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女子還能不能回孃家拜祭?

愛江山灬更愛美人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五十六個民族就肯定有各種不一樣的民俗,有的地方有些古訓一直流傳,“過冬空,過年窮,過了7月十四死老公”。這是對於外嫁女的說法,大體是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在孃家這邊過冬至的,到了過春節年也是年30這天不能在家過,意思是外嫁在家過會讓孃家窮,至於7月十四也一樣,如果回孃家燒香也行,燒完就必須回夫家不能留在孃家過夜,否則會對丈夫不利。我的妻子是農村的,每逢7月十四和清明是必須回孃家燒香的,雖說是7月十四,但都必須在十四前做,也就是做十三吧。傳聞廣西有的地方女子是不能去做清明估計意思也就是擔心把“福”接到夫家去吧。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很多地方的這些風俗有了較大的根改和鬆動,象我妻子那個村過去不允許招上門女婿的現在也有了,不能在家過年的現在也行了,也許是人老了家裡出去的人多了就覺得冷靜顯得孤單,回孃家熱鬧也是好的,很多老人都不再抱著古訓終老吧。但7月十四那一條必須要保留的,我怕上不了頭條繼續牛逼!

這個話題我也來回答一下吧!這個應該說地方的風俗不一樣了,我孃家柳州那邊(我們是少數民族,不代表全部柳州的)是可以回孃家掃墓的,我大姐二姐我堂姐她們都嫁了但是每年都是先祭拜自己的祖先(婆家這邊)然後再去祭拜自己的父母,我堂姐我姐姐她們都嫁同村活隔壁村,每年都要去祭拜自己的父母親,這很正常的。可我嫁這邊玉林靠近湛江的廉江這邊——博白就不一樣了,她們清明節女兒不能回孃家,都不用女兒祭拜生養自己的祖先,好像女兒和孃家沒有一點關係一樣,我感覺不解,後來聽她們說清明節那天不好回孃家,意思就是那天回孃家不好,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不好?不知道是對女兒不好還是對孃家那邊不好,反正我孃家那邊沒有這種說法,父母養我們這麼大不容易,他們沒有了難道我們去拜一拜他們的泥堆也不得嗎?所以說,我孃家那邊是可以回去的,而且你要是是個孝順的女兒就必須回去看看,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不能忘記

在我們這裡,女子出嫁後,回孃家祭拜是自由的,一年中這裡主要有以下幾個日子,女子會回孃家上墳的;

1;清明節,出嫁的女子都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祭祖,在婆家也會全家去上墳祭祖。

2;七月十五,出嫁的女子會回孃家和孃家嫂子,弟媳,或者自己的姐姐妹妹,一起去祭拜自己的孃家親人,也有的陰曆十月初一也會去。

3;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兄弟故去,出嫁的女子會在頭七,三七,五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

4;自己親人的忌日,出嫁的女子也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祭拜。

5;也有很多女人沒那麼事無鉅細,或工作時間限制,不一定每次都去,但她們會放在心上,不會忘記孃家的大事,女人的天性就是孃家和老公孩子一樣重要,女人一樣會為孃家人拼命,女人和男人一樣,根系族群。


YLQQ1892771


各地習俗不同,只能是入鄉隨俗!

我南方人,我家那邊嫁出去的女子是可以回孃家拜祭的,並且大部分都是會回孃家祭拜!

我奶奶,生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我姑姑她們每年的清明節,十月半,春節,都會去我爺爺奶奶的墳頭去祭拜。並且都會把全家人帶上。

小時候,每次的祭拜,都是我們這個大家族的大事。等著全部人到齊了,大家浩浩蕩蕩的去祭拜。先從輩分大的開始,我老爺爺,老奶奶,然後再去我奶奶的媽媽墳頭,最後才去我爺爺的墳頭。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家家戶戶都事兒比較多,大家都比較忙。所以,不再約著一塊了,都是誰家那天有時間了,誰家就過去。不分兒子女兒,都去墳頭祭拜,表示心意。

我外公外婆家,三個兒子一個閨女。我媽是唯一的女兒。每年的清明節,我大舅都會提前打電話給我媽,約我媽回去一塊祭拜!

