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一醫生被病人持刀捅傷!不要讓醫生反對自己的下一代從醫!

​​內蒙古一醫生被病人持刀捅傷!不要讓醫生反對自己的下一代從醫!

喬志峰

又見傷醫事件!

內蒙古一醫生被病人持刀捅傷,同事:為兇手管床醫生。3月21日,有網友爆料稱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心醫院血透室醫生湯萌被病人用刀捅傷,目前正在該院ICU搶救。21日下午,該院一名醫生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此事屬實。該醫生稱,事件發生於3月19日12點一刻,湯萌正準備給病人做透析時突然被病人持刀捅傷,導致左上臂、胸部、腹部多處受傷,“當時出現休克,胸腹部增強CT顯示雙下肺膨脹不全,左腎破裂,腎部血腫,經搶救目前生命體徵平穩,但未脫離生命危險”,行兇者被當場控制。(3月21日紅星新聞)

內蒙古一醫生被病人持刀捅傷!不要讓醫生反對自己的下一代從醫!

最新消息是:目前,湯醫生意識清楚、病情穩定。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已被東勝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事件正在調查中。


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具體細節和行兇原因有待權威發佈。即便當事人對醫生有意見、有疑義,也應當採取正當、合法的程序來反映,不該過激到持刀行兇。必須對此類暴力行為予以強烈的譴責!

近年來不止一次發生的傷醫、殺醫案例,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也給醫療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心理陰影——救死扶傷的行業,為何面臨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的風險?已經有醫生表示,不打算讓自己的下一代也來從事醫療工作。長此以往,影響的無疑還是患者的利益,還是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醫生和患者本應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但有時候卻似乎成了一對“冤家”,患者防著醫生,醫生也對患者戒備重重。何以至此?有論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儘管在患者看來,醫生的形象早已充滿負面色彩,但或許,醫患之間本不應為敵,他們都是醫療體制的犧牲者。的確如此,在以牟取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不正常的醫療體制之下,無法實現公共醫療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更無法讓患者能夠得到尊嚴、讓醫生得到尊重和安全。如果不對現行的醫療體制動大手術,真正實現公共醫療資源均衡分配,醫患糾紛、醫鬧、醫療腐敗等負面新聞就不會絕跡。因此,單純地將醫療糾紛和醫患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歸咎於醫生,是不公平的,也無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同時,一些見諸媒體的不太嚴謹涉醫報道,諸如“家屬拒絕簽字、產婦慘死手術室”之類,無形中也讓醫生這個群體經常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備受質疑。

實際上,醫務工作者的辛勞和壓力之大,如果不切身體驗,恐怕是難以想象的。這其實也折射出一個問題:我們的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是否存在對宣傳溝通和媒體公關不太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夠將醫務工作者的真實生存狀況和工作狀況更透明、更真切地展示給社會,無疑會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此前有媒體報道,河南省胸科醫院製作推出了公益短片《醫生的舌尖》,以時下最具流行元素的載體,通過一名普通醫生的一日三餐,反映醫生群體真實工作狀態,呼喚醫患增進理解,和諧共處。該院黨委書記雷新強說,這部公益短片“和熱點契合度高,語言幽默風趣,觀眾反響強烈”,上傳優酷僅5天,點擊量已超21.4萬。類似的方式值得借鑑。面對一些媒體的不公正報道和社會的誤解,中國醫生群體不能集體失聲。

雖然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只是當今社會誠信危機的表現之一,但也有著醫療行業自身的特點和背景。以前提到醫患關係緊張,輿論幾乎都是一邊倒地對醫院和醫生口誅筆伐。實際上,很多典型案例都提醒我們,作為醫患關係的一方,患者在作出判斷之前亦須更理性、更慎重。同時,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理所當然,但不能為了監督而監督,更不能不顧常識一哄而上。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八毛門”事件:2011年有媒體曝光,一個出生僅6天的嬰兒無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兒童醫院建議做造瘻手術,全部費用需10萬元;而嬰兒的父親陳先生拒絕了手術,到另外一所醫院僅開了0.8元的石蠟油,即緩解了孩子症狀。10萬元手術費與8毛錢間的巨大反差,引起公眾對此事的極大關注。後來,事情被證實有誤,患兒父親承認自己的無知及一時衝動使深圳兒童醫院遭受社會輿論的衝擊,對此真誠道歉;同時承認深圳兒童醫院當初的診斷是正確的。值得反思的是,患兒父親陳先生向媒體爆料後,深圳當地媒體當天便以《嬰兒被診斷要做10萬元手術,最終吃8毛錢藥痊癒》為題做出報道,被全國各大媒體廣泛轉載轉播,掀起軒然大波。作為公共媒體,在報道新聞的時候理應慎之又慎,以免誤導輿論。特別是遇到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更須多方求證,絕不可“想當然”。有人說“中國最大的醫鬧是不良媒體”,當然過於誇張,但毋庸諱言的是,一些不太負責任的新聞報道,確實對一些醫療事件起到了誤導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另外,我不贊同對醫生進行道德綁架,過度宣揚醫生就是白衣天使、就應該無私奉獻。這隻能在無形中將醫生架到道德的烤架上炙烤,抬高社會對醫務工作者不切實際的道德預期。從本質上來說,醫生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是一種職業,幹好了是本分,幹不好應該下崗。

必須保障醫生的尊嚴和安全,不要讓醫生因無奈和失望反對自己的下一代從醫!解決醫患關係,一方面,要增加醫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另一方面,還是要從醫療體制這個根本入手,改變以藥養醫、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等老問題,制訂更科學、更合理的制度來對醫生的權益進行保障、對醫療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否則,哪怕一線醫生再辛苦、再努力,天天吃方便麵、天天加班到凌晨,只要老百姓還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患關係就很難真正融洽起來。在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甚至是阻力,負責任的媒體應當有所作為,充分發揮職業精神和公信力,提供更多更理性的報道和合理化建議,而非膚淺地挑動情緒、招徠眼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