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普学堂:《白马、黑马-如何选出好马?》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基金研究的话题,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基金研究但并不太清楚具体是什么、有什么用?基金研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了选择基金,大家可能会去想选择一个基金做这么多研究干什么?

在中国我们的投资人一般都是用自己主观的方式简单的做出选择,经常在股票市场持续火爆的时候布局二级市场;在股票市场长期低迷的时候就放弃它取消关注,选产品的时候主要是看近期的业绩排名或者看中基金经理的明细或者是身边朋友推荐等等。


当然有客户专业知道基金评价的指标,了解一些长期投资理念,会去看一些私募基金的奖项等等。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长期下来投资二级市场的感受和结果其实是不好的,可能有些人会说我判断是有点儿武断,我觉得肯定不武断。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居民财富在股票资产上的配置不可能一直是个位数,很多数据都表明了。你也可以算一算在你们公司阳光私募的产品占总体销量的比例应该都不超过10%。肯定不是因为这块儿资产或者投资方式不好,原因还是客户习惯于自己既当经理又当基金研究员,没有觉得专业研究和专业投资这种专业分工有什么价值,个人投资者经常会在择时和选择基金上出现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客户投资二级市场能够获得持续良好回报,有这样的感受当然也不可能去提高资产配置长期在低位,我觉得这是认知的问题,我们探普也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而生的。


讲私募研究就要说一下私募市场的特点,私募市场有很多特点第一个就是数量非常的庞大,五花八门,在协会注册的阳光私募一共有8000多家,产品有4万多只。我们一般会关注规模大的,但是现在100亿上的阳光私募就已经250多家,200亿以上规模的1300多家,我们在做筛选的时候样本是非常大的,不仅比公募要大甚至于比股票数量还要多。所以私募基金的选择要有专业的方法,简单的看近期排名和名气是不科学的,就像你在股市里不可能选择涨幅居前的股票构建组合或者选择知名大企业构建组合。


说到私募就得提到公募,这是经常会面临的话题。所以今天可能有好几个地方会提到。私募公募都是运用客户资金做股票投资,但是在目标客户、商业模式和投资方法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公募起点低,面向普通投资者;私募起点高,面向专业投资者。私募为了取得绝对收益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灵活的投资策略,这是公募做不到的。在过去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私募基金的总体业绩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就会比公募低很多。在业绩的持续性和长期回报上有明显优势,在海外这种共同基金加对冲基金的模式,在国内对应的就是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只是叫法不同。这种格局和模式说明在中国市场上也是非常成功的。


这也是这个行业从规模到产品都迅速发展的原因,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32家外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落地中国市场。基本上就是汇聚了全球大家都最知名的像元盛、桥水这些对冲基金的品牌,像奢侈品牌一样都来了,甚至一些二线的也来了。


刚刚提到私募更适合高净值人群这句话现在几乎成了话术,可能会有人问究竟是为什么?凭什么私募就比公募更适合高净值人群,难道就因为是100万起吗?其实不是,主要还是因为对风险和收益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私募里有大量是对冲、套利 、量化这些以控制风险和回撤为目标的基金;在公募里这是没有的,有的话其实区别也是很大的,而且非常少,就是股票策略对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对回撤的和风险的考量要远远高于公募;因为一旦回撤和波动大客户和资金可能就没了,如果涨得不猛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还可以跟客户去交流,但是在公募就不是这样了。


公募基金经理的约束或者激励主要来自于公司,而不是来自于客户,只要今年下来业绩不是10%、20%,你可能就没有出名、跳槽和加薪的机会,结果都差不多就造成了他们的风险偏好相对会比较高一些。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和产品数量比公募要多很多,同时策略和品种也很多而且更加复杂,对于投资人而言选择成本和机会成本其实都是非常高的,这是市场的一个矛盾。目前我们国内主要的基金研究的资源都集中在公募基金上,本身做基金研究的资源就比较少,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公募基金上。


