擡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樑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集句詩

明·楊慎

野花閒草滿地愁,龍爭虎鬥幾春秋?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

舉世皆從忙裡老,幾人肯向死前休?

這首詩看透了人世間的榮辱沉浮、憂患得失。並以自己的切身生活體驗來勸導後人。為名,為權,為利與人紛爭不休,到頭來終是一場夢。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二十一史彈詞》

第一段 總說

西江月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西江月

滾滾龍爭虎鬥,匆匆兔走烏飛。席前花影坐間移,百歲光陰有幾。

說古談今話本,圖王霸業兵機。要知成敗是和非,都在漁樵話裡。

第二段 說三代

南鄉子

攜酒上吟亭,滿目江山列畫屏。賺得英雄頭似雪,功名。虎嘯龍吟幾戰爭。

一枕夢魂驚,落葉西風別換聲。誰弱誰強都罷手,傷情。打入漁樵話裡聽。

西江月

閱盡殘篇斷簡,細評千古英雄。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

昨日香車寶馬,今朝禾黍秋風。誰強誰弱總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第三段 說秦漢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第四段 說三分兩晉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西江月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第五段 說南北史

清平樂

閒行間坐,不必爭人我。百歲光陰彈指過,成得甚麼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鴉。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

西江月

颯颯西風渭水,蕭蕭落葉長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鬥龍爭過眼。

閒看灞橋楊柳,淒涼露冷風寒。斷蟬聲裡憑闌干,不覺斜陽又晚。

第六段 說五胡

點絳唇

暮鼓晨鐘。春花秋月何時了,七顛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鏡裡容顏老。千年調,一場談笑,幾個人知道。

西江月

六代瓜分世界,五胡雲擾中原。縱橫三百有餘年,幾度交鋒索戰。

馬過生靈齏粉,血流河洛腥羶。耳聞猶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見。

第七段 說隋唐二代

臨江仙

一片殘山並剩水,年年虎鬥龍爭。秦宮漢苑晉家塋,川源流恨血,毛髮凜威靈。

白髮詩人閒駐馬,感時懷古傷情。戰場田地好寬平,前人將不去,留與後人耕。

西江月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蹤跡茫然。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態幾回雲變。

楊柳悽迷汴水,丹青慘淡凌煙。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

第八段 說五代史

定風波

雨汗淋漓赴選場,秀才落得甚幹忙。白髮漁樵諸事懶,蕭散。閒談今古論興亡。

虞夏商周秦楚漢,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貶處,得避。不搖紈扇自然涼。

西江月

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

第九段 說宋遼金夏

蝶戀花

簡盡殘編並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嘆。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王烏江岸。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賭甚英雄漢。

西江月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第十段 說元史

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翻雲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

清景好天良夜,賞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西江月

細思三皇五帝,一般錦繡江山,風調雨順萬民安,不見許多公案。

後世依他樣子,齊家治國何難。流芳百世在人間,萬古稱揚讚歎。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廿一史彈詞》成於楊慎晚年,此時,他已風燭殘年,擺出了看破紅塵的姿態,由此掩飾心中的痛苦、失意。同時,他又要通過一些形式自我排解,抒發、宣洩歷盡半世榮辱所積壓的情緒。這種經歷和心態,深深影響著他的基本史觀,表現出了鮮明的兩面性,並在其每段卷首、卷尾詩詞中清晰表露出來。這也是楊慎史觀中的消極之處,對此不應否認。

首先,楊慎總是把每段歷史進程的成敗興亡、功名富貴最終定位成“轉頭空”和“南柯夢”。如詩詞所說,“萬般回首化塵埃”、“前人創業非容易、後代無賢總是空”、“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為此,他又創造了一個超然灑脫、淡泊名利的“白髮漁樵”形象,垂釣江渚,觀遍匆匆過客,掠去過眼煙雲,笑談春秋。在《廿一史彈詞》中,“白髮漁樵”是各段歷史的常客,從全文看,這個“白髮漁樵”,實際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就是萬般無奈,而又壯志未酬的楊慎。

不管楊慎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歸宿,以儒家學說為正統、為主體的思想終未改變。楊慎還是以“讚美賢人談勝事,稱揚孝子共忠臣”、“長歌短曲吊英魂”為己任。所以,在他文中 ,又不可抑制地由“空”轉“實”,表現出俠膽志士的一面。他在文中揚善抑惡,讚美古道熱腸、英雄事蹟,鞭撻昏君奸雄、貪官汙吏。他要把《 廿一史彈詞》“編成忠孝賢良傳,寫就欷歔感嘆文。濟濟堂堂誇好漢,轟轟烈烈顯功名。”他還明確指出: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褒頌前人勸後人”。這時,活脫脫又是一個“狀元楊慎”。

《廿一史彈詞》從盤古開天闢地起,將數千年的歷史一路寫到當朝, 充滿著讀書人的濟世情懷, 尤其重視歷史成敗給後人所帶來的教育與啟示。反覆強調,功利性的歷史成敗只是過往雲煙,在歷史長河中並沒有太多的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聖賢給世人帶來的福澤與教誨。教世人分清,歷史上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關心百姓疾苦,而誰又是自私自利的奸偽小人。

