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玩兒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以後會有什麼不同?

大洋閒話多


其實,我個人的觀點是:先要孩子有興趣,上興趣班的年齡早晚和課程種類,並不重要!

我給孩子是小學三年級結束才開始報班的。在他很小的時候,也有考慮過報班,但那時因為太小太好動,男孩子的旺盛精力讓他沒法老老實實的跟著老師耐心的學習,這樣孩子不情願,大人也更累。所以,在那之後我就暫時打消了給他報興趣班的念頭。小學一二年級,想讓他逐漸適應規矩嚴謹的學校生活,好好學習,也沒怎麼報班。到了三年級結束,該穩定的都已經穩定下來了,所以在三年級下的暑假,我給他報了跆拳道和籃球班,小子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極大興趣,雖然因為沒有基礎剛開始幾節課學得很艱難,但他非常認真的按照教練的要求去學習,也很準時的每天自己去訓練班報到,我看他這樣自律,反而不擔心他學不好了。

總結一下:年齡太小去上興趣班,其實辛苦的是家長,孩子在該玩兒的時候被帶去上課,若有興趣了可能還好,要是沒興趣,尤其又是男孩子,那你要想讓他順著你,真是難上加難!不如順其自然,到他想學的時候,你不給報,他也會催著你督促你給他報!


樂活逸心


我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女兒報了美術和英語班,其他班她也沒興趣。這兩個會一直學下去,一年也就10000左右吧,不是很多,暑假會報一些興趣班和網課。花多錢無所謂,只要孩子喜歡也願意堅持學下去就行。我認識一個媽媽工薪階層,她兒子報了好多班,鋼琴書法美術英語……感覺報了課外班自己家的經濟也捉襟見肘,孩子也沒得選。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反倒不高了。

前段時間我也在思考孩子會不會負擔太重,容易導致後勁乏力,初中和高中成績下滑……

直到後來孩子靠美術班的學習積累得了學校藝術節二等獎,顧慮才打消,她也主動提出讓多報班。

所以課外班的優勢不會在短時間顯現,但如果堅持下去差距會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中你的孩子已經被超越,等發現為時已晚。報班還是要以孩子興趣為主,切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錢花了沒效果。


可樂雞翅鞋


肯定不一樣,我公婆家在農村,他們隔壁家孫女和我女兒一般大小,那個女孩還大我女兒幾個月。但是是留守兒童,我女兒是我們從小自己帶著的,兩個孩子今年都是馬上小學一年級了,記得過年時候帶孩子回奶奶家,我拿吃的給隔壁小女孩,那女孩只是很害羞接過就跑了,非常非常小聲的說了謝謝。我女兒卻能很大方的和周圍所有人聊天。從前幾年兩個孩子都還小,我覺得差別不大。今年過年回去覺得差別太大了,那個孩子害羞,不自信。讀幼兒園什麼也沒學,也不會。我女兒三歲半開始學跳舞,目前還有鋼琴和書法。以後我覺著差距會越來越大。畢竟不同環境成長的小朋友會越來越不同。假期我也沒讓她閒著,七月一整個月都要上課,就算不上。每天我也讓她完成學習計劃。

個人感覺還是讓孩子學些東西,現在這個社會,什麼都不會以後怎麼出去和別人競爭呢?當然,學多少東西其實都是家長的堅持,見過太多的家長說:孩子覺得沒啥興趣了,學著太累了,還是算了不學了!這種的才是最可怕的!

反正我覺得學三種我孩子挺開心的,每天我都陪著她一起,鋼琴我也一起學了,她學書法我就練硬筆書法,她跳舞我陪她一起練!其實報多少興趣班都可以,關鍵是看家長願意花多少時間來陪伴!一起成長學習才是關鍵!

最後我始終堅持認為學了的肯定比不學的好,但是學了的父母能堅持的又比半途而廢的好!父母能陪伴一起學的更好!