一些比较大的机构像中金、中信,他们都已经有很大的财富管理板块儿,卖很多的阳光私募基金了,但他们的研究所并没有覆盖私募基金的研究。对于现在【探普研究院】来做私募基金的研究,实际上是比较有利的,而且我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研究机构慢慢的也都会恢复对私募基金的研究,一是现在私募基金的发展非常好,无论是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的规模还是策略的分类都非常丰富。

二是现在也有专门提供数据的,数据的时间也够长,比起十几年以前像银河证券、海通证券,陈兴刚开始在国内做私募研究的时候条件好太多了,但可惜的是他们后来都没有坚持,基本上都放弃私募研究。


私募研究的定位


接下来说一下【探普研究院】做私募研究的定位,刚才说为什么要去进行研究以及它的特点和难度,那么我们的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远远不止是说挑选一个基金或者挑选一个基金公司这么简单;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机构,我们的定位是从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视角去做研究的,不仅包含了传统基金研究应该有的理论框架范畴内容,还会有很多的外延。


私募基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和公募区别就是配置性特别强。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你们要去泰

国旅游,公募基金就好比是团队游,你能够获得一个平均的体验,不会有太大毛病但也不会太好,所以公募基金就是更适合大众。私募就好比是高端定制游,你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甚至于是绝佳的体验,这时候就需要搭配自己的交通、酒店和线路每个环节,比如酒店必须每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把每个环节搭配好最后就获得一个好的或者你想要的体验,前提就是你自己去做一些研究。基金研究的核心就是绩效评估,我们的目的就是对这个基金的历史业绩和这个公司做出评价,对基金的历史业绩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比较客观的去描述管理人的管理水平,这涉及到大量数量分析,具体理论有一点高深。


主要的工具是一些方程、模型、统计、数据分析这些,比较复杂需要一些专业统计方面基础,简单的说就是决定一个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的信息,其实很大程度上的都已经包含在他所有的历史净值数据里了。比如说我们怎么去评价他的能力,包括选股能力、择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行业配置能力、投资风格、业绩的可持续性这都是他的能力,这些东西我们从历史数据中依靠数量化的手段就可以把它给挖掘出来,听上去有点神奇大家会说为什么你能做到这些呢?


这是有它的理论基础的,我们今天讲私募大逻辑避免不了是要有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我们点到即止。他的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一下,起点就是马可维茨的均值和方差理论,其实学金融工程的或者搞这些东西的都是从这开始,到后面的威廉夏普提出的资产定价模型,然后从证券市场线的单因素模型到后面尤金法码提出来的三因子模型,还有在后来的布雷森绩效分解模型等等非常多,而且这些理论还在发展,每年其实都可以看到好多论文出来,这些理论也全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最后威廉夏普和尤金法码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得到诺贝尔奖。


以后通过学习讲的更深的时候,讲到量化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其实很多量化对冲所用的工具和方法,也是以这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模一样都是用多因子模型进行归因分析。上面都是理论性的介绍,也是基金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这个东西有点儿难,现在也没有PPT很难展开,如果大家有这方面的基础,大学学过统计,有兴趣的话可以找【财小秘】索取一些资料做了解。


那接下来讲讲我们基金研究的步骤,主要就是分成两步:一是定性研究,二是定量研究;


首先我们先做定量研究对我们所有证券类的基金有历史净值的,数据不短于一年的基金进行定量分析。在做定量分析之前的关键性步骤就是对基金进行分类。这个是评价的基础,评价的目的,就是大家相互比,衡量一下对比投资管理能力,因为私募基金从投资范围到股票、证券、期货、期权都有很多投资策略,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基金之间的可比性。就好比一个蛙泳选手和一个自由泳选手,不可能在一个池子里去比赛,因为他们根本特点不一样快慢也不一样,只有把相同类别的基金的放在一起比较和评价才是有效的方式,分类的基础就是基金的风险特征,这点特别重要的;从现在开始就要反复的提示风险特征和收益特征,这个风险特征是取决于资产的属性和投资的方法。


