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3 金陵城中的別樣時光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人生的年輪輕轉,叩響童真的門扉,把孩提時候的我們,帶進一個奇幻的瑰麗世界。回首童年,記憶的天空留下了什麼,是掠空而過的大雁長鳴,還是隨風飄散的紅花綠葉?又或許,大人的童年只活在記憶裡,它是蔓蔓青藤,嫩綠了純真年紀,流淌出夢幻的爛漫純真。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三毛如是說,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了那份完美。是的,童心是一片芳菲的草原,因為再也無法找回。長大後的三毛,有時也會懷念自己的童年,那些遙遠而懵懂的記憶,再回首望去,總是散發出誘人的光輝,其中就包括金陵城中的那段別樣時光。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三毛6歲前的童年生活,是在不斷搬遷中度過的。生於亂世,如何庇佑一生,在戰爭的喧囂中,她的家,從重慶黃角椏,搬到金陵南京,後來又經上海,遠渡臺灣。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顛沛輾轉的童年由不得人,在中國歷史大變革時代,這是一群人的縮影,也是三毛宿命的開始、流浪的開端。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然而,與同時代的許多中國兒童相比,三毛無疑又是幸運的。長在中產知識分子家庭,雖然屢遭遷徙之苦、輾轉各地,但襁褓中的她被父母環繞,用生命護以周全,並未因饑饉凍餒受苦。對此,她這樣寫道:“我雖然是抗戰末期出生的‘戰爭兒童’,可是在我父母的呵護下一向溫飽過甚,從來不知物質的缺乏是什麼滋味。”

是的,少年不識愁滋味,她從來不是張樂平筆下那個同名的流浪苦孩兒。

1945年9月,日軍正式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以勝利告終。中日間的戰火停息後,陳嗣慶不由鬆了一口氣,在他看來,是這個尚年幼的女兒帶來了和平的福音。然而,那時的他並未意識到,外患消失後,尚有內憂亟待解決。

兩黨相爭,硝煙四起。為了躲避戰火,陳嗣慶跟隨國民政府,於1948年將家遷回了南京,那裡暫時沒有受到太多紛擾。

初到南京,三毛依舊是古靈精怪的幼童,玩耍起來更是花樣百出。有時她跨著竹竿,繞著梧桐樹騎馬,有時她打雪仗、採桑、追鵝,有時她甚至自己動手製造玩具,比如用樹枝折成“點人機”……

這個時候,三毛與同齡人不同的個性也開始日趨明顯。她獨立叛逆,性格有些孤僻,不喜與同齡的孩子一塊兒玩耍。後來,陳嗣慶也說,三毛小時候很獨立,也很冷淡。

當時,三毛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離家很近的一個墳場。昏暗山野間,陰風瑟瑟,烏啼陣陣,即使對於成年人,墳場也不是讓人舒適的存在,更何況小孩子,那是恐怖故事裡不願想象的噩夢。然而,三毛敢於冒險,荒冢墳場於她不過只是童年的遊樂場。

很多時候,她會靜靜地趴在墳頭上玩泥巴,雖然只是一個人的自娛自樂,她卻玩得不亦樂乎。或許本就膽大無畏,抑或不知恐懼是何物,對於她這個瘦小的孩童來說,四周的寂靜可怖只是背景而已。

另外,幼年時候的她還有一個獨特的嗜好——看屠夫宰羊。殷殷血色,羊羔哀鳴,她專注地盯著屠宰的全過程,連一個細節都不肯放過。從頭到尾,她臉色如常,毫不介懷,也沒有恐懼的痕跡。她終究與眾不同,強烈的冒險精神從小便遊離在她的血液中。

定居南京,陳家搬進了鼓樓頭條巷四號。那是一幢寬敞的傳統宅院,敦實而深沉,散發著古樸沉寂的氣息。黛青磚瓦,書寫冷暖交替,古木閣樓,細數燕去燕歸,此去經年,換了光陰,經受風雨洗禮的老宅還在,屹立不倒,脈絡清晰。

這裡大氣雅緻,這裡空靈安靜,這裡不同於黃角椏的小小院落。站在門臺,看樓體重重盤繞,漫步黃昏,賞空靜安然之景,又長大一點點的三毛不再混跡於市井,她開始讀書,內心慢慢沉靜下來,變得豐富而飽滿。

父親廣博的學識,和母親溫婉的書卷氣息,給古色古香的老宅增添了文化的韻律,在這樣的薰陶下,三毛愛上讀書也是情理之中,漸漸地,家中的書房就成了她最流連的寶地。

室內書香瀰漫,室外陽光明媚,一個個如洗的日子裡,小三毛安靜地坐在書桌前,津津有味地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圖書。歲月安好,流年盛放,這樣的畫面靜謐而美好,連窗外青翠欲滴的梧桐,以及偶爾傳來的清脆鳥啼,都添了別樣的生機。

在書房,小三毛翻閱的第一本書,就是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名作《三毛流浪記》,或許這就是緣分。那時的她年紀尚小,並不能識得太多字,而這本沒有文字、完全以圖會意的漫畫故事書,讓這個目不識丁的女童,看得滿心歡喜。

張樂平先生筆下,小主人公“三毛”是在上海街頭流浪的孤兒,他的悲慘生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其中就包括幼時的三毛。三毛回憶說:“我非常喜歡這兩本書(《三毛流浪記》和《三毛從軍記》),雖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從淺的地方看它。”

三根頭髮,帶出爛漫的童趣,典型的天真,讓小三毛悄然沉醉,她有時笑,有時哭,完全融入故事之中。或許,在她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自己早就化身成為那個小小的流浪兒,帶著三根搖搖晃晃的頭髮,勇闖天下。

書中自有黃金屋,沉溺其中的三毛,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用文字和想象堆砌出來的奇妙世界。小小的年紀,大大的夢想,這是她第一次找尋到能夠與生命相契合的物件,從此之後,她與圖書,結下了一生的緣分,而第一本書《三毛流浪記》,也給她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她的流浪根性,深植於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形象。26年後,遠在撒哈拉沙漠找到歸宿的她,將自己的筆名取為“三毛”,寓意到處流浪、四海為家,而這何嘗不是對這段童年記憶的獨特紀念。

兒時歡樂,曾把閒情託,歲月如歌,今吟清涼曲。成人世界的快樂,有很多複雜的標準,天真的孩童卻不盡然,他們心裡的花朵,總是開得格外容易,一本書、一段奇遇即可。

有人說,少年時光最難忘,因為世界毫不吝嗇地將明媚灑在心間。驀然回首,三毛將金陵別樣的時光握在手心,暖得發光發熱,而晨曦也不急不緩地爬上枝頭,翻開下一頁人生篇章。

每天推薦一篇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