風蘇菀


我女兒一直在上培訓班,從一歲多開始,最初是因為孩子膽小內向,我報了兩個月的早教班,兩個周性格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前不喜歡人,上了一段時間,開始見了人主動叫叔叔阿姨,也喜歡和小盆友玩了,後來一直上到到了幼兒園的年齡,我並不期待能學啥東西,因為我和老公的性格都不好,我有些神經質,我老公嚴重內向,所以,我把性格的培養一半寄託在集體的接觸中,結果證明是好的,女兒很溫婉,幹什麼都慢慢的,穩穩的,我給她報了架子鼓,想鍛鍊的讓她放開一點,報了舞蹈班讓她鍛鍊形體,最近上了兩個月的英語,她並沒有覺得被各種培訓班所累,相反,樂此不疲,因為每個班都有不同的小盆友和同學,最近還唸叨要請舞蹈班的盆友來家裡做客,前幾天看到發傳單畫畫班,自己強烈要求上,因為太遠,接送不方便,我就買了四節體驗課,課後老師反應,這孩子太利索了,幹啥都獨立,快,而且膽子大,不扭捏,老師提到了蝸牛的英語單詞,全班只有她一個人記住了,這可能也是英語課啟蒙的結果吧。我是一個嚴厲的家長,但僅限於素質的教育,學知識方面,她比較寬鬆,懂就懂了,不懂覺得以後也會懂,因為我的智商並不高,很普通,很一般,所以,並不過多的要求孩子,但是,一旦有課就必須準時去上課,也要根據老師的要求複習預習,既然做了,就要遵守紀律,遵守規則和培養責任感也是我要給她培養的一個很重要的點。我侄女就是一個不上培訓班的孩子,,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但是最近迷戀抖音和動畫片,孩子現在是樹立規矩和習慣的時候,如果可以我覺得何以報培訓班,在孩子的喜好和承受範圍內






認真掉肉的sheep


不同在於,上培訓班的孩子,在學習上是被動地被灌輸題型、方法、技巧、體系;不上培訓班能學習的孩子,靠的是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會自主思考,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技巧,養成學習習慣,自己梳理形成知識點和系統。

培訓班不同於興趣班,興趣班是基於興趣愛好,需要有老師教授和引導,培訓班是在課堂以外補習知識和校內不足的短板。

就目前我女兒的經歷(小學畢業,沒上過一天補習班),和周圍家長、孩子的經歷,上補習班的,沒有一個孩子學得特別好,各方面發展很優秀的。反倒是我女兒,方方面面(不僅是各科功課拔尖,學校是雙語,英語和西班牙語,還有各項文體活動……)都碾壓那些上補習班的孩子。可是她玩兒的不少,寒暑假課業、計劃都是她自己安排,我們從不管。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培訓班的宣傳,在孩子小學低年級時,家長多費費心,多注意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確立目標,及時糾偏、鼓勵才是最重要的。家長干涉的是孩子的大方向,而不是事無鉅細去檢查孩子的作業。

所以,不主張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知識的補習班,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觀點,很多教育界的校長、老師都是這個觀點,只是被大規模地社會培訓機構和家長的焦慮淹沒了。


道亦常


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比一直玩的孩子以後生活壓力小一些。

因為能上好多培訓班的孩子,爸爸往往比較有錢。

在我們城市,我孩子也正在讀幼兒園。那些面向幼兒園寶寶的培訓班,我考察過一些,說白了其實就是帶孩子各種玩,但是是專業的老師,用專業的教具,有計劃有章法地玩,然後在玩的過程中學那麼一點點東西。你覺得孩子上那麼多班肯定累,但我觀察過,孩子們在裡面都樂得不行。

可惜我不是那種有錢的爸爸,我的經濟能力支撐不起讓我孩子那麼玩。大多數時候,他只能在家和我玩,我給他看繪本講故事什麼的。其實我也想讓他去騎個馬打個冰球什麼的,但沒辦法,實力不允許。

家裡的收入就是這麼多,卻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就算咬著牙給孩子報課外班,也是報了這個就報不起那個,這種時候怎麼辦?

跟自己說,不讀輔導班的孩子以後也不比天天讀輔導班的孩子差?

當然這個命題不一定錯,但我們做家長的應該知道,其實我們只是在給自己找心理安慰。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樣,如果我有年薪百萬,或者好幾套房子收租,我肯定也給孩子報各種班讓他玩,看看他到底哪方面有天賦,然後再好好培養。就算他啥天賦都沒,玩個高興也行。

但既然我能力有限,那我也不酸人家,認為別人那樣培養以後不一定比得上咱家這種散養的。我能做的,也就是在我所能提供的條件上,給他我能給的教育。

至於我家孩子和那些上好多課外班的孩子以後誰更厲害,這個說不準。

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命。他的智商,長相,天賦,包括一部分性格,以及他爸有多少錢多少地位,這是他生來自帶的;他有多努力,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機會,遇見哪些人,我們也都說不準。

六歲以前上什麼輔導班,對兩個不同的孩子來說,並不會對他們未來人生的差異起什麼決定性的作用。

但對同一個孩子來說,多上一門課,可能就是多給他打開一扇門。

所以,如果我有錢,我會選擇給他報個班,讓他去多見識一個東西。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天才少女》,講的是一個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的小女孩,舅舅及外婆因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爭奪撫養權的故事。舅舅認為小孩應該過“孩子適合的生活”,送她去學校唸書,讓她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而外婆則認為這樣扼殺了孩子的天賦,應該送她去專門的天才學校。