当我们把具有相同资产分布和相同操作策略的基金纳入到同一个类型以后,这些基金的风险特征就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基金之间的业绩差距相当程度上就体现为管理人之间投资管理能力的差异了。做定量的话首先要对私募基金的历史净值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就像我们平时衡量一个人,简单的说就是高低胖瘦,但是如果我们去健身房的话,教练就会给我们做身体测试,测试完以后会打印出一张表格,上面包含了很多数据,包括体脂率、技术含量、肌肉脂肪分布,满分是100,最后评分他综合的各项指标有一个计算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对你现在的身体状况情况的一种评价。


基金评价非常类似,我们会计算基金历史净值的几个重要的数据,那基金评价的指标非常多,以后我们还会有别的课再继续细讲。这里就介绍做定量分析的时候用到的四个指标,分别是绝对收益率、最大回撤、下半方差和调整风险或者收益。绝对收益看的是回报,一般大家就看到这儿就结束了,其实我们给他的权重只有20%,后面三项风险有关权重在80%。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基金的净值有很大的起伏或者昙花一现,在它净值涨的好的时候往往会吸引来很多的资金,但如果你要去评判他的净值增长是在承担多大的风险下获得的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举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如果卖白菜的一年挣10万,卖白粉一年挣100万,抛开道德和法律不说,这两个业务哪一个更好呢?其实是不好说的,但是如果卖白粉的今年只挣了15万,卖白菜的还是挣10万,其实这两件事情哪个更好就比较好判断了。我们要评估绝对回报,也要评估最大回撤也就是极端的风险,还要排除掉极端个例之后计算平均的亏损幅度。最后我们把最重要的有50%的权重叫调整风险后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用收益除以风险就是承担单位风险下的回报是多少,通俗的讲就是你承担了10%下跌的风险,在这种承担风险条件下往往可以获得20%的正收益。


那么你的风险调整后的这个指标数字越大越好,如果卖白粉的很大概率上会被抓起来枪毙,那么分母所代表的风险的损失就可以认为是无穷大的值就是零。那大家经常看到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就是夏普比率,其实夏普比率这个参数不太有参考价值,我们做基金研究基本上都不会去关注和计算这个数。


因为夏普比率有两个假设,一是认为上涨和下跌都是风险,只要波动就是风险,因为它是用标准差和方差来衡量风险的,和我们的主观感受是不一致的。另外就是都假设基金的收益率是正态分布。在实际当中尤其在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做这种一年期两年期短周期的评价收益率的分布都不是正态分布,那结果就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风险。所以有一系列比夏普更合适的指标,我们采用的就是常见的所提诺比率来计算调整风险后的收益就不存在上面这些问题。那我也顺便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向客户推荐基金尤其是在市场火爆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就是客户也拿出一个基金说是别人推给他最近市场上火爆的基金,也就是近期排名排在前面的基金跟你比,那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去跟客户去对比一下,近一年或者近三年的最大回撤,下半方差和所提诺比率。


我们来看最近业绩比较好的基金,那他肯定是抓住了中小盘股的这波行情而且他的仓位肯定比较高且不低。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你去看这样的池塘小盘股,池塘高仓位高其实是一种风险比较高的池塘,除非他能够一直变换风格把握市场先机步步都踩准。反正这样的基金我是没见过,即便是有我相信也不会拿出来满大街卖,真正的原因一般来讲就是本来他是一个做成长股的基金经理,这段时间他的业绩不会差的,有些人他想博净值想上规模,但是普通投资者一般是搞不清楚这些的。


作为理财师如果具备这些知识马上就可以用数据说话,因为我们投基金是投它未来的收益,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那管理人也没有把历史收益写到合同里,说将来能给你这个收益,所以我们要选的是投资管理能力。不管基金经理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用收益除以风险结果就出来了。太保守没有挣钱能力或者博风险所提诺比率都不会高,后者的回撤和下半方差可能还很大。未来我们会给大家提供到相应的工具可以一键生成上面的对比,关键是大家要知道这里面的道理会运用就可以了。


前面讲的是最基础的定量分析,我们把四个数据加权以后做个排序,前10%的就是五星级基金,我们的重点基金池基本上都会来自于五星级基金。第一步,其实是比较基础也比较粗糙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为了选出好的基金,而是为了剔除不好的或者有瑕疵的基金,我们可以把私募的挑选范围缩小到100个以内。这样的话我们就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进行更深的研究,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是定量分析对基金的业绩进行归因,什么叫归因呢?

