誤。

3月10日一大早,村民楊偉利和十幾位換工就開始在自家的春棚裡忙上了。他說家裡早先有3個棚,修建寧海大道時被徵地了。

楊偉利夫婦是在2004年結婚的,婚後就建起了自己的暖、春大棚栽種韭菜。他說兩個大棚的韭菜就快割完了,之後就外出打工。他是建築外立面的粉刷工,每年3月開始活計很多,一直能幹到上凍。

崔鐵營村大棚韭菜種植分暖棚、春棚兩種,暖棚、春棚韭菜生長週期都是三茬,一茬接著一茬,先是暖棚三茬,緊接著是春棚三茬,節奏感很強。等春棚第三茬下割完畢後,男人們開始外出打工,而婦女們則在家管理大棚,開始夏秋季的韭菜養根、拔草、打藥、施肥。

崔鐵營村的韭菜暖棚通常在每年11月中旬上棚膜,棚內韭菜開始生長,接下來是春棚。全村的農事活動都集中在冬、春兩季。得天時地利人和,村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走上富裕之路。

生活富裕了,加之城市擴張,寬闊平直的大路修到了村口,一眼就能望見城裡的高樓大廈。

村裡家家都有車,很多年輕人都希望改善居住環境,有錢了自然就去買樓房,而且都是一次性付款,沒有先付首付再貸款的。只有老年人一輩子居住在村裡習慣了,惦記著自家的小院兒和菜棚子。(來源: 秦皇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