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鎮墓之寶九龍寶劍和朝珠都去哪裡了?

紅雨說歷史


乾隆皇帝名字叫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清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讓位嘉慶皇帝后又當3年零4個月的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掌國家權力達到63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一生活了89歲。

乾隆皇帝於1799年2月7日病逝,死後被安葬在清東陵的裕陵,這個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這個超大的皇家陵園一共安葬了清朝的五位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和道光。



乾隆皇帝生前就是一位有作為、有知識、有能力的風流皇帝,在位63年,頗有成就,曾經創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還自詡有十全武功,乾隆去世後相傳有兩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九龍寶劍與朝珠,隨乾隆一起安葬於地宮。

九龍寶劍相傳是乾隆皇帝的陪葬寶物,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新疆的愛烏罕、巴達克山、霍罕和哈薩克等部落遣使來京朝貢,所貢寶物為一鋒利無痕、削鐵如泥的寶劍,四部使臣深知乾隆皇帝的愛好,特議由四部共出材料,共尋一名匠鑄一寶劍進貢皇帝。



此劍鋒長五尺,柄長一尺五,劍刃鋒利無比,可以說吹毛斷髮,削鐵如泥,劍鞘取深海鯊魚皮為料製作 ,劍鞘與劍柄均鑲嵌大小紅藍寶石與金剛鑽點綴,炫麗奪目,取名九龍寶劍,劍身上雕刻了九條金龍,象徵著“九九歸一”、“皇權永駐”,乾隆非常喜歡這件寶物,要求陪葬。乾隆駕崩後,嘉慶皇帝遵父遺命,將九龍寶劍隨葬乾隆裕陵。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是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一般是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為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都有區別,而乾隆是清朝的皇帝,他佩帶的朝珠自然與人不同,相傳是用翡翠所制,代表十八羅漢,是無價之寶,在乾隆死後隨其一起安葬。



清朝皇帝的陵墓原來就有軍隊看守和專門的機構負責清理維護,到了清末民初,清政府已被推翻,陵墓的管理已名存實亡,1928年,被蔣介石收編的軍閥孫殿英率部駐紮薊縣和遵化一帶,與清東陵一山之隔的地方,結果孫殿英借軍事演義之名,行盜墓之實。

相傳孫殿英盜取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所盜取的寶物裝了滿滿二十大車,乾隆皇帝的九龍寶劍和朝珠也被孫殿英盜走。



此事一傳出,輿論譁然,紛紛要求懲辦盜墓賊,蔣介石迫於壓力,開始查辦此事,孫殿英為了消除影響,逃脫追究,將盜墓得來的寶物大肆收買國民黨高層,其中最珍貴的九龍寶劍,孫殿英託戴笠送給了蔣介石,而將乾隆皇帝的朝珠中最大的兩顆送給了戴笠,一番打點之後,孫殿英盜墓的事也就不了了知了。

戴笠得到九龍寶劍後,由於抗戰時期,沒法交給蔣介石,因此放在其手下馬漢三處保管,馬漢三動了貪財之心,私藏了寶劍,後來馬漢三被日本人俘虜,獻出寶劍,這把劍就落入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手中,抗戰勝利後川島芳子又被國民黨俘虜,交出寶劍,後來這把寶劍又回到戴笠手中。



1946年戴笠帶著寶劍和朝珠,從青島去南京面見蔣介石,飛機撞在南京江寧岱山上,機毀人亡,大火燒了幾個小時,國民黨軍統派沈醉去收斂戴笠的遺體,沈醉在飛機失事附件的農民手上發現這把燒燬的九龍寶劍,當時劍鞘和劍柄已經燒得面目全非,沈醉將燒燬的寶劍和遺物一起放入戴笠的棺木中收斂,後被安葬在南京無樑殿西側。

1951年,戴笠墓被當地農民挖掘,墓中也出土了那把被燒燬的九龍寶劍,當時開棺的人認為沒什麼價值,後來將戴笠的棺木掘出後,又重新將一些沒用的物品就地埋起來了,其中就有九龍寶劍,之後就一直長埋在原戴笠墓地的陵近,直到現在也沒有消息,估計還在地下。



至於朝珠,孫殿英當時只將最大的兩顆送了戴笠,而戴笠因飛機失事而去世,這兩顆寶珠戴笠肯定是隨身攜帶,朝珠相對來說不是很大,很可能在當年的飛機失事中燒燬,要知道飛機攜帶,金屬都被燒燬,何況朝珠呢。

而剩下的朝珠,孫殿英不知道送給誰,幾經流轉,現在是在臺北故宮的博物館中,應該是當時國民黨軍中的某位將領帶到臺灣去了,後來捐獻給了博物館。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的孫子雍正的兒子。在位60年又當了太上皇帝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康乾盛世的最後一個皇帝,因為統治期間獲得了十次大的戰爭勝利又號稱十全老人。乾隆時期是清朝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在後期迅速腐朽沒落是中國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列強的開始。