就是你取得这样的业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般我们就会用多因子模型采取统计的方法对很多的因素进行回归和估计。


我们可以从历史净值里分解出他的选股、择时、行业配置、风格和持续性,特别要指出投资风格和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种说法是基金研究的目的其实就是研究投资风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判断一个基金经理管理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言行一致,也就是他平时怎么跟我们说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干的,如果他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也无法琢磨他,那么这个管理人和他的基金就失去了被我们选择的价值,无论他的业绩怎么样都已经不值得我们去关注。


因为投资风格反映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偏好也代表着他的理念和他的策略,这些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我是相对稳健的投资者不想承担太高的风险,同时看好未来是一个蓝筹的行情,那么我就会选择一支大盘价值型基金,如果基金经理说一套做一套或者他不能坚持自己的风格就不适合我们。再比如我想做一个组合,一部分钱放在稳妥一点的债券基金上,另外一部分钱要有一定的收益能力,这样总体的组合还是比较稳健的。股票基金需要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水平需要一支小盘成长股的基金,创业板多弹性大一点,这需要基金有确定的风格才好配置,同时也能看清楚你小盘股的能力。


同时我也能够清晰地去看到你在成长股的投资管理能力,但是如果你的风格在不断的变化和漂移,达不到我们配置的目的,而且没办法去观测他到底是哪种风格。另外一个因就是业绩的持续性,因为我们能获得不是它的历史业绩而是未来的业绩,如果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很好但是历史上他的业绩总是具有不持续性,所以持续性和投资风格要结合起来看,很多时候市场中的基金的业绩都不具备持续性,当然并不是说无序可循,杂乱无章。


很多时候基金买进去的时候业绩就变得不好或者没有宣传的好,甚至于会萎靡一年半载,这时候客户的各种质疑就来,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市场的风格发生了切换,也存在这种可能是投资管理人因为公司内部出了一些状况而受到影响,或者就是对市场有了错误的判断产生的风格漂移,这些你结合他的投资风格、结合市场的变化基本上就很清楚了。风格和持续性我们通过定量分析都是可以得到比较确定性结论的。


如果再加上后续定性的调研相互验证就非常完善了,那么这些归因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做量化的分析员通过统计软件回归模拟和估计,过程比较复杂大家不必去掌握,以后我们会逐渐的推出我们核心基金池的风格跟踪报告,大家可以去使用,关键还是明白这里边的道理就可以了。


定量工作在我们公司就可以能完成的,当然需要借用基金的数据库和统计软件工具,接下来的定性研究就需要转移到管理人上去完成。


定性研究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尽调和走访。一般来讲对基金做完扫描或者定量分析其实会有非常多的问题去尽调,所有的数据经过分析和加工后摆在你面前,仔细看过以后有些地方会产生疑问这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为什么同一种策略下有两个基金,一个叫一号,一个二号,虽然发行的时间不一样,但是我们把它统一成同样起点之后发现业绩差距还是非常明显,复制的策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误差?再比如说你的基金CTA与其他公司CTA产品的走势、净值和基准指数的走势都不一样?