現在輪到我們這輩人了,今年的清明節,是我媽走後的第二個清明節。我剛才給我姐打電話,她們說週日去我媽媽墳頭祭拜。

前天,我一個微信群的文友也說到這個問題了,說她們那邊,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去祭拜。







所以,我覺得,各地習俗不同,不能說誰做的對誰做的錯。只能是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


幸福魚兒


我的老家風俗不知和全國各地那個地方的習俗相同,大至是這樣的,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回孃家燒紙錢,磕頭或作揖。都是道聽途說,說姑娘嫁出去了,就不是這家的人,所謂女生外象,嫁出去的女如潑出去的水,回孃家燒了紙錢,孃家男丁從此

衰敗,甚至絕根。要想祭拜,姑娘只能在自家十字路口,將紙錢封包寫上名字,朝著孃家的方向燒了就可以了,要是回孃家到了墓前也就是看看,不能有別的什麼行動。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人們外出打工路遙遠回不了家,平時根本就沒有掃墓的,這下離孃家稍近的,有時也回家燒紙祭拜了,己經打破從前留下的規矩和迷信,其實人死如燈滅,哪有那麼多說道,信則有,不信則無,沒有依據,也沒法考證。


佛爺結福


這個話題我也來回答一下吧!這個應該說地方的風俗不一樣了,我孃家柳州那邊(我們是少數民族,不代表全部柳州的)是可以回孃家掃墓的,我大姐二姐我堂姐她們都嫁了但是每年都是先祭拜自己的祖先(婆家這邊)然後再去祭拜自己的父母,我堂姐我姐姐她們都嫁同村活隔壁村,每年都要去祭拜自己的父母親,這很正常的。可我嫁這邊玉林靠近湛江的廉江這邊——博白就不一樣了,她們清明節女兒不能回孃家,都不用女兒祭拜生養自己的祖先,好像女兒和孃家沒有一點關係一樣,我感覺不解,後來聽她們說清明節那天不好回孃家,意思就是那天回孃家不好,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不好?不知道是對女兒不好還是對孃家那邊不好,反正我孃家那邊沒有這種說法,父母養我們這麼大不容易,他們沒有了難道我們去拜一拜他們的泥堆也不得嗎?所以說,我孃家那邊是可以回去的,而且你要是是個孝順的女兒就必須回去看看,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不能忘記


你欠我一個擁抱168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五十六個民族就肯定有各種不一樣的民俗,有的地方有些古訓一直流傳,“過冬空,過年窮,過了7月十四死老公”。這是對於外嫁女的說法,大體是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在孃家這邊過冬至的,到了過春節年也是年30這天不能在家過,意思是外嫁在家過會讓孃家窮,至於7月十四也一樣,如果回孃家燒香也行,燒完就必須回夫家不能留在孃家過夜,否則會對丈夫不利。我的妻子是農村的,每逢7月十四和清明是必須回孃家燒香的,雖說是7月十四,但都必須在十四前做,也就是做十三吧。傳聞廣西有的地方女子是不能去做清明估計意思也就是擔心把“福”接到夫家去吧。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很多地方的這些風俗有了較大的根改和鬆動,象我妻子那個村過去不允許招上門女婿的現在也有了,不能在家過年的現在也行了,也許是人老了家裡出去的人多了就覺得冷靜顯得孤單,回孃家熱鬧也是好的,很多老人都不再抱著古訓終老吧。但7月十四那一條必須要保留的,我怕上不了頭條繼續牛逼!


艹好名字都讓狗取了


嫁出去的姑娘不上墳拜祭,但姑娘每到清明十月一都將祭品送到孃家,孃家兄弟侄系會將擇日上墳,這是風俗。

俗語,閨女上墳,孃家無人,一般情況下,姑娘出嫁後不獨自上墳燒紙,一則,姑娘出嫁後就給孃家兄弟成了最近的姑舅親戚,通過清明時節,也願回孃家走走,拿祭品也只是禮到的一個說頭。二則,自己上墳會產生看不起兄弟之嫌,己住到家了而不回家難免兄弟誤會,好象孃家無人一樣。三,自己嫁出幾年,農村變化很大,尤其墳地,如若燒紙上錯墳,是件很尷尬背興的事,把祭品放到兄弟家由他們代勞,何樂而不為呢。再就是,心誠則靈,主說,鬼是萬能的,主是全能的,萬能的亡靈,只要在何時何地燒紙給錢,叫一聲就能收到,何必要上墳呢,由於上述理由,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成了風俗。如若出嫁的女子上墳祭拜自己的父母沒什麼不可,也沒有能不能,只是那有姑娘不回孃家自己上墳的道理呢?

風俗成習慣,法道自然,隨風入俗,親戚多親多近吧。


竹葉青zyq12345


在我們這裡,女子出嫁後,回孃家祭拜是自由的,一年中這裡主要有以下幾個日子,女子會回孃家上墳的;

1;清明節,出嫁的女子都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祭祖,在婆家也會全家去上墳祭祖。

2;七月十五,出嫁的女子會回孃家和孃家嫂子,弟媳,或者自己的姐姐妹妹,一起去祭拜自己的孃家親人,也有的陰曆十月初一也會去。

3;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兄弟故去,出嫁的女子會在頭七,三七,五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

