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汗血寶馬“流血”的祕密和汗血寶馬的起源故事。

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

汗血寶馬最讓人好奇之處莫過於其奔跑時為何“流血”。

揭秘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和汗血寶馬的起源故事。


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純種馬:汗血寶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寶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寶馬的血統和基因。

汗血寶馬,產自土庫曼斯坦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據史料記載,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發源地的土庫曼斯坦的養馬專家對“流血”的解釋頗令人信服。據稱,汗血寶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溼,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豔,給人以“流血”的錯覺。

汗血寶馬通常體高1.5米左右,一般3歲成熟,5歲生仔,懷胎11個月,一年產一仔。汗血寶馬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步伐輕靈優雅、體形纖細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勾畫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線。

揭秘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和汗血寶馬的起源故事。


傳說中,汗血寶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雖然經現代科學家考證,這種說法言過其辭,但傳說卻形象地把汗血寶馬速度快、耐力強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經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歎。最讓人驚奇的是它的耐力,或許是因為其先祖為棲息於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的緣故,這種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據瞭解,當今世界上最純正的汗血寶馬絕大部分在土庫曼斯坦,僅2000匹左右,因此市場上的價格非常昂貴,身價最高達上千萬美元。


揭秘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和汗血寶馬的起源故事。


揭秘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和汗血寶馬的起源故事。


汗血寶馬起源故事

《史記》中記載,西域國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意思是這種汗血寶馬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傳說大宛國有高山,山上有天馬,人力不可得。於是大宛人將五色母馬放在山下,五色母馬與天馬相交,生下的馬駒就是汗血馬,因此汗血寶馬又稱為天馬子。

  為了得到這種傳說中的神奇寶馬,漢武帝兩次發動了對大宛的戰爭。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1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漢武帝為了征服匈奴、打通西域,必須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對於優良品種的好馬,總是夢寐以求。他聽說大宛國都貳師城出產一種能夠日行千里的名馬:汗血馬,不禁大喜過望。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不惜用黃金打造兩匹駿馬,派遣使者車令到大宛國換兩匹種馬回來。

  車令將兩匹黃金馬運到了大宛,擺出天朝的架子,態度傲慢地要跟大宛國王換馬。偏偏大宛國王不吃他那一套,見漢朝使者態度如此倨傲,自然不願意。車令怒氣衝衝,竟然開始詬罵大宛國王。雙方爭吵不休。車令大怒下,自己走上前前,椎碎了金馬。

  後來車令也有些後悔,但已經晚了,只好將金屑收集起來,準備運回漢朝。但車令前去大宛的路上,一路張揚,早惹得大漠上許多人的注意。此時他悻悻而回,正好給人以可乘之機。路過鬱成時,鬱成王派人阻住了車令去路。車令領著手下與鬱成軍隊爭鬥一番,對方人多,寡不敵眾,所攜金馬的碎塊,都被鬱成軍隊奪走,車令也在混亂中被殺死。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勃然大怒,決定出兵討伐大宛。

  漢武帝一生中慣於從身邊的女人身上去發掘人才,培養將帥人選。原先寵愛皇后衛子夫,就發掘了她的弟弟衛青與她的姨侄霍去病,加意培植,全力支持,終於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帶領大軍,遠涉漠北,犁庭掃穴,徹底擊潰匈奴的主力,留下燕然勒石的佳話,如今又因為遠征大宛,發掘出李夫人的兄長李廣利。

  漢武帝聽說大宛兵少,只要漢軍三千人就可以蕩平,於是派李廣利率領“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出征,並封他為“貳師將軍”,期望他直搗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取回汗血馬。

  孤軍遠征,遠涉大漠,水土不服,補給困難,將領們紛紛勸阻,但是漢武帝立意已堅,要不計代價地勞師遠征。

  李廣利出身市井,毫無作戰經驗,一出征就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漢軍出了鹽澤後,沿途都是沙磧,無糧可因,無水可汲,而當道的小國都固守境界,不肯給食。漢軍必須攻下這些小國才能取得糧食、給養,只好邊打邊進。許多漢兵都忍不住飢渴,倒斃在路中。漢軍到達鬱成時,已經只有數千人。

  而鬱成因為殺死漢使車令,早就擔心漢軍前來報復,一直嚴兵守候。兩軍交戰,飢乏的漢軍無法取勝,反倒折傷了一半人馬。李廣利見取勝無望,便沒有繼續向大宛進發,而是率軍撤退。太初三年(前102年)漢軍退回敦煌時,所剩的士兵只有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二了。

  漢武帝原想給李廣利立功的機會,等他得勝回朝,就立即授封爵,沒想到他卻大敗而回。所以,當李廣利派人向朝廷報告並要求罷兵時,漢武帝大怒,派人在玉門關阻止李廣利等入關,並傳諭李廣利軍前:如有一人敢入此關,立即斬首。

  漢武帝並沒有就此放棄奪取汗血馬的念頭,他認為堂堂漢朝,若是連大宛這樣的小國都不能征服,將會使所有西域國家輕視漢朝,於是堅持繼續攻打大宛,並將主張與大宛停戰的鄧光等人治罪,同時徵發壯丁、籌集馬匹,準備再戰。

  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命令李廣利再次攻大宛。這次徵大宛的漢軍達六萬人,牛十萬,馬三萬匹,驢、駱駝等上萬。為了支援征伐大宛的軍事行動,徵兵集糧,“天下騷動”。又專門發天下七科謫戍,為李廣利軍運糧(七科:謂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原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祖父母有市籍七)。

  這樣一支浩蕩的隊伍,對沿途小國發生了鎮懾作用。李廣利大軍所到之處,西域各國無不爭相迎送。只有輪臺一城閉門拒絕,李廣利揮兵攻打數日,城破後大肆T城,從此乘勢長驅,直到大宛,一路毫無阻礙。不過即使如此,到達大宛的漢軍也只剩三萬人了。

唐朝時,唐玄宗曾將義和公主嫁給了寧遠(大宛)國王,寧遠國王大喜之下,向玄宗獻了兩匹“胡種馬”(即“汗血寶馬”),玄宗為兩馬取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它們還被畫進了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因汗血寶馬適合長途行軍,所以在成吉思汗時代,汗血寶馬成為蒙古大軍發動“閃電戰”,橫掃歐亞大陸的重要工具。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來,史料中已很難見到汗血寶馬的名字,汗血寶馬在我國已近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