根据定量分析的时候发现投资管理能力很强业绩非常好,但是在某种策略下这么高的收益容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去看他的基金规模还是很大,这些都是问题。尽调中除了要解决前期研究中存在的存疑之外,另外就是去排查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在做定量的时候已经删掉了大部分90%的基金,基本上不会出现一些道德和虚假的问题。


但是我们仍然还是要关注比如说公司内部是否存在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可能会导致核心骨干或者核心策略的流失,还有一些私募会打造一个旗舰产品、明星产品,但是会隐藏业绩不好的产品,甚至于用业绩不好的产品去帮助业绩好的产品,或者干脆有些公司的策略大部分都是买来的,不是自己开发的等等。不过一般情况下这些乱七八糟的私募债,我们出差的时候基本上都过滤掉了,总之我们会去看一看这家私募内部的职能是否健全以及企业文化内部的氛围,尤其是灵魂人物我们要访谈,因为这家私募所有外在的表现出来的东西背后其实都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策略


接下来花点时间专门讨论一下策略,前面也说过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分类,我们按照风险和风险的等级来分类,背后就是策略决定的,这是私募和公募的重大区别;私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配置性特别强,公募是以股票策略为主,还有仓位的限制,所以公募从风险收益上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公募做的是β也就市场的涨跌而我们这个市场波动还特别大。


虽然长期持有公募可以获得指数的收益,长期来看也不错,但是经常承受大的波动呢?也没几个人能够坚持,公募基金经常出现高息低抛来回两三轮,损失就非常惨重,相比之下私募的非股票策略就很多,每种策略在风险收益上都是静脉分明的,从高到低能够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分类,首先就是股票策略,主体就是传统的股票多头

,那些耳熟能详的老牌儿都属于这一类,还有股票多空就是带一点股指期货做对冲的,这个策略现在做的比较少;第三块就是最近这两年特别火的指数增强策略,从风险收益等级上来看有一类策略,可能比股票策略收益和风险等级还要高一点那就是宏观策略。也需要择时和选股只不过选择不仅仅是股还包括债券、期货、外汇这些大类资产,实际上相当于是一种比股票更宏观的投资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投资。这种投资方法是以经济的周期理论作为支持,要对各种资产做很基础的研究,大家知道的索罗的量子基金就是这种策略,这里面很多资产都可以放杠杆、投机性也比较强所以风险收益水平相对比较高一点的,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策略都比股票策略低。


主要分为大家熟悉的CTA、套利还有债券,CTA实际上也是一种量化投资,是以趋势策略为主套利策略为辅;趋势策略需要有方向性的波动涨跌都能赚钱就怕横盘,因为趋势策略中是一种亏小钱赚大钱的策略,我们的基金评价指标里有两个指标一个叫胜率,一个叫盈亏比,趋势策略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胜率很低,但盈亏比很高的策略;另外一个策略叫套利策略,套利一直是赚小钱,最好不要有太大的波动,所以CTA基金的这两个策略其实是非常互补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机构发布CTA指数,CTA的指数相当于代表了整个CTA基金的平均特征,我们看到CTA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在10-15之间,标准差和最大回撤一般在10以内个位数。CTA的表现、策略和市场相关性都比较低,在经济下行的时候、经济危机的时候他的表现尤其是比较突出,所以也有叫危机阿尔法的称号。我觉得这个称号比较适合于接下来的市场,CTA是特别好的配置在,选择的时候,他跟股票基金的策略不一样,股票看是成长还是大盘是什么样的策略。


CTA主要看两个关键的东西,池塘品种和池塘周期,过去CTA的净值曲线经常是成阶梯状的跳跃,那么市场横盘的时候它的净值也就不动,现在很多管理人会在多品种上去分散,而且池塘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很大程度上平滑的曲线让客户的感受可以更好一些。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策略就是相对价值策略,里面有两个子策略一个叫做市场中性,一个叫做套利策略。CTA我们刚才提到也有一个套利策略,但是CTA的套利基本上就是放在CTA里边不会放在套利策略里,相对价值的两个策略风险收益水平都比较低基本上平均的年化是在7-10个点左右,回撤和波动都在5个点左右。


当然这是平均水平,跟刚才提到的CTA是一样的,头部机构的收益要高很多而且回撤和标准差却还保持平均水平或者更低,这也是头部机构在策略开发能力上的差距,所以相对价值策略是非标产品非常好的替代,因为非标产品一旦爆雷,我们刚才说到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的分母也会变得很大而且能吞噬掉过往的复利。相对价值第二个策略就是套利策略还是很传统的策略,交易标的是市场上类似于衍生品、或者结构化、或者有场内场外交易的创新型金融产品。


