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美元霸权和经济危机》笔记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深刻揭示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实质

。其中马克思《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主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所战胜和替代的客观规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三大主要矛盾,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探讨:根本原因是制度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解释:(1)制度层面:经济危机源于金融机构过度的贪欲,而且2008年金融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控”,这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制度缺陷和唯利是图的本质造成。(2)技术操作层面:美国居民消费严重超过居民收入,无节制的负债,无管制的市场,无限制的衍生金融工具,无限制的投机,无限制的高额利润和高收入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3)治理和运行模式: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因素,是金融危机的基本成因。(4)管理体制层面: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源头祸水,金融衍生品过多掩盖了巨大风险,金融监管机制滞后造成“金融创新”犹如脱缰之马,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5)阴谋论:金融危机是某些金融大亨道德缺损所致。(6)意识形态层面: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美国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治理思想和运行模式的严重危机。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金融危机

1、基本理论:商品经济使危机成为可能,私有制使危机成为必然

商品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属性。当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体现,但随着一般等价物、货币、虚拟货币的出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愈加分离,从而导致商品交换价值的独立,货币、虚拟货币的独立,使得货币、证券可以滥发行,之后又逐渐演变成虚拟市场、虚拟经济,使得危机成为可能。

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逐利性使商品的内在二重性矛盾越来越激化,同时造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得商品经济内含的危机可能性转变为危机必然性。因此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

实际中,私有制使得资本主义的挥霍无度,从而导致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就是历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1929年大萧条表现为由信贷扩张导致的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危机,那时美国60%以上的汽车用赊销方式出售;2008年次贷危机表现为由信贷扩张导致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但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量消费品靠进口实现,因此一般消费品生产过剩被转嫁到消费品生产国。而生产过剩本质是资本主义的挥霍无度,包括财政赤字、外贸逆差大幅增加。

2、运行机制:中间环节的失衡以及整体运行机制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内在运动机制。(1)从中间环节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消费、金融和监管出现失衡。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不断社会化、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的矛盾,和国民经济的无秩序状态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四个“中间环节”导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是微观基础环节。私有制及其企业管理模式容易形成高级管理层为追求个人巨额收入极大化而追求利润极大化,日益采用风险较大的金融工具乃至于次贷方式,从而酿成危机。二是经济结构环节。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容易形成生产相对过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酿成危机。三是经济调节环节。私有制的垄断集团和金融寡头容易反对国家监管和调控,而资产阶级国家又为私有制经济基础服务,导致市场和国家调节双失灵,从而酿成危机。四是消费分配环节。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容易形成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贫富分化,导致生产无限扩大与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群众被迫进行维持生计的包括次贷在内的过度消费信贷,从而酿成危机。

(2)从经济危机的整体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过了阶级分化、资本贪婪、生产过剩和虚假需求、破坏循环周转导致金融危机、扩张至全球、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严重性加深、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等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宇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生成机制和演变趋势所作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归纳是以下八点。第一,资本主义制度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资本与劳动存在着根本对立。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受私人利益支配和市场竞争调节,形成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信用和股份制的发展给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带来巨大伸缩性,它在促进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大量的虚假需求,极大地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生产过剩危机。第四,生产过剩危机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导致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相互交织又加大了危机破坏力。第五,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空间限制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趋势。第六,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周期性的不断产生和重演,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规律。第七,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加深,从而使经济危机不断加剧。第八,经济危机的日趋严重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无力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以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每隔一定时期在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经济危机。

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和美元霸权

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主体,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灵魂和实质,研究经济全球化和当前西方金融危机,只有抓住资本运动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实质

当前的资本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首先,当前世界经济还处于“帝国主义时代”,因此资本首先是垄断资本。而且根据列宁《帝国主义论》,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其次,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高新技术革命深化与推广,从行业上讲,垄断的资本主义逐渐从产业垄断向金融垄断发展;从空间上讲,逐渐从国家垄断向全球垄断发展。因此目前资本就演变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这使得美国金融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局部危机的相互影响;二是危机的世界性破坏作用;三是危机的性质严重。由于虚拟资本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故当前由虚拟资本运动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严重得多。这就是当代资本运动的新特点,它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也揭示了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为了获取更高超额利润进行的一种剥削方式创新,即以金融创新为借口进行欺诈,尤其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是以新自由主义(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为核心内容)为理论体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全球扩张的技术支撑,以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霸权)为全球扩张的杠杆或平台。(1)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为国际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推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过渡,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他各种矛盾。其基本特征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30来年间,资本进一步向美国少数国际金融寡头集中;美国经济加速金融化,逐步完成了由“圈地”向直接“圈钱”的演化(因为“圈钱”比“圈地”办企业能够更快、更轻松地攫取更多的利润);实体经济则日益空心化,金融极度虚拟化、泡沫化;形形色色的金融巨鳄,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帜,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中上演了一幕幕“圈钱”闹剧,将全球股市、证券市场变成了大赌场,将上市包装、证券包装变成了骗术“大作秀”;正是在这一幕幕“圈钱”大比拼过程中,孵化出了一批又一批麦道夫、斯坦福之流的超级欺诈骗子,以及类似专事“出卖灵魂”(穆迪高管:“我们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同金融巨鳄们沆瀣一气、将大批“有毒债券”贴上“优质”“3A”标记去坑蒙全球投资者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之流的所谓“金融市场看门人”机构……(2)美国依靠这种

