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mboo里,触摸到青春

fRUITYSHOP的年终盘点,为冬日周末时光带来一顿珍馐佳肴,而其中Minoru Muraoka的《Bamboo》,则更像是一道别样的甜点。

在Bamboo里,触摸到青春


反复玩味这张发行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专辑,封面虽然乍一看给人年代感,然而细细入戏后,小聿却被其中的思想表达击穿了灵魂。


日本传统音乐与爵士的尝试性融合,带给人另一种惊艳。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尺八、日本筝和Tsutsumi鼓等传统乐器的介入,它们都仅仅是工具罢了,而重要的在于借用不同乐风、不同乐器巧妙糅合之下,一种全新的媒介对情感的准确表达。


这种情感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它不是对爵士生搬硬套式的谄媚,而是带着历史传承的厚重感。因此,比如在《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里,在涓涓爵士旋律中,我们得以隐隐感触到日本武士道的悲呛和隐忍,以及日本传统中的细腻情愫。


正是在不断的学习、模仿、理解中保持独立思考、汲取创新,才使得日本爵士终归打造并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在世赢得一席位置。


来来回回循环播放,小聿为之感动。至少它让小聿体会到青春应有的某些珍贵特质,比如不断探索、独立思考之上生成的那种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下的那一张张思想空洞的年轻面庞。


这也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持久存续的根源之一。不论什么时代,总有那么一批慎独者能够坚持独立并为他人带来生活的灵感,一别于那些恶臭肥宅的乌泱之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当下青春的另一个命题。“我的青春我做主”、“年轻就是资本”......诸多消费社会下创造的这些口号,听起来让人振奋。然而,却也因为截取片段、略过前提条件而误导了很多人。于是,爱豆、潮牌等成了青春的符号,继而被偷换概念为青春的评判标准之一。


于是,在这把尺子下,很多人终日沉溺于一个个商业催生的明星符号。无限的仰视和追捧,犹如给自己的青春设了限、判了刑。因为,那些人造面庞、那些多面通却不专的技能,那些做作但不现实的生活表现,已然成了现实生活的理想。


然而,媒介和商业结合、激素般催生的理想终归是虚幻的,终归无法成为现实。本质上,它只不过是商业模型里刻意塑造的、用于投喂和刺激片刻快感的产品罢了,其功效设计原理,就好比酒精和毒品。


当多数沉浸在嗑药的亢奋中时,那些经典的清流却也仍旧自强不息、涓涓流淌,沁入少数睿者心脾。正如《Soul Bamboo》里端庄的宗教元素,亦如《Take Five》欢娱的西海岸风,它们不断感动和激发受众,以一种真正独立、自由的人格去愉快面对生活,热泪盈眶地爱惜着自己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