1.jpg

其實小女孩既想和舅舅生活在一起,不喜歡外婆的高壓管控;也想去接受高等教育。因為她也有“聰明人的苦惱”,覺得學校裡的老師都很蠢,同齡人也很幼稚玩不到一起。

2.jpg

電影的結局是大團圓的,舅舅和外婆都意識到自己教育的問題,也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現實中,很多父母其實也像故事中的外婆和舅舅一樣,陷入了兩個極端。

有一種父母,覺得孩子一定要上培訓班,不然就輸在了起點;還有一種父母,覺得一天補習班都不能去,否則孩子就沒有了童年。

但是,有沒有人真的問過孩子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我從小是上培訓班長大的孩子。九幾年,我爸媽每個月工資只有幾百塊的時候,就送我去學畫畫、學跳舞、學游泳、學鋼琴。

沒有什麼“特別的期待”,只是在那個年代,在一個偏遠的三線小城市,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就全職在家帶孩子,而我媽媽和爸爸一樣要去工作。平時有學校看管,放假了,我一個人在家她不放心,於是想找個地方“放一下小孩”。

她對所有的老師叮囑都是,“我也不指望我家孩子學成啥,老師您就看著我孩子別丟了就行”。

我從未覺得負累,與其悶在家裡,還不如換個地方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

並沒有因為“培訓班”影響後來的課業,也並沒有因此失去童年。我甚至還覺得同齡的小朋友每天在樓下追逐打鬧頗為無聊,還不如和同樣喜歡彈琴的小夥伴聊得來。

我媽媽對我的教育也是非常用心。她從我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教我寫日記,和我一起讀書,和我比賽背唐詩。她讓我每天把看過的書中內容在吃飯的時候向她複述一遍,告訴我每次抄寫文章要一次看一行而不是隻看幾個字就抄,告訴我要在學習的45min絕對專注,而且不可以連續學幾個小時,中間一定要休息。

儘管工作很忙,她還是每個週末儘可能抽出時間帶我去圖書館、科技館,或是帶我去郊遊、爬山。

“上培訓班”的人生過到了18歲,結果是什麼呢?

高考的時候,我考到東南大學。4年後,入職國家電網。再後來,辭職創業。

而我的小學同學、初中同學,有的連高中都沒有上,就早早出去打工了。甚至,他們很多人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我出生的那個小城市。

所以你想說,“上培訓班就贏在起點”嗎?

再講個反例好了。

我男朋友(劃掉,現在是老公了),父母小學文化程度,煤機廠的普通工人,工資微薄,沒自然也沒有閒錢供孩子去上補習班。

每天跟著那些男孩子一起玩跳山羊、玩泥巴,在荒地上瘋跑一個下午也不回來。

他不喜歡讀書,但是很喜歡看電視。爸媽輔導不了他的課業,也沒錢供他去補習班,甚至都回答不了他各種各樣的“為什麼”。於是他父母回答不了的問題,就去學校問老師,就在CCTV10中尋找答案。

父母幫不了他什麼,就儘可能讓他去接觸“能回答他問題”的人。

“不上培訓班”的人生過到了18年,又是什麼結果呢?

高中各種競賽獎拿到手軟,高考去了南京大學,研究生讀了中科大,現在在微軟工作。

我們倆是初高中同學,所以學校能給我們的教育水平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上或者不上培訓班,在孩子長大以後有什麼特別的差別嗎?

如果說,真的有差別,那一定不在於孩子上了多少補習班,而在於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了多少心思。

總有人覺得,給孩子花了錢,送孩子上培訓班,就是花了心思。

我的一個客戶,是某早教機構的投資人,當我問到“帶孩子好麻煩,以後有小孩了,能不能請人來幫我教他”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極深的話——沒有人能代替你。

至此,才理解父母的苦心。

所以,要不要讓小孩上培訓班?

經濟能力寬裕,孩子又不牴觸,想去上就去上嘍~小朋友多個興趣愛好,多一些小夥伴,終歸是好的嘛。

但是,別總是想著把所有希望於培訓班——沒有人能代替你。

想想你自己為了孩子的教育做了些什麼吧。




365啟智教育


如果孩子還小,家長願意陪孩子玩,那麼區別不大,如果家長沒時間陪孩子玩,區別還是有的。

現在流行早教,六個月以上就可以去上課了,在那裡就是系統的學習,和孩子一起玩耍,然後寓教於樂,在遊戲中學會知識,雖然那麼小的孩子學不到什麼,但是參加早教的孩子明顯更自信。

我沒有給娃報名早教,學費兩三萬,好像才180節課吧,一年下來十幾萬,我覺得太貴了,負擔不起。自己買了早教的書,沒事自己看看,自己陪孩子玩,我家娃也每天玩的開開心心的,下樓看到小朋友也笑嘻嘻的。

