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未成年孩子為什麼去外國讀書?

中國人民命運共同體


我的孩子國內高中畢業,生活自理能力強,有比較成熟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放她出去,留學了11年,最終博士歸來。

她在國外接觸了大量的留學生。從她的角度看,小留學生的隱性問題挺多。小留學生即使住在外國人家裡、親屬朋友的家裡,有人負責一日三餐,這只是一個表面事情,關鍵是心理問題、情感支持,三觀的形成與修正,都需要父母耳提面命,耳矚目染。離開父母親自照顧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不強,中國傳統文化缺失或嚴重不足。總體上,不贊同18歲以下的孩子單獨去留學。

關於提高外語水平,去英語國家,在那裡學習、工作四五年,英語水平足以應對工作需要。如果去沒有基礎的俄語國家,最好在國內先學習俄語兩年,然後去那裡留學五六年,俄語水平也足夠應付一般的工作需要了,但要從事大學的教學、俄語的期刊編輯、外交工作的翻譯、跨國公司的商業談判翻譯,依然需要繼續專業深造。


xujianpingping


今天剛剛看到一個消息:15000名平均年齡為14歲的學生因新冠疫情滯留英國。

看到這個數字有點吃驚,這只是英國一個國家,那麼其他的國家呢?未成年的孩子在外讀書的數字很難估計。

為什麼有未成年的孩子去國外讀書呢?在我看來,家長送未成年的孩子去外國讀書有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我們很家長沒有親歷國外的教育,但是從一些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教育方法的不同,

比如,我前段時間分享的一本書《沒有橘子,就來顆檸檬吧》中提到的“蒸汽課”。教師引導孩子從每個人的心底建立自信和勇氣,讓學生們大聲地喊出:“我能夠”。這樣的教學方式,國內是沒有的。

其次,減輕在國內求學的壓力。

去國外求學,家長和孩子是選擇方。而在國內讀書,家長和孩子多是被選擇方。

我沒有實際的經驗,但是以我有限的人生閱歷來看,能夠接受外國中小學生上學的學校不是私立學校就是貴族學校。

咱們可以假設有入學考試,相信這樣的入學考試也一定比國內重點小學的入學考試簡單得多。這一點,可以從國外的教育方式看出來。有朋友在國外,他們家的孩子上小學時都只有是半天課,而且不留作業。不過會有一些類似社會實踐的課程安排給學生。

然後,讓孩子更快接受國際化教育。

國內的教育體系越來越讓家長和孩子感覺壓力山大,而“高分低能”一說也讓更多的人懷疑國內的教育方式。

雖然,國內已經在不讓學生“死讀書”方面做了很多的嘗試和努力,但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中考”、“高考”政策還是讓很多家長生出無數擔憂。

家長認為國際化教育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能夠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從這方面來看,家長只是把孩子出國留學的時間提早了幾年而已。

最後,是有經濟條件支持。

個人認為,這一點必不可少。能夠選擇去國外上學的孩子家庭,除去移民的不算,一定是需要每年支付相當金額的學費才能夠得到上學資格的。

入學費用應該是進入國外學校主學的最重要的“敲門磚”。

其實,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國外求學還是國內讀書家長都是費盡心力。每個人選擇不同,也沒有對錯之分。

希望這些滯留國外的學生能夠得到妥善安排。


悠然閱讀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小小年紀就送到外國讀書,他們的家長不免有以下幾種心理:自我優越感強,看不上國內的教育, 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高人一等出人頭地,像什麼學好本領啊,將來回國建設家鄉,我覺得在小小年紀出國讀書的這類人中應該為數不多。大多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一個美好前程!國家公派選送的留學生到外國,那才是真的培養高級人才。

還有些人就是學習基礎很差,在國內將來找不到好學校也沒有好工作,無非到國外就是為了鍍金,為將來回國後有一個美好前程,而打下基礎。

還有一部分小小年紀就送到國外讀書,也是為了將來整個家庭移民做打算。為拿到國外的綠卡而努力奮鬥!

我雖才疏學淺無能之輩,分享我的個人想法,供大家共同探討。像異鄉務工的人員,如果他們想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我想比登天還難。古往今來無論社會怎麼發展?萬變不離其宗,最好的資源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在現階段疫情防控還處於關鍵時刻,請境外回國的各類人員,嚴格執行政府各項防疫措施,無條件服從國家政策,別在岀現各類醜惡嘴臉,在疫情面前人人平等,別在分三九六等。還黨和國家一片晴空!給全國人民一個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讓辛勤付出抗疫一線的全體工作人員歇歇吧?



豫西小崔


社交和自理能力,是自己鍛鍊的,也許正是因為差,所以他們才把孩子丟出去放養一下吧。

另外,無關國內學習壓力,國外其實要修滿學分,似乎也非常非常累,非常非常難,除非是那種野雞大學掛名就能畢業的那種,否則現代文明以西方為導向的科學信息時代,是怎麼來的?外國的學科如果信息量和內容深度沒國內強,那麼是怎麼締造的近現代文明?這很明顯了。

而學習上,僅僅是一個,師傅帶入門,修為在個人的體現。在國內成績好,自己又愛學習,多努力看書和思考,未必就比國外差,個人以為還是以鍍金和去外國長見識為主。

順便一說,你看現代中國IT行業崛起,第一批IT業領袖人物,很多商業模式和思路都是照搬西方一些運作得比較成功的東西,作為起點。去國外畢竟還是有這方面的好處,可以直面第一線的創意和氛圍,這些東西都是國內短期不可能具有的。

最後,我覺得國內和國外而言,對於學生塑造成型本身影響只是一個取捨問題,而實際情況各有優劣,我們如今看待外國都比較臉譜化,這裡紙上談兵意義不大。如果孩子是個人物,他體內一定有某種力量源泉,迫使著他去追趕,去奔跑,去超越。而不是個人物,而家長非要把他逼迫成自己想要看見的“成功人士”,那麼只能用鄭淵潔老師那句經典的回應來說。


沛莎媽媽


主要是為了移民


何浩888


原因很簡單:有錢。曾記否?某離婚再嫁喜劇女演員,為做個好後媽,把後夫小女兒送英國上小學,每年學費三十多萬美元。沒錢誰能做得到?!這是多年前的事,現今,學費恐怕翻番了吧?不管人家錢是怎麼來的,人家花得起!只要可能,人家有能力自己包機去接回孩子,只是有國家兜著,他不願花這個錢。


老叟1942


1.香港教育出的問題,才最終導致形成了今天真正的香港問題;我不想中華大地20年後變成今天的香港。2.從小受到的教育都不是中國文化,他們還是中國人嗎?3.作為中國人的父母和外出留學的孩子知道什麼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嗎?4.從小在外國留學的結果就是,不知道虎門銷煙、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南京大屠殺、美國白人屠殺印第安人等等;只知道自私自利的“自由”“民主”、叢林法則、18歲後各管各等等!5.孩子是無辜的,自私的是孩子的中國父母;逼著孩子忘祖、忘國的也是中國父母;讓孩子從小親情喪失的也是中國父母,可悲的70後、80後、甚至90後的部分中國人![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6.解藥💊就是多看一看鄭強教授的演講和張維為教授的《這就是中國》🇨🇳!


鶴立雞群王


想像力和創造力不是學出來的,是他們的先天條件決定的。包括一個人的嗓音,面容,記憶力,這些是學不出來的。都是爹媽給的。信不信由你。


用戶91899271630


是為了取得外國國籍,比如英國規定居留滿10可以入籍


用戶8360346504066


曲線移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