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否高於道德?

王世融


文學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而道德則體現在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

個人認為,能夠被稱為文學(包括舞臺藝術)的,都應該是弘揚真善美,批判假醜惡,傳播正能量的藝術作品。

這一點,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文學形象或者稱之為藝術形象更貼切一些,其原型都是來自於日常生活,是創作者從生活中通過發現發掘的人物群體。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形象進行定位,然後糅合了諸多相似人物的形象,使其具有相應的人物特性,那麼也就揹負了他獨有的道德標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

其二,人物形象塑造出來後,還需要有足夠典型的事例來反映出他的道德標準。而這些典型事例,更是來源於生活,事例的原型或許不是他本人,移花接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甚至放大或縮小,都不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而這些典型事例,其中也包含了對道德標準的判斷。

其三,弘揚正氣,批判邪惡是文學的基本使命之一。如果作品宣揚的道德標準和生活當中道德標準持平甚至更低,那麼它是沒有生命力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這也是為什麼好的作品大家百看不厭,百讀不厭的原因。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文學作品中的道德標準源於生活中的道德標準,卻又高於生活中的道德標準。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吧!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見解,請勿見笑!


竹林聽雨815126


禮後而義失 義後而仁失 仁後而德失 德後而道失[皺眉]



走過來I走過去


中國曆來是把文學當作道德的載體,特別注重文學的教化作用。

從孔子的“詩教”到韓愈把文學看做載道的手段,再到宋儒……而新中國經歷了從重視道德再到反思、淡化道德,再到重新重視。《紅巖》等強調愛國等精神,這樣一批作品表現了對道德的高度重視。而改革開放後很多作家開始寫個人化的作品。

外國也一樣,從剛開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賀拉斯的重視道德,再到黑格爾、馬克思對道德作用的批評,最後又被康德、歌德等人完全推翻。要理解道德與文學的關係,最好是先理清上述這些人說了什麼,怎麼反駁的。總之,在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後,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道德對文學的作用,因為一個作者在創作時,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下進行的,當他創作時,免不了對作品的客體進行價值評判。因此,不能完全迴避道德在文學中的作用。另外,因為道德具有相對性和歷史性,優秀的作品通常能夠超越簡單的道德評判,揭示人物的深層特性,比如《紅樓夢》,很難去說哪個人好哪個人壞。

文學可以無關道德,但泯滅道德的文學絕對不是好文學。或許歷史上曾經有過文學高於道德的時代,但是他們終究是被時間所拋棄。



第十三號宇航員


你好,我是曹鏡明

首先,筆者認為:與其說是“文學”與“道德”的關係,倒不如說是“文學”與“道”和“德”的關係;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又是“道德”?

1)道: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
2)德: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3)道德: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綜述: 道是在承載一切的客觀規律;德是在昭示道一切變化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人類社會最具普遍性的行為準則;

什麼是文學?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形式,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為此,木心在由陳丹青記錄的《文學回憶錄》中有這樣的表述:

文學,就是人類想要表達;藝術,就是一定要廢除閣樓的翅膀;

如若將全部文學作品都上升到純藝術的層次(事實上僅有部分文學作品能夠達到藝術層次),其作品想要表達的主旨,無非就是作者對於“道”的“人格化”理解;

用朱光潛在《詩論》中的表述為: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加以情趣和志向上的返照;

換句話說:文學是尋道的一種方式;

“文學”與“德”的關係

上述內容已經論述到:

1)“德”是“道”一切變化的載體;
2)“文學”是尋“道”的一種方式;

那麼兩者之間又存在一種怎樣的差別呢?

首先:“德”是不具備“形下”含義的,即無形無相無具體含義,可以用之一切的客觀理論所解釋,如在不同的領域內,大家對於“德”的理解,都不一樣;而在這裡,筆者主要是引用是“社會學”的註解;即“德”的定義是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的;

例如:餵養小區裡的流浪狗是一種“品德”高尚的行為,可以幫助流浪狗以更好的身體狀態來面對生活;可是如若餵養野生動物的話,恰恰相反,當野生動物習慣好心人的餵養之後,一旦遇到偷獵者也會主動上前,為口吃的丟掉性命;

其次:“文學”是以特定形式(文字)來闡述作者本人對於“道”的理解,有形有相有具體含義,具備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對於任何“文學”作品而言,不管放在怎樣的一種情景中,有價值的東西,依舊會有價值,速食讀物仍舊是速食讀物;即再過幾百年四大名著還會是民族的瑰寶,而那些橫行的網絡小說,則不知道會被拍死在哪一片沙灘之上;這就是“文學”作品對於“道”的闡釋深度的“不同”;

綜述:文學作品對於“道”的闡釋,是具有“人格化”傾向的,也就是作者本人對其理解的深度,故而始終都會與“道”保持一定距離;文以載道,既是文學創作的初衷,也是最終的追求;“德”則是對於“道”的客觀闡釋,是基於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之上的衡量標準,是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的,但卻始終能和“道”保持一致。


曹鏡明


從古代文人來看!文學高於道德!

唐代詩人柳永李商隱等一批都是吃喝漂賭之徒,有了文學上的成就他們的標籤都是詩聖等

沒有誰在塑像下添漂客二字


張紹可可


文學裡面有道德,但是文學不高於道德,反之道德應該高於文學!


HF智遊


文學是文學,道德是道德,文學包念道德,道德里沒有文學。


D冬天不冷2018


文學是高於道德的,為什麼呢?請聽我給你講來:

文學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提高人學識和認知的途徑,沒有一定的文學,怎麼可能有高尚的道德?

在生存是首要目的的時代,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何談文學?但是,沒有了文學的認知,怎麼可能進步?怎麼可能不為了生存而奔波?只有人民的文化素養提高,才能提高生產力,才能不被生存束縛?這就是為什麼越窮、越不發達的地方,教育更應該抓緊,教育是第一位!只有有了文化,才能提高物質生活,才能有更高的認知!

有了文化,才能區分道德標準,才知道何為德道,何為今世的德道,德道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所以,還的跟上時代!這就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文學的重要,樹立自信,樹立道德!

都說,厚德載物,但是沒有文學基礎,連德都不懂,怎麼載物?

所以,文學是高於道德的,但又不是絕對的有文學就一定有道德。文學是前提,有沒有道德還在於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和對道德的認知!


鴻域


個人認為文學應依道德而行,才不會迷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