这些产品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在交易所可以交易的,比如像可转债,可转债就是一种嵌入期权的债券,然后像分级基金、像ETF都是可以场内场外交易的,它们的价格一般跟标的的指数或者股价都是有关系的,如果学过期货、期权、衍生品的话,就知道所有衍生品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去做定价,就是无套利假设定价。既然能用这样的方法去定价自然而然就说明市场上是一个套利的过程,一直到没有套利机会产生,产品的价格就确定下来了,套利不是说开发这个策略说有就有的,而是客观存在也是必要的。


套利策略的收益都不高风险很低,去看套利策略的产品,它的净值曲线的都很直斜率比较小,因为平时是有收益就套,没机会就不套,积少成多,这个策略现在还有人在做但是比较少。第二个层面是市场中性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尔法策略,在整个量化里面都是最常见的策略,比如说我们选1000只股票去复制中证500指数的特征,同比例的再卖出中证500指数期货去做空,这样的组合就是中性策略。


如果500指数涨,那股票赚钱期货亏钱;如果500指数跌,就是股票亏钱期货赚钱。总体上一直就是不亏不赚实际上就是把β系统风险对冲掉,基金的净收益来自于股票组合的阿尔法。说白了就是选择的股票好,涨的时候会比指数多涨一些,跌的时候会少跌一些,最后是正收益。中性策略也是用量化的方法用模型来选择个股和计算仓位,它的收益和风险水平也很低套利差不多,所以才能放在一个分类下。阿尔法策略在牛市的时候表现会更好一些,因为牛市不理性量化模型的会更容易的捕捉阿尔法,同时牛市下期货往往会升水有正的基差,所以会增厚收益。


总体上而言市场中性策略和CTA一样,与其他的策略和市场关注度相对比较低,市场不好的中性策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牛市的时候会好一些。在中国其实对中性策略影响还不仅是牛市和熊市,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工具的问题,国外去做阿尔法对冲主要是用融券比较精准,我们融券受限只能用股指期货的空头。沪深300比较大,中证500号称是小盘股的标的,2004年颁布的但过了这么多年其实也都挺大的,所以他们也不能再代表中小盘,中证1000是可以代表中小盘的但是期货又没有。


但阿尔法往往就存在于小股票,所以去做对冲的风格上偏差是难免的,中国这种二八轮动风格切换,大市值中市值的股票在涨小股票不涨,那很有可能就是股票现货端不赚钱,期货端又可以选就失去了对冲的效果,而且做A股熊市比较长经常是要贴水,所以对冲成本也很高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在这种不利因素下管理员只有拼命做阿尔法来增加收益。其实中性策略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年的市场上做的高频周期是越来越短一直做到日内。


前两年的时候由于股票市场的估值和点位都在底部,所以很多私募干脆索性就放弃了对冲从阿尔法变成了贝塔加阿尔法,变成了纯粹的多头单边交易。提到指数增强产品这类产品在过去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有很好的业绩,所以也吸引了很多的资金但是他这种策略基本上都是一直满仓干,而且进来这么多资金之后策略上是不是会拥挤?那就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定性的因素,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断市场行情的走势,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基本上就可以形成对这一类策略的判断。


大家听了这么多策略头绪上面有点乱,帮大家简单归纳一下,其实简单的看就是股票策略和非股票策略,更简单的说就是股票和量化。股票策略挣的是未来的钱,是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的钱,本质上他不是一种零和博弈;量化挣的是现在的钱,市场的钱有零和博弈的意思。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其实就不会存在量化策略,我们现在看到这些量化的大牛不会从美国回来,原因就是因为我们A股的市场有效性还是比较差的。


我们的散户占比还很高,基金的券商、保险、外资这些机构所有的投资决策的行为都是投入大量的研究,他们对股票的定价和交易都是比较严肃和理性的,而散户是非理性的而且随意的,他们大量的参与交易形成的各种随机的定价就成为了量化机器人的韭菜,所以这个量化策略土壤在中国还是比较肥沃的。