至於孩子大點的培訓班,我不是很清楚,我覺得是良莠不齊吧,我以前是開店的,我家樓上就是一個培訓機構,在我們當地小有名氣,不過那裡的老師都不是專業的,有些甚至都沒讀過大學,當然了,那只是個別現象吧,其他培訓機構我沒有考察過,所以也不清楚。

我同學是開跆拳道的,他們教小孩子跆拳道,就是找個了臨時工,簡單的教了下臨時工,就讓臨時工教孩子了。

所以報名培訓班一定要調查清楚,不然真的是花了冤枉錢,當然了,有些有錢的就是讓孩子去玩的,那就無所謂了。





小矜持育兒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算不上對錯好壞,但在未來的道路上,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會比一直玩的孩子在以後的社會壓力中小很多。

家裡有三寶,平時在家裡就會安排她幫忙洗菜、洗碗,幫忙一些家務,活動一下經骨,吃完飯陪我出去跑跑步,打一下桌球的,鍛鍊身體,加強邏輯思維,回來後檢查作業,再安排朗讀詩詞,一般都是我先背,他們很樂意看我表演,特別是在給我提醒時,我發現他們的記憶會更深刻,我順利背好後,他們就能揹我聽了。不一定說在家教育效果會特別好,但是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的進步肯定是最大的。而家長願意花多少時間來陪伴,一起成長學習才是關鍵!

在家學習雖好,但是,父母不是全能的,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所以,在週末我選擇給他報班,看看他哪方面有天賦,然後再好好培養,就算沒什麼天賦,玩玩也是可以的,最起碼讓他去多見識一些東西。

對於同一個孩子來說,多上一門課,可能就是多給他打開一扇門。

特別是現在很多的培訓班為了生存下去,對教學質量要求很高,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在系統而有方法的教育裡學習,再加上父母在家的細心輔導,孩子在學習的各方面是沒有問題。


在我們這一輩,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教育回報和收入不平等有一定聯繫的。


現在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家庭一般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培訓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就期盼著能取消補習,給孩子一個共同的起跑線,可是,越富有的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越好的,他們越傾向讓孩子去上培訓班,而在這個循環中富人和窮人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各自孩子學歷差別也越大,越能影響收入的不均等,始終陷於一個死循環中。

而有的父母竭盡全力地送孩子上培訓班,其實也是父母依據生存本能,基於當前的社會經濟狀況作出的理性選擇。

當然了,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命。他有多努力,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機會,遇見哪些人,我們也都說不準,但對於父母來說去了培訓班做出過努力,自己也盡心教育過,會心安很多。

孩子在年少時去玩、去瘋,長大之後能在這個激烈的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嗎?有付出就有回報,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始終會有出息些,特別是父母重視家庭教育的孩子,而不停在玩的孩子,父母又教不了,長大之後只能徒傷悲了。


父母的陪伴加上補習班的輔導,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有自驅力,這才是正確的育兒之道,育兒道路,道阻且長。希望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育兒方式


全腦開發林老師


從幼兒園開始,學圍棋,學小提琴,學畫畫,學游泳。四樣特長。後來發現對圍棋不感興趣,不出成績,開始反感,果斷不學了。

一個朋友孩子,跟我兒子是同學,他們認為除了學文化課,學啥都沒用。總讓我跟著他們報班學英語。

我不主張給孩子補習,因為剛二年級,其次,我們成績還不錯,再來,我覺得自己輔導的還行,其實都是給他個方法自己學,偶爾指點一下,考核一下。

我也不是讓他走特長,只是培養個興趣,培養個愛好,提高修養,增強體魄,多一點不同的體會。畢竟輕鬆的時間太少,以後學習會越來越緊張,從小合理安排好學習和愛好的關係,以後也會習慣。生活不就是習慣培養的過程麼。


赫赫寶2010


一直在玩兒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以後會有什麼不同?肯定會不同的,一般來說,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成績,會有更好的大學可上。當然,不絕對,有些人情商高、資源好,不上大學一樣有光明的前途。

舉個例子,我家親戚家孩子今年高考,成績尚可,可以上比較差的985,或者是一般的211學校,最後選擇的是上海一所新辦高校。親戚家孩子也不是一直玩的,初中、高中都上了數理化輔導班。


他有兩個同學,一個是初中、高中都補習了數理化、語文、英語,六年不間斷,最後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一個是父母比較忙,初中、高中都上寄宿學校,沒有上輔導班,高考成績剛好壓著一本線,最後去了哪裡上大學就不知道了。

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孩子,也許智力有差別,但從最後讀的大學來看,最努力的孩子得到了最好的回報,整個中學階段過得都很輕鬆的孩子,度過了一個不是那麼愉快的暑假。

不說學霸,不說學渣,一般智商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是靠自己拼學習時間、拼刷題量、拼教育資源得來的,付出過更多努力的孩子會首先獲得成功,也會更加明白“一分努力一分收穫”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