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据《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在儒家认识论的基础上,对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倡导个体的修己之德,而且强调要通过贤良之士实现对君主和民众的规劝。

墨子的“尚贤”思想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王公大臣的主要任务是增加贤能之士,为国家挑选贤者以达到“众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如此才能够聚集贤者良士,为国家所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尚贤”思想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他倡导统治者效仿古人,提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策略,以避免出现“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而与其爱”的状况。

墨子的“尚贤”思想

并且墨子在《亲士》篇中也提到过:“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君王要想使国家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选贤任能,不再以职业的高低和出身的贵贱来评论人才。在墨子看来,“尚贤”给在位者所带来的益处是极大的,它不仅能够使国家变得富足,增加民众的数量,而且会使社会得以安定,“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墨子的“尚贤”思想

总之,在位者如果能够合理地选择贤良,并依照他们的才能进行职务划分,撤出德不配其位、能不任其职的“不肖者”,不仅会使君王们“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而且会消除内忧外患,达到“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的理想效果。

墨子的“尚贤”思想

贤者,贤良,贤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叫贤呢?儒墨两家眼中的“贤”并不完全相同。《论语•子路》曾记载孔子反对樊迟请学稼,相比之下,墨家的“巨子”大多是底层手工业者,重视专业技能。墨子在《尚贤•上》中界定贤人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他把儒家的贤人范围“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贱人”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