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自己留退路,一定会迎来优秀的自己

导语:不灌鸡汤,不打鸡血,不讲虚无的人生大道理。“迷茫患者”的生存指南,“懒癌患者”的自救手册,“社交障碍患者”的行动方法……只要你愿意改变,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不给自己留退路,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不给自己留退路,一定会迎来优秀的自己

《你没有退路,才有出路》

节选:聪明的人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分得清人物关系。

厉害的人,不仅分得清人物关系,更能明白自己在职场里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进入职场,进入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一起来看看这个世界的逻辑。

我们先聊一聊怎么找工作。

一、从我找工作到工作找我

我大学期间参加了一场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时,现场汇集的都是每个省英语演讲比赛前几名的学生。

因此,现场有许多英语培训机构的HR在那里“物色”学生,被选中的人可以直接培训上岗当英语老师。

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这群同学毕业后还有去了外交部、翻译局、做了双语主持人的,混的不好的,就像我这样,当英语老师了。

也就是说,现场不仅有培训机构的人,也有电视台、国家部门的人,在那里选择优秀的人才。

后来,我当了很多次比赛的评委才知道,其实在大学参加的所有比赛、竞赛现场,但凡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现场都有大公司的HR在寻找优秀的学生。这些HR,包括组织比赛的这群人。因为这些同学的技能强,培训一下,甚至都不用培训,就能直接上岗。

你想想为什么一个比赛你不用付钱或者付很少的钱就可以参加,主办方为了什么?优秀的同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比赛,被曝光,然后成为“猎物”,工作就找上门来了。

所以,为什么大学四年一定要多参加比赛、活动,因为这些都是去打通校外的资源、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没有机会参加竞赛,或者没有校园外的资源,那么,你大学四年考的证书,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也都是敲门砖。

证书是简历的干货,比如四六级、剑桥商务英语、口译考试等。这里稍微说一句,有人说有些证书就是鸡肋,但我觉得,有总比没有强。

毕业后,如果你的简历上写满了经历,找工作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尤其是申请国外大学时,那边的招生办更重视你的简历。

可惜的是,大多数同学到了毕业时,简历上也只是写着:“热爱运动,尊敬老师,爱护同学”。

大学四年,一定要让自己发光,至少要让自己拥有一项专长,这项专长要有证书去证明,要有奖状去背书。

哪怕是驾照,哪怕是普通话资格证。证书其实很重要,比如你要招聘司机,你是要一个驾驶技术好但是没驾照的,还是要一个有驾照的呢?

这看起来很世俗,但再说一遍,职场上演的就是成人的游戏,在别人都在被问“你有什么证书”时,高手的回答是:“你要什么证?”

多一个证书,少求一句人。

证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你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能力提高了,因为你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有目标的奋斗和没有目标的奋斗差距是很大的。

拥有一技之长,在哪个地方都能活得很好,在哪个时代都饿不死,这个技能可以是音乐、体育、艺术、语言、计算机、写作……

如果实在不知道学什么,建议学一门外语或者练习写作。

《水浒传》里最后活得好的,是这么一些人:

安道全,别名神医,最终在太医院做了个金紫医官。

金大坚,别名玉臂匠,后来,他被皇帝召回御前听用。最后在内府御宝监为官。

还比如写字的、养马的……

职场讲究价值,你的工资是反映你价值的侧面标准,而一技之长就是你进入职场的价值,不可替代性就是你在职场的灵魂。

不给自己留退路,一定会迎来优秀的自己


二、你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我们公司原来在三里屯,那里的房价一平米十多万,当然,比那里更贵的是海淀的学区房。

为什么这么贵呢?是因为那里的土地贵,还是砖头贵?

不是,地是一样的,砖头也不是黄金、大理石。仅仅因为那里是商业街,那里有学校,那里更方便,那里象征着更好的生活。

所以一个点的价值往往不是由点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点所在的坐标系决定的。

同理,一个人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一个点决定的,也不是从你父母、老师口中得知你是否优秀,你的优秀程度,是由一个系统决定的。

传统的职业价值坐标系是这样的:行业 ×企业 × 职业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也是最传统的职业价值坐标系,美国的管理学家施恩的《职业锚》提出的“职业金字塔模型”。

比如我按照这个坐标系,我是教育行业的,我在考虫,我的职业是老师。

再详细地分析一下,如果把施恩的这个模型比作一个小区的话,你可以想象一下:

一个地图上有很多的小区,一个一个挨在一起。小区就是行业。

在小区里面有很多的楼房,楼房就是公司,他们都有3层,3层分别是公司的三个层次:

底层是执行层,也就是员工层;中间是运营层;顶层是决策层也就是领导层;

大的楼房是大企业,小的楼房是小企业;

在这样的模型里的发展路径是非常明确的、确定的,你按照这个模型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第一步,你要选定一个行业,也就是选择一个小区。

第二步,在行业里面选定一栋好楼,最好是豪宅、别墅;也就是选择一个大企业,发展潜力好的企业。

为什么要选择大企业呢?