金融霸权机制,得以全面、深入、快速、不间断地控制和汲取全球产品和服务;可以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去支持战争,甚至用源源不断输入美国的他国结余美元来收购这些国家的关键部门和产业。这是过去30年美国在逐渐失去全球生产中心地位后经济能够同时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原因,是美国连续发动对外战争而没有造成经济崩溃的原因,也是美国从越战危机中摆脱出来并迅速消除德、日赶超威胁,拖垮苏联建立单极霸权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美元霸权,我们看到了“美国危机、全球埋单”的现实:冰岛政府、巴基斯坦政府相继陷入破产境地;全球股市遭遇重挫,以金砖四国跌幅最大,美欧日跌幅最轻;墨西哥比索、韩国韩元对美元呈大幅跳水式贬值,美元则有选择地从升值或贬值两个方向席卷世界财富;拉美公司在外汇产品交易上遭遇到始料未及的损失,许多公司因此而破产;近期中东欧国家更是陷入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金融危机,其近20年的经济转型成果面临彻底颠覆的阴霾。美国实现全球为它“埋单”的根本机制就是美元霸权。

四、金融危机的影响

对美国经济和金融霸权的影响:一是美国军事力量由于缺少软实力的配合,其作用大打折扣。二是美元霸权受到质疑。三是美国的能源和资源帝国主义战略面临挑战。四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战略失灵。

对中国的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下,2004年、2005年前后,美国政府对我国一再施压,迫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投机基金纷纷涌入我国,首先是炒汇套利,继而进入股市、楼市,哄抬股市、房价,然后随着经济危机而撤离以获取暴利,导致股市、楼市剧烈波动。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影响下,有关方面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出现重大偏差,几乎放弃了金融监管。应该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为惨痛的教训。

五、经验和启示

1997年金融危机的成因:一是虚拟经济,二是金融自由化,三是裙带资本主义(朋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谷源洋指出,裙带资本主义是指商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带来监管不力、内幕交易和垄断、通过权势和关系网寻租致富等腐败现象。

如何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和做法。制度决定体制,体制是服务于制度的,但同一体制可以服务于不同制度,而同一制度也可以有不同体制(因为体制不会改变制度)。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同的体制、模式,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制度和本质。如果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到社会主义就变成公有制市场经济,由于其核心是公有制,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不是价格(即工资),而是奖励。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强调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机制。因此,我们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与私有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有优势的,资本主义是靠市场体制的优越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创造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所无法比拟的发展奇迹。但市场经济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治理理念,一种是对市场实行国家的有效管制,如凯恩斯主义,即保守主义;另一种是对市场经济完全放任,如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种理念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以商品为基础,因此都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最终不可避免(当然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缓解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制度相联系,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规避和防范一般商品经济的的内在矛盾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其实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发生经济危机)。

我们在分析金融危机根源时,不能忽略对人心向背的道义分析。美国确立金融霸权之后,用美元整合了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各国上层互相融合并普遍受益,下层普遍受损,甚至出现了完全被抛弃的群体和国家。社会的中间阶层不断萎缩,两极对立日趋严重,南北国家间鸿沟不断拉大,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最大挑战。

苏联解体后,美国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鉴于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越来越小,他们一是可能用文化、价值观侵蚀的办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这两种方式。因此,

研究金融危机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是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宏观战略等。另外,介于经济危机都表现为生产过剩,因此需要重视我国的分配问题,以进一步启动我国内需,这是我国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阶段:(1)资本主义发展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军事等方面还都占有相当的优势,它们在其生产关系的范畴之内还有相当的调节余地。(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还都处于相当的弱势地位,特别是由于这些年来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泛滥,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理论上的准备还远远不足,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还有相当一个过程。

吸取的教训和经验:(1)摆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金融业服从于物质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包括加强监管,对可能形成泡沫的行业要适当加以限制,对运用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要慎重,必须把发展经济的注意力放在实体经济上涨。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的社会主义银行,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有根本区别,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另一方面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必须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2)不鼓励投机,正确认识西方的金融化(主要是房地产部门的金融化,巨大的储蓄和贷款用于房地产,使房地产部门和传统的金融部门互动,形成新的泛金融部门。由于房地产部门占有一国大部分的财富,这一部门的金融化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金融化)、私有化战略(金融资本追逐的目标大多不是一般的工业部门,而是一国的资源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3)要清楚了解资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原则,密切关注西方国家动向,抓紧研究和制定对策。

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策略:各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应对当前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策略是:对资本家政府的“营救”计划持批判态度;对大资本家和富人征税;维护劳动群众的经济权益;实现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监管和调控;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警惕独裁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

六、机遇

危机的发生,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乃至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前景进行比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壮大正在促进世界格局发生积极变化,世界舆论在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之余,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冲击显而易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