《廿一史彈詞》它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被譽為“後世彈詞之祖”。楊慎是明朝人,只寫了明朝以前。後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一段,就出自於《廿一史彈詞》,清初毛宗崗父子將其置於《三國演義》開篇,致使後人都誤以為羅貫中所作。還有一首西江月被馮夢龍拿去放在《東周列國志》的開篇,又使人誤為馮夢龍所作。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楊慎簡介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今成都人,與解縉、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而楊慎居首。“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前面的幾個大家可能都猜得出來,司馬相如的賦,李白的詩,蘇東坡的文,而所謂的“升庵科第”,是說楊慎不僅高中狀元,楊家幾代也是科第顯赫。楊慎的文學創作成就,也得到諸多名家的推崇,如稍晚於他的李贄稱他文備眾體、諸體皆長,認為李謫仙(李白)、蘇坡仙(蘇軾)、楊戍仙(楊慎)可謂流光百世的蜀中三傑;清初王夫之稱楊慎的詩是“三百年來最上乘”,稱楊慎為“千古第一詩人”。

楊慎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其父楊廷和在正德年間和嘉靖初年,為兩朝內閣首輔,從其祖父到其子,一家四代“六進士,一狀元”。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他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被奉為“神童”。十二歲時,擬作《弔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讚賞,覆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有一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云:“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他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明史》卷192),並稱楊慎為“小友”。升庵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他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修撰,後官至“經筵講官”,與父同朝為官。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

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在他為官 13年間 ,因繼母去世丁憂3年,正德皇帝在位期間,因稟性剛直、“抗疏切諫”,辭官歸家4年,實際在朝為官僅6年多的時間 。

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一個喜歡玩樂的人.不理朝政,喜歡到處遊玩.針對武宗荒誕的行為,楊慎不避斧鉞,敢於犯顏直諫,於正德十二年(1517)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朱厚燳“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為。朱厚燳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楊慎目睹民不聊生,國事日非,實在氣憤不過,稱病告假,辭官歸裡。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終被害死,死因不明,成為一場懸案,因無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升庵利用給皇帝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繫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升庵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選出《尚書》裡《金作贖刑》這一章,對世宗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朱厚熜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常常藉故停止講書。這樣,升庵由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楊慎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特別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事情是這樣的: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世宗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為此,楊廷和被迫辭官歸裡,升庵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對此,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氣,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升庵“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升庵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楊慎受杖刑後,即被押解上路,期間險被暗殺。扶病萬里方到戍地,已九死一生,大病不起。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不肯向邪惡勢力屈服。他路經湘西,想起了被楚懷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貴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縣)的李白,感嘆“我行更迢遞,千載同潛然”(《恩譴戌滇紀行》)。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鬥雪開”的傲然風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開,與蜀葵相反”的唐婆鏡花,就慨嘆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徵;唐婆鏡花背日而開,應是諍臣的表現。諍臣往往受到謅媚佞臣的排擠和誣害,無恥小人又經常喬裝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難辨,真假難分。在詠物之中,寄寓著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閒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謫戍期間 ,國家曾六次大赦,楊慎均被除外。不僅如此,嘉靖帝還經常問及楊慎的狀況,大臣回答“老病”,帝方寬慰。按明律,謫戍之人60歲可贖身返籍,但楊慎卻一直在謫戍地,直至病逝,終年72歲。

楊慎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說:“臨利不敢先入,見義不敢後身,諒無補於事業,要不負於君親。遭逢太平,以處安邊,歌詠擊壤,以終餘年。天之顧畀厚矣,篤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意思是,眼前看到利益,不敢比別人快一步;需要見義時,不敢落後於他人。可能我做的事對自己的事業沒幫助,但絕對對得起君王。經歷了衝擊,留一條命安處雲南,度過餘生,這已經是上天對我的眷顧了。經歷過人生窮達榮通的楊慎,自覺上天待己不薄,夫復何求?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著作等身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如他任翰林時,正德皇帝朱厚燳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無以對答,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並歷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說明。他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不為尊者諱。他在長期流放中,仍然“好學窮理,老而彌篤”(《明史·楊慎傳》)。在雲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儘管圖書資料奇缺,升庵仍嗜書成癖,“書無所不覽”,經常對人說:“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明史·何孟春傳》)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因此,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瞭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註釋性書籍。如《南詔野史》、《雲南通志》、《雲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說》等書。據《升庵楊慎年譜》的記載,楊慎平生著作有四百餘種。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後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因朝廷的圈禁,楊慎的史書少名,沒人敢刊印他的著作,更不敢多加評論。只是到明穆宗隆慶元年,即楊慎去世8年後,方被追諡“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 ,雖再次追諡“文憲”,但此時距楊慎去世已62年之久了。由於楊慎的成就未能進入當時的官方記錄,這影響到後世對他的評價。

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楊慎和他的警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