总结一下,我们分类和策略回到定性研究的话题上,可以看到在定性研究中我们去跟踪一家股票多头策略的基金相比较而言是比较简单的,因为他们的投资方法相比较传统而且比较成熟,能够出来做私募而且比较大的规模,其实他们的投资方法早就已经比较固定,所以我们其实只需要关注他们在风格上的变化,包括他们公司内部治理上一些变化就可以。量化策略的定性研究较复杂很多,不光是尽调的时候会问非常多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都不是太透明,如果不准备充分,不在定量上做足功课的话,可能问的问题都不见得是有的放矢的。其实量化的定性调研和拜访是比较难的,包括日后的跟踪也要很紧密才行,因为这种策略挣市场的钱面临很强的竞争,策略和模型需要不断的迭代。


大家可以看到股票和量化这两类,投资上有本质的区别在研究和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更不好把他们在一起比,比如说把一个做CTA基金或者指数增强基金拿去跟一个做股票多头去比其实不合适的,事实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两种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意义。从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上来讲,如果客户已经完成了资产配置的方案需要具体在股票资产去配置的时候,就应该向客户推荐股票策略不要推荐量化策略;如果客户没有资产配置这种意识和行为,需要在权益市场买一点。可能买了很多信托也想有一些浮动性的东西,或者市场好的时候也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收益,如果客户能够承担比较大的波动和风险或者对股票东西本身就有偏好,也可以向客户推荐股票策略;但是如果客户对股票没有偏好或者只需要构建一个资产配置做稳健投资,那我觉得最应该推荐的就是量化策略组合,这也是我非常推荐的方式。


我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把CTA的策略和阿尔法策略构建成一个组合去做一个模拟,用CTA的指数和阿尔法指数各占50%权重拟合一个新的指数,这个指数的起始日期是从2013年开始就有,可以看到从2013年以来它的年化收益是11%,最大回撤只有3%。年化标准差只有5%,而且是任何一个年度都没有亏过钱,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大幅度的去优化它比如说权重和各基的选择,刚才的例子用的是指数,如果我们选择的是精选头部的基金那么收益会明显上升的,年化15%-20%左右,最大回撤和这个下半方差仍然保持很低的平均水平,就三和五这样的水平。


如果你把组合CTA的权重提高整个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就会稍许的提高,反之就可以降低相对更稳健,把CTA的权重降低或者增加阿尔法的权重,就会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和收益。从我们刚才说的这些数字来看年化15-20波动率,最大回撤只有3,这样的投资其实在国内的投资领域里是非常优秀和放心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这两种策略彼此之间,包括它们和其它资产和其它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我们的市场一直在波动指数蛮夸张的,当然今年美股就更夸张,但是人家是偶尔,我们是经常,虽然我们的市场一直在波动,但是实际上对他们的波动造成的影响比较小。


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人会自己构建组合,组合里会放高毅、淡水泉、金陵,但其实那不叫组合,大家稍微学过组合原理就知道组合里边的东西要相关性较低,相关性低才叫组合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所以你要选择的组合里边,一是彼此之间没关系,二是一个风险水平高点,一个收益水平低点。像我们这里CPA收益风险水平会高,而阿尔法就会低一些,所以这种配合会非常的合适。


上面是做基金投顾或者去做家庭资产配置的简单例子不复杂效果也很好,我说过将来要提供给大家的工具也包含这样的功能,可以模拟回撤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大家只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原理,然后会使用我们基金研究的各种成果报告就可以,你掌握的这些基本知识之后可以让你的投资建议更加安全更加科学,能够成为你营销利器。渐渐地你对客户的说服力就会越来越强,客户也会更加信赖你的专业性,我们做基金研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这里。


现在整个财富管理市场应该是在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希望我们广大理财师能够把握住未来的方向,毕竟理财师是推动我们行业转型或者转好最前线的那群人。


以上是我今晚的分享,感谢大家收听!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