4;自己親人的忌日,出嫁的女子也會回孃家和孃家人一起去上墳祭拜。

5;也有很多女人沒那麼事無鉅細,或工作時間限制,不一定每次都去,但她們會放在心上,不會忘記孃家的大事,女人的天性就是孃家和老公孩子一樣重要,女人一樣會為孃家人拼命,女人和男人一樣,根系族群。


驛動星期六


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鄉祭祖之說,在北方是沒有的。北方中原一帶是傳統觀念的發祥地,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但現在就是舊時也從未有嫁出去的女子不可回孃家祭祖的習俗。

有時感覺奇了怪了,過去都說北方女子在家庭地位底,可如今北方婦女成家後,都會出去工作,在家庭的話語權是相當重的,而相反的是南方一些地區,一些婦女成家後,就成了家庭主婦,靠丈夫養著,這不成了舊時社會的家庭形態了嗎?這是不利於婦女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的。

在北方,就是在舊時婦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嫁出去的女子回孃家上墳或祭祖也是天經地義的。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一個家庭有幾個姑娘,姑娘嫁出去後,每當回孃家上墳時,如果那位姑娘在父母的墳頭上哭的最傷心,不用說孃家人就知道這位出嫁的姑娘在婆家受了委屈,孃家人會為姑娘做主的。

過去婦女出嫁後,主要操勞家務和養育孩子,耕田種地和掙錢的事由男人來做,也就是說過去的婦女經濟來源靠的是男人,這樣婦女的家庭地位就很底。像過去的農村吃飯時,當家裡的婦女做好飯後,一大家子,先讓家裡的老人和男人吃,然後家裡的孩子們吃,最後婦女才能吃飯。由於家庭中婦女的社會地位底,所以難免會受許多的委屈,受了委屈自然會想念自己的父母。回家上墳祭祖即是對老人的懷念,也是訴說委屈的機會,孃家人又怎忍心剝奪了出嫁姑娘這一片心呢。要知道哭也是女子的一種訴說方式,把心中之苦訴說出去了,這也有利於女子的健康,也有利於她們總結生活經驗,去追求和求得美好的生活。又怎麼能為所謂的忌諱,又怎麼能為子虛烏有的忌諱,去剝奪人性呢。

我從小生長在北方的農村,從未聽說過出嫁女子不許回孃家祭祖之說,老人們也從未提到過此事,就連過去農村人愛看的戲劇中也從未見過此情節。遠離傳統思想發祥地的一些地方,倒興起了此種陋習,應說是一種悲哀。

可以告訴大家,我每年都會陪妻子回孃家祭祖上墳的,丈人家裡人也是非常喜歡我與妻子一同去上墳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我們這一帶鄉下聽說有出了嫁的姑娘不用上祖墳的,也有媳婦也不用上祖墳的,我認為這兩種都不對,感到對婦女是一種歧視,不過雖有這樣的說法,實際上也沒有嚴格這樣做,還是照樣去,只不過姑娘和媳婦不去也沒有人怪罪。也有孃家人私下裡或心裡不樂意出嫁女上孃家祖墳的,說是會使孃家不發旺。對此我很不以為然,清明祭祖現在都有一天假,是以春遊,踏青,一家人團聚為主的活動,是一年中比較隆重和正式的活動,老年人就常說千里回鄉為祭祖,生,死都是人生的大事,在中國古代,視死如生,表現在歷代帝王家就更為突出,我認為以後這種所謂的婦女可以不用上墳的觀念會逐漸打破,被逐漸淡化。


樂樂335536


什麼都扯上重男輕女。美國不會吧?歐洲大多數國家也不歸吧?可為什麼女嫁男必須改男姓呢?關鍵是在於人類的繁衍。史上也有出現過母系氏族,但是時間不長。為什麼?因為分不清血緣關係,造成嚴重繁衍問題。女的基因一般三代後很難再遺傳下去,而男的卻會。古代也許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搞了宗祠,也讓後人知道自己屬於哪個血脈,也是一種規避再次出現母系氏族。至於祭祖,大家都是拜祖宗。一個出嫁的人,是孃家收屍還是夫家?拜祖先,出嫁的跟後面來拜的有啥關係?你是他們的祖先?侄子跟他的後代們是不可能供奉你的。而夫家很多在婚後都會在正月十五左右在宗祠辦新婚添丁等儀式。也就是說你死後可以進宗祠享受後輩子孫的供奉。這才是你真正的歸宿。上門女婿也同樣,但是男方得在他的宗祠先祭祀說明。現代社會是很多沒男丁,所以沒辦法。有男丁傳承的,還在乎你供奉嗎?難道他的子孫供奉不起?我那邊的祖墳是不可能讓外嫁的女人去祭拜的。至於風俗不同,沒什麼好討論的。關鍵在於活著的時候能做到孝和被孝。死後在怎麼樣都是馬後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