因为你在大企业上升的可能性更大,机会更多。你能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甚至更好的制度回报。

如果可能,毕业后请一定首选大公司,你的眼界、人脉都能让你下一份工作达到一个高度。

为什么早年新东方尽出人才,因为这些人才被放在了同一个圈子,潜移默化地互相比较着。

接下来,大家都努力向上发展,能去2楼的去2楼,能去3楼的去3楼,万一有一个地方限制你了,到不了3楼,比如你体力不行,比如有人不让上去,怎么办?要么待在这里等退休;要么跳到一个小一点的楼房里面,尝试去它的3楼。

这就是跳槽,从大公司的小职员跳槽到小公司当大职员。我有个双胞胎姐姐,她第一份工作是在路透社当记者,你们都听过路透社,但工资不高,后来她跳槽去了一家我没听过的外国新闻公司,但工资高了。

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传统的行业价值坐标系在许多地方,正在瓦解。比如,你怎么解释我这种既是老师,又是作家?而且两条线干的都不错的人?

你怎么解释自由职业者,他们应该在哪个小区,哪个楼,第几层?

所以,各位,这个世界正在变化,你不一定要住在小区里了,你可以住在空中楼阁俯瞰这些小区,你可以成为快递员穿梭在许多小区中。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三个原因:

  1. 公司寿命变短,员工心理转变

什么意思呢?

现在的大楼动不动就坍塌,更别说你还想待在哪个房间一辈子了。

也就是说,公司动不动就没了,前段时间我把我的龙影部落工作室解散了,成立了李尚龙工作室。我去注销公司,负责的小哥和我说,尚龙老师,现在注销公司要排队,因为太多人排队,注销公司的钱比注册公司的钱还多。

现在,一个中关村、三里屯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一年,整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1000强则是30年。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个人从25岁开始干到65岁退休的话,正好是工作40年——说明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刚好把公司干成了世界500强,你退休那一天,公司正好倒掉,你刚好失业。

可是你有那么好的运气吗?

这个世界的工作已经没有稳定可言,只有变动才是唯一的稳定。

  1. 行业变化快,没有边界

行业之间不停地在跨界——也就是说,小区和小区之间的门早就连通了。

一个作家,他还可以是老师。

一个英语老师,他可以是健身教练。

一个编剧,他可以做脱口秀。

今天你会发现,抢你职位的可能并不是你楼下的那个人,也不是你隔壁那个人,而是其他小区跳过来的人,因此行业也变得没有了边界。

比如柯达公司当年打死都没想到,是数码公司打垮了自己;数码公司也没想到,是诺基亚打死了自己;今麦郎康师傅没想到打败自己的是美团外卖;小偷没想到打死自己的是移动支付而不是警察。

跨界成了正常的事情。甚至跨界打劫也再正常不过。

  1. 人们更关注新的职业坐标

原来的坐标系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个体逐渐从组织里面慢慢解放出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职业坐标系。

全新的职业价值坐标是这样的:

圈子、能力与特色。

新职业价值体系一旦出现,个人的增值策略肯定也会发生转变。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这个世界,通过拍领导马屁来提高自己的楼层这种事情尤其在创业公司越来越难了。

通过找关系进入那种活力四射的创业团队,也越来越难了。

因为你能力不行,放在哪都没用,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谁都承担不起。

当然我再说一遍,许多体制化的公司,还是上面那个坐标系。

所以我有个建议,如果你还是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第一份工作,建议你去找一个没那么官僚,没那么体制化的工作,至少去不会因为领导一句话决定你生死的活力型企业。

因为领导有可能今天高兴,明天不高兴,你的升职加薪如果只是依靠领导一句话,是很危险的。你的价值只由市场决定的话,就会好很多。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圈子、能力和特色,让自己就算离开体制,也能活得很好。

按照圈子、能力与特色这个法则,给各位推荐三个方法:

第一个,持续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到更好的圈子里去。

第二个,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专长,变成一个大神。

第三个,持续宣扬自己讨人喜欢的人设。

未来的职场人,一个人只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一门自己独特的手艺,有个性,就能让自己活得很好。

以前我们把能力存在组织里,我们走进体制、工厂、人民公社;后来我们把能力存在钱里面,存在消费里;到今天我们可能有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存在圈子和能力、特色里面。

再分享三条干货:

第一,要走出去,发展自己的圈子,同行圈子甚至是不同的圈子。

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至少应该有三次跟自己弱关系圈的人见面。

什么叫弱关系圈,就是不常见面的朋友。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月至少应该尝试着去跟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同学、师兄师姐、老师交流,打通自己的圈子。

我举个例子,我是个作家,当然我们作家圈肯定是经常聚会了。

但我还经常聚会一些其他圈子的人,我的好朋友程一、小白这些人都不是作家圈的,他们属于主播圈、主持人圈。我们几乎每一个月聚一次,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他们出书,我会给他们推荐出版社;我出书,就可以去他们那里做一场活动。这样互动让我们关系更近了。人要有自己的圈子,也要扩大自己的圈子。

第二,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进入一个圈子,不妨问自己3个问题:

1.有什么事,是我在这个圈子里的能力占优势的?

