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頭痛怎麼辦?“伏邪”和“氣血瘀結”者多見!

陳景河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陳景河先生治療頑固性頭痛的經驗。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遵醫囑,更重要!)


1

伏邪鬱結,或虛或實,務求其本,

宣絡開鬱,理氣理血,貴在流通


久病頭痛(非高血壓者),由伏邪和氣血瘀結髮病者多,因虛、因痰者次之。

其治法,主要根據

伏邪從化關係或情志因素的情況,行寒溫熱清、虛補實消、通經絡等法則,消除隱匿之患。


2

伏邪滯絡,斟酌寒熱


外病頭痛,多是伏邪蘊襲經絡,濁氣鬱著清竅,阻滯清陽不升,日久伏邪從陽化熱,從陰化寒

這種慢性頭痛,其屬寒證抑或熱證,在症狀上每不突出,辨證診得一二處是寒、是熱即可診定。

從陽化熱之頭痛,喜涼惡熱,口乾,便秘,尿黃,心煩躁,指甲印大、色潤澤,脈沉數或沉緩有力,舌紅、苔黃或苔厚、舌下靜脈微現紅色。

治宜清熱滋陰、發汗宣絡法,常用川芎茶調散加黃芩、大黃、梔子、龍膽草、生地、草決明、白菊花、牛膝等。

發散伏邪,以羌、防、荊、薄,雖是風藥亦能散熱;清熱,以芩、梔、大黃、龍膽草,既能降火又能杜絕伏邪化熱之源;

滋陰,以生地、草決明,填腎陰以養肝木,肝氣平,火無以生;引熱下行,以牛膝;化濁宣絡,用白芷、菊花,清頭明目,益金以平肝木;

尤重川芎,引清陽之氣上升,與牛膝同用又能導濁陰下降,一升一降,合諸藥蠲除竅絡伏邪,使無蘊藏之地。

從陰化寒之頭痛,喜溫畏冷怕寒,尿清長色白,便不秘結,指甲印小或無,色暗無光,脈沉緩或沉弦,舌下靜脈色青。

治宜溫經散寒、發汗宣絡之法,常用六味地黃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少許,濟陰助陽,壯水火之氣化,佐桂枝宣陽通絡,透發隱匿之邪。

此寒、熱二證,用藥不同,而開鬼門、逐伏邪、宣絡發汗法同,使邪從汗而解。愈後以食養將息之。

運用此法要量病體情況,虛弱之人宜取微汗或小汗,但必以見汗為度,不可過汗傷津。


3

瘀結為病,氣血兼理


頭痛因瘀發病者,多是因氣、因血瘀結不散,導致清竅絡脈受阻。方書曰,氣行血行,氣鬱血瘀。氣病必及於血,血病必及於氣,此氣血互為功用,也互為影響。

所以對氣鬱和血瘀的頭痛,治氣時必輔以理血,治血時必佐以調氣,使氣血平和,方收全功。

血瘀頭痛,痛重時欲動,或拍打之覺好,遇寒則痛劇,因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氣鬱頭痛,痛重則頭昏脹,惡動,性急躁,遇熱則悶痛,或生怒氣,其痛亦重。

氣鬱者,脈多弦細;血瘀者,脈多沉細;氣鬱者,指甲多紅潤,舌色紅,舌下靜脈細而紅紫;血瘀者,指甲色暗無光,或甲緣青紫,或耳郭蒼黑,或眼窩色瘀黑,或舌有瘀斑,舌下靜脈瘀怒。

皆可參考為氣鬱、血瘀之判斷。

對氣鬱的治法,必用舒肝和胃降氣之藥,常用丹梔逍遙散為主方,理脾清肝,加川芎、菊花、荷葉、青皮、石決明、炒黃連、降香等。

川芎理血化瘀而通經,同菊花、荷葉、降香清化竅絡之濁氣,驅之外解;石決明鎮肝潛陽,以補肝陰,使黃連、青皮掃除氣機鬱結之殘熱,氣鬱散而痛除矣。

對血瘀頭痛,必活血化瘀、芳香通絡之藥,常用活絡效靈丹,活血止痛消瘀,加白芷、蜈蚣、澤蘭、川芎、紅花、香櫞、青皮等。

在諸活血化瘀藥中輔以白芷、香櫞、青皮可通竅、清上焦之氣,助氣帥血行化瘀之力,血活瘀去則痛止。

凡瘀結為病多屬實證,萬勿見邪之損、正而虛者即用補法,愈補而痛愈重矣。此謂邪實不去,虛不受補之忌。


4

補虛防壅,少佐宣藥


頭痛屬虛者,有氣虛和血虛兩種。

氣虛者必陽虛,血虛者必陰虛。

氣虛頭痛,多慘淡不樂,頭腦不清,倦怠,羞明喜暗,得溫稍好,納呆食少,脈沉弱或微,指甲色淡無光,重者枯灰色,此為陽氣不彰,陰精不化,血不榮筋;