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在養心殿去世,享年89歲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一般被稱為高宗純皇帝,葬於孝陵以西的裕陵。裕陵耗資巨大建築精美,由於乾隆皇帝好附庸風雅陪葬品多歷代文人墨客的珍貴文物字畫。

1928年,剛剛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的直魯聯軍孫殿英殘部借剿匪的時機開進東陵。對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進行了七天七夜的盜掘。其中被盜寶物裝滿了二十二輛軍車,其中最珍貴的有慈禧墓裡面慈禧腳踩的翡翠西瓜口裡塞的可以一分為二的夜明珠,還有就是乾隆墓裡面一把九龍寶劍和一串108顆的朝珠。九龍寶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東陵盜案發生之後輿論大譁,遜清皇室向國民政府提出嚴懲盜匪重新修繕陵墓。孫殿英為求自保向國民政府高級官吏進行大量賄賂,最後案子就不了了之。其中九龍寶劍孫殿英曾託戴笠送給蔣介石,夜明珠送給宋美齡翡翠西瓜送給了宋子文。

東陵被盜的珍寶一部分被政府查獲封存送到博物館保護,一部分被孫殿英送給國民黨各個高級將領官員。大部分應該流入海外被孫殿英換取軍費和個人揮霍。其中最珍貴的九龍寶劍在1939年被交給戴笠託其轉送給蔣介石,由於日軍封鎖攜帶不便戴笠便交由北平的軍統特務馬漢三保管。馬漢三見財起意偷偷藏了起來,1940年他被日本人抓獲為求保命將寶劍獻給了大特務川島芳子。抗戰勝利後川島芳子被軍統抓獲,寶劍又被馬漢三搜走。戴笠到北平監督川島芳子死刑審訊得知寶劍在馬漢三手中,藉機打壓整治北平站。馬漢三被迫將九龍寶劍和大批珍寶交給戴笠,戴笠帶著寶物乘坐飛機在南京附近撞上岱山墜毀。九龍寶劍也被大火燒壞,戴笠手下沈醉把殘劍作為陪葬和戴笠一起下葬。解放後戴笠墓被徹底譭棄,棺材都被老百姓拉走箍桶了。九龍寶劍殘骸和戴笠屍骨也被隨意丟棄到池塘埋掉了。還有乾隆頸項上的一串象徵十八羅漢的朝珠,總共108顆。朝珠被拆散以後最大的硃紅色的兩顆,孫殿英在天津時送給了戴笠。其他被分拆行賄賣掉了流散民間各地,據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部分珍藏。







湘淚飛蝶


這位老皇帝,風流倜儻,在位60年,又當了4年的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

他廣收民間古畫名貼,珍異古玩,還寫下了四萬首詩,這些都是他一生的財富。

乾隆:





他死後,古畫名貼,奇珍異寶,大多陪葬在了他的皇陵中。

“摸金大將” 孫殿英在1928年的7月2日,以演練為名,包圍了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一夜之間連掘慈禧和乾隆兩座陵墓,將陪葬的的金銀財寶、奇珍古玩洗劫一空,氣魄之大,連曹操都比不上。

慈禧棺槨:

就這樣,滿滿的二十大車的陪葬品重見天日。

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乾隆頸上的108顆寶石組成的一串朝珠和九龍寶劍。 108顆的朝珠,共4顆大珠,每27顆珠子就穿插一顆大珠。

朝珠:

而九龍寶劍長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江山一統”。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以及金剛鑽石,堪稱價值連城的絕世之寶。

九龍寶劍:

寶物重見天日的一個月之後,南京的《中央日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匪軍掘盜東陵的慘狀”的消息。

這種挖人祖墳的事情,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要遭人詬病的。特別是孫殿英自詡為英雄,因此對於盜寶行動,並不加以掩飾。

這個時候他也害怕了。“不患寡而患不均”,這麼多人看著你有這麼多的寶物,不眼紅才怪。

他只好忍痛害割愛,拿出寶物四處打點當朝權貴。 朝珠上兩個最大的珠子給了當時的軍統頭子戴笠,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給了宋美齡,“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就這樣,盜寶事件不了了之。

夜明珠:





1933年,孫殿英又將寶劍給戴笠,戴笠把寶劍又交給了馬漢三。

1940初,馬漢三被日本人俘虜,寶劍落入了滿清自家人“川島芳子”的手上。抗戰勝利後,川島芳子被軍統俘獲,馬漢三又拿回了寶劍。馬漢三又把寶劍交給了戴笠。

1946年,戴笠帶著寶劍坐飛機,飛機失事,機毀人亡,大火燒了幾個小時。

這麼高溫之下,什麼劍柄、劍鞘,以及那些附於其上的寶石和九龍早都化為灰燼了,說白了,就是一片廢鐵。


而朝珠的命運稍稍好了點,當然朝珠已經不完整了。據說有部分在臺北博物館,多年以前香港的拍賣會上也出現了清朝皇帝的朝珠。

由此可見,部份朝珠流落民間了。 一些遠遠比不上寶劍的寶物,後來都能拍到1.3億的天價。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古人誠不欺我。乾隆雖然貴為帝王,他的皇陵照樣也被挖得面目全非,一生所陪葬的物品都成為了別人的財富,但是不挖出來,也一樣化為塵土。

到底是挖的好還是不挖的好呢?真是矛盾吶。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亭榭


剛日讀史


乾隆總共在位60年,退位之後,他又做了4年太上皇才駕崩,享年87歲,已是長壽之人。雖在他上位之前,雍正已逐漸完成了民族國家統一的雛形,但他在這基礎上,讓國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也非常重視社會的穩定。因此,他在位期間讓大清王朝達到了康乾盛世最高峰。嘉慶4年正月,乾隆去世,有兩大寶物隨其一同下葬,被稱為鎮墓之寶,那麼便是九龍寶劍和朝珠。但因期間發生了種種事端,導致九龍寶劍和朝珠都下落不明。其中,在民間有人說九龍寶劍已被燒得變形化為烏有,而朝珠也不完整了。

所謂九龍寶劍從外形上來看,雕刻著9條真龍才如此命名,全長能達到五尺左右,是乾隆的陪葬之物。但此物並未在他墓中,因為孫殿英將其偷走了。那是1928年,孫殿英帶領部下演習,將埋葬乾隆的清東陵包圍了起來,順便盜走了墓中陪葬的一些寶物,除了罕見的珠寶之外,一併失蹤的就是九龍劍和朝珠了。

上文提及,九龍劍上雕刻著9條金龍,其實,寶劍的劍鞘上還鑲嵌了紅藍寶石和金剛鑽,在當時而言可謂價值連城的寶貝。為此,孫殿英將其偷走後不便貼身攜帶,只能將其交給了戴笠,希望他能把此劍帶轉給蔣介石,也算是拉攏關係。但因那時戴笠正在外打仗,所以他把寶劍給了馬漢三。然而,馬漢三知道寶劍是貴重之物,並沒有交給蔣介石,而是私吞了留為己用。這樣一來到了1946年,馬漢三將寶劍給了日本人,因此日本人川島芳子便擁有了這把寶劍。在抗戰結束之後,她被捕,戴笠詢問時得知了關於寶劍的秘密。原來這寶劍當時已不在她身邊,而是被馬漢三偷走,隨後馬漢三將寶劍給了戴笠,可惜寶劍卻再次消失了。1946年,戴笠飛南京的時候就帶著這把寶劍,可遇到了惡劣天氣,導致機毀人亡,最後大火將所有的東西全都燒,其中也包括那把寶劍。在戴笠身亡之後,寶劍就與其一同埋葬。1951年,戴笠的墳墓夷為平地,卻沒有找尋到那把寶劍的身影,有人說在開棺的時候看到過一個鐵片,應該是那把寶劍被燒燬之後的樣子。所以,這把寶劍最終以化為塵土,無處尋找了。

其實,孫殿英在偷取寶劍的時候也一併盜走了乾隆的朝珠,總共108顆,為了在當時打點權貴,他將最大的兩顆朝珠送給了戴笠,可並無從戴笠的墓中搜尋出來,也許是已丟失或是交給了別人。而剩餘的106顆朝珠也不再完整,疑似是被分開送給了他人,到現在都沒有再找尋到了。不過有資料記載,乾隆的朝珠正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不知是否是乾隆駕崩時埋葬的那一串。

綜上所述,不論寶劍還是朝珠,都無詳細下落。畢竟時隔已久,即便想要找尋也無跡可查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文史墨客


九龍寶劍已成殘鐵,1951年春天,在南京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戴笠墓被夷為平地。那麼九龍劍殘身在這次掘墓後到哪裡去了呢?畢生在中山陵從事文保工作的劉維才老人當時在靈谷寺派出所工作,當年戴笠墓的平毀工作就是在他的監督下完成的。他告訴記者,1951年陵區東山頭村數位農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用鐵鎬沿戴笠墓水泥的接合處將墓扒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紅漆木棺。”劉老說,開棺後他們發現裡面除了戴笠遺骸外,只有一把被燒得變形的左輪手槍,一個皮鞋後跟,還有就是那把九龍劍,那是一個一尺多長的狹長鐵片,鏽蝕得厲害,只依稀看出寶劍劍身的樣子。

朝珠據說在臺北故宮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