2.有什么事,是我在这个圈子里面不可替代的?

3.有什么事,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如果你能找到这三者的交集,就一定要去做,并且做到极致。

第三,放大你的特色。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一个人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人。

大家提到你,根本不知道你是干吗的。

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职场要有自己的人设。比如老师这个行业,被人记住的老师,并不是他讲得多好,因为你很难衡量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被人记住的老师,是具备属于自己的特点和人设的那些人。

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甚至有时候,特色都能成为一项专长。

你进入了职场后,一定要思考:我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人设。

但在生活里,最好没有人设,因为你是有血有肉的人。


不给自己留退路,一定会迎来优秀的自己


三、提高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应该做点什么呢?

比如,现在考驾照,会不会在以后的职业市场增加你的竞争力呢?

没有。因为,它还不如熟练地使用各种叫车软件这个技能有用。

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接受一个事实:机器真的已经在很多领域比人强了。

到今天,你会发现司机的工作已经部分被机器所替代了。以前一个出租车司机,他需要会开车、会认路、会收钱,但到今天你发现一个人只要会开车,认路的事情交给App,算账的事情交给平台就好。甚至有一天,司机这个职业也可能会被完全替代。

机器变得这么厉害,那人该怎么办呢?

第一,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少数人,机器无法替代的人。

第二,你应该选修一些技能,这些技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提到一个观点: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有6种能力是非常稀缺且重要的。

分别是:设计感、共情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整合实物的能力、娱乐感、意义感。

1.设计感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也就是说,优秀的设计总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让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比如说苹果被认为是全球最有设计感的公司,好的产品首先是设计好看。包括一本书的封面,要让人看到就有想拥有的感觉。

前些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演讲,讲的是关于未来的出行。遇见了一位老师,据说是设计界的大牛莫康孙老师,他说了一句话:未来的设计都可能会被机器替代,所以,我们必须设计出上帝般的作品。

2.共情能力

这是中国人特别缺乏的能力。

一个人受伤了、摔倒了、被家暴了,甚至他的孩子遇到了伤害,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悲剧,第一反应竟然是:幸亏没发生在我身上。

共情能力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是否和别人的感情同步,是否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

比如你在网上看到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正是你平时特别想表达但是你表达不出来的,那个作者就很有共情能力。

所有伟大的产品经理都有共情能力;任何一个行业的高手,都具备共情能力。

3.讲故事的能力

所有厉害的畅销书作家、好的导演、编剧……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商业领袖也需要会讲故事,你看乔布斯、马云,全部是讲故事的高手。现在融资的时候,也有人会经常说,把你公司的故事讲给我听。

把一个商业、复杂、难懂的事情,讲成了谁都能懂的故事。这个技能特别重要。

推荐一本书,叫《故事》,罗伯特麦基写的。是每个作家、编剧的圣经。

4.整合事物的能力

你认识很多人,知道很多知识,这都不厉害,关键是,你怎么用?

换句话说,怎么把资源整合到一起。

在电影圈,做这个事的人叫制片人。

你认识这个导演、这个编剧、这本原著,然后把这些人放在一起,你就有了一个“盘”。在公司,这种人叫产品经理、项目经理。

搭盘、整合资源的事情,机器是干不了的。

5.娱乐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你觉得好玩的能力”。

玩乐是人类的天性:

比如,俄罗斯方块,是个特别傻的游戏。这个游戏没有任何目的,它唯一的目的就是看你怎么死。但即使这样,人们也愿意一直玩下去,因为你享受这个玩的过程。

比如超级玛丽,这些游戏上手就能玩。

今天如果你是做产品的,你的产品要会跟人玩;你是一个做创作的,你会跟创意玩;你是个做运营的,你就要和顾客玩。

这里推荐一本书,亚当奥尔特的《欲罢不能》,书里说,上瘾体验背后的六大诱导因素分别是:

1.诱人的目标

2.积极的反馈

3.毫不费力的进步

4.逐渐升级的挑战

5.未完成的紧张感

6.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6.意义感

有一本书,叫《活出生活的意义》,人只有给生活和工作赋予意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

一份工作,没了意义,赚多少钱都很难受。

总结一下,未来的人,可能需要这些能力:

设计感和讲故事——产生影响力;

共情能力、整合能力和娱乐感——提高能力;

意义感——放大你的特色;

当有人将这6种东西整合到一起——他就是一个人会讲故事、能跨界、理解人、有品位、好玩有趣,活得有追求的人——他将是一个极其强大的人,用《未来简史》的话说,叫“神人”。

过去理性技能较多的:程序员、会计师。

今天感性技能较多的:旅行体验师、设计师、产品经理、Vlog导演。

具备6种高感性能力的人会在未来更加值钱。

在一个机器越来越强的年代,什么样的能力是最厉害的呢?

答案有两个:超越机器的能力、以及能够跟机器协作的人的能力。

这也就是你努力的方向,期待你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