血虛頭痛,痛而煩懊,手心熱,遇熱痛增,脈浮而無力或細,指甲少血色,白而光亮,多有豎紋,此為陰精不足,體力大虧,陽氣浮越,筋失氣血之潤。

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或十全大補湯,酌加全蠍、炙殭蠶、川芎、紅花、雞血藤、鹿角膠等。

用全蠍、殭蠶鎮靜止痛,又能疏散因久虛停瘀之熱;川芎、紅花、雞血藤活血宣絡,通氣虛中之血滯;鹿角膠填補真陽,陽氣升騰,陰精隨之上奉,合諸補氣藥,而元氣得復矣。

血虛者,宜當歸補血湯或四物湯,酌加蜈蚣、山茱萸、益母草、肉桂、木香、龜板膠,更加川芎等。

用蜈蚣、木香宣導血中之滯,又能鎮靜止痛,更加川芎與蜈蚣同用能化惡血,益母草祛瘀血而生新血,調和血脈,肉桂引虛火歸於命門,龜板膠填補真陰,陰氣復,生化之機能旺盛,血得補,頭痛即除。

此即對氣虛和血虛之頭痛,在補氣、補血藥中,少佐宣藥,使陰得陽而生化,陽得陰而長養,陰陽和而氣血調,精氣神日益壯矣。


5

治痰求本,調氣清熱


頭痛亦有因痰而發者,但痰必因病而發,而後停留頭部發病,為痰濁塞絡,膠滯難化,很難消除。

若先病頭痛,而後為痰所幹者,亦屬痰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方可對症下藥。

因痰頭痛,多覺體重,吐痰涎,痛重時面頰青色,脈沉澀或沉緩,舌繫帶處色灰滑,或舌下靜脈瘀怒,指甲緣色青白,是為有痰之徵。

治痰必先清火,因痰之生,非火爍灼津液不能成痰,要清火,必先調順氣機,若氣不逆,火無以生,何痰之有?可見痰必由氣逆生火,方化為痰,否則為飲,不為痰矣。

清氣化痰,用柴胡疏肝湯(若虛人宜逍遙散),加香櫞、天花粉、佩蘭、竹瀝、荷葉、川芎、海浮石等。

降火化痰,用牛黃清心丸,加菖蒲、草決明、川芎、瓜蔞仁、膽南星等。

燥溼化痰,用二陳湯加枳實、黃芩、雞內金、白朮、薑黃連、川芎等。

活血化痰,用七釐散,加川芎、白礬、橘紅、旋覆花、沉香等。

寒痰頭痛,用理中湯,加胡椒、半夏、川芎、雞血藤等溫經化痰即可。

治痰之法盡多,大致是清氣、降火、燥溼、活血為本,至於變化多端,隨症加減選擇用藥可也。

頭痛(非高血壓者)久治不愈,診為神經性頭痛、血管神經痛或神經衰弱,或精神分裂等等不一。

於臨床所見,有伏邪、血氣瘀結、因虛、因痰四種,而伏邪和瘀結頭痛較多,因虛因痰者較少。

對伏邪為病者,用宣絡發汗法,根據病情,取微汗、小汗、大汗,以宣絡透發,引邪從汗而解。

對血氣瘀結者,則通經、活血散氣而消瘀結;對血瘀者,在活血化瘀藥中,少佐以調氣之藥;對氣鬱者,在調氣藥中,少佐以理血之藥,方收理想之效。

虛證頭痛,在運用補法中,輔以小量宣藥,防其壅滯之弊,此乃從東垣補脾胃藥中所悟出。

治痰法也是攜丹溪治痰要領,用清火順氣治生痰之本,較之治脾動溼,滋水泛者尤為重要。

從生痰之本入手,杜絕生痰之源,源絕而痰自竭矣。

餘治頭痛而每方藥中皆用川芎,因川芎有行氣開鬱、理血止痛作用,其量必用30~80g,能收奇效;但對血虛發熱或火壅於上者宜慎用。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陳景河——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陳素雲、陳行知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6年1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