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超俱樂部老闆願意給球員高薪?

智能燈光音響


俱樂部賺錢一是靠門票收入,現在中超有16支隊伍,每個賽季有32場比賽,主客場各16場,主場每場比賽假設有3萬人到場觀看,門票假設平均100元,門票收入就有300萬元,還有俱樂部球衣以及周邊收入,一套正版的球衣好幾百塊,再有就是球員的廣告收入,這個俱樂部所屬肖像權一般佔30%。再加上每場比賽的電視轉播收入,現在越來越感受到版權意識。中超聯賽所屬中超的公司,具有中超聯賽的所有版權,現在app觀看中超聯賽需要付費模式。這些大約就是俱樂部的所有收入了。不過現在中超俱樂部火爆,一些歐美明星球員也來中超聯賽淘金,導致俱樂部的工資轉會水漲船高,一般的俱樂部很難承擔,每年的投資5億左右,現在很少有俱樂部達到收支平衡,更別說賺錢了。



魯南宋大錘


企業要發展,必須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比起在電視上宣傳企業,投資足球是更加有效的宣傳方法。電視廣告一般不會讓人有深刻的印象,但是足球不一樣,我國球迷眾多,投資足球會讓球迷深深的記住這家企業。廣州恆大能成為千億市值的大公司,跟做足球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來看看這兩年都在保級線上掙扎的河南建業隊吧,建業集團當初在河南也只是一家中小型房地產開發公司,他們是和河南體委一起經營的建業隊,省體委佔40%股份,建業集團佔60%。當初只投入了600萬做足球,1999年建業降到乙級後,省體委為了鼓勵建業集團,把手中的股份以原始股的價格直接給了建業集團。建業集團擁有了建業隊全部股份後,開始努力做足球,終於讓建業隊衝入了中超,隨後幾年建業的市值不斷上漲,從幾億的小公司做到了在香港上市幾百億的大房企!並且建業的市值還在不斷上漲中!

當年的重慶力帆,因為引進了一名越南外援叫黎玄德,這名球員是重慶足球歷史上最水的水貨,他的實力連二隊都踢不上。就因為他在重慶隊,力帆摩托在越南火了,越南人出門必騎力帆摩托。力帆的老闆伊明善說他到東南亞談生意,說自己是黎玄德的老闆,大家都跟他合作,那些企業一聽說是做足球的連考慮都不考慮就籤合同,他們說做足球的企業都有錢,沒有什麼多慮的。

這就是足球的宣傳力量,所以足球投資人們要成績,也願意給優秀球員高工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也是我們的球員在國家隊不出力,在俱樂部拼命踢球的原因,他們的工資實在是太高了,所以他們的家人很怕他們受傷,他們不會給不是金主的人賣命。看看王剛的表現,在國家隊和俱樂部的表現判若兩人,國家隊兩個失球都跟他有關係,兩個球都發生在他身邊,他就是不防守。回到俱樂部,那防守勁頭跟打雞血一樣,足協限薪是正確的。


黃金後腰


目前中超本身還沒有達到收支平衡的俱樂部,以廣州恆大為例,俱樂部營收從14年的3.43億到18年的6.03億,4年間營收幾乎增長了100%。14年-18年實現淨利潤分別為-4.83億、-9.53億、-8.12億、-9.87億、-18.29億,單看俱樂部財務狀況非常糟糕。一般俱樂部的收入分為球隊廣告贊助、聯賽盃賽參賽獎金收入、門票收入、周邊商品收入等!

但是許老闆虧了嗎?我們可以參考一下11年到18年恆大地產股價、營收、名氣等指標。



羨慕小蝸牛


這個問題提的有內涵,不是中超俱樂部老闆願意出高薪,是以前的足協不作為,沒擔當,任由某些俱樂部,肆意妄為,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到處挖角,被外界喻為挖掘機,特別突出的一個是做房地產的,一個買保健品的,凡事別的俱樂部有球員冒尖,就想佔為己有,其常用的手段,就是許以高薪,高簽字費,逼得中超各俱樂部,為了留住人才,也只能出高薪。其造成的後果,也不想多說,大家都看到了。




永華樓


恆大俱樂部在國家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知道國家隊能夠聘請裡皮出任主教練,有很大的功勞要歸功於恆大俱樂部老闆許家印,他每年為裡皮支付大部分工資,而且薪資達到幾千萬,相反中國足協只是付了少部分薪資,正是這樣恆大俱樂部在國家隊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所以就有了金元足球這一說。


Jerry丶Chan1


高新這個事起源於南方的某傢俱樂部。高價引員也是這個俱樂部。但是目前國內球員的水平,好球員太少了。待遇給不到位,誰會去。這已經是個惡性循環了。尤其現在的u23政策。還不發展青訓的俱樂部只能等死了。


夜色聊球


踢球人口少,青訓人數少,梯隊人數少,高水平球員少,物以稀為貴,自然薪水高了


青姐說球


因為為力利益,不是為了足球。就像球員為了高薪,不是為了足球一個道理。


體育匯


吃回扣


家國大英雄


中超燒錢換成績

最近足協的“限薪令”引起了不少球迷的關注,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高薪的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處,說到底,這些球員能拿這麼高的工資還不是跟中國足球的大環境有直接關係。

甲A聯賽時期,運營一支足球隊只需要幾千萬左右,現在一支中超球員一年的投資至少上億,像恆大、上港、國安這樣的大俱樂部,一年起碼要花上十億,這也導致中甲的很多球隊不敢衝超,因為就算升上去了,也沒有這麼多的錢來燒。有數據顯示,球員薪水和獎金佔中超各支俱樂部支出的75%,有的更是佔到85%,這讓很多老闆都很無奈,究其原因,還是一個問題:國內踢球的人太少了!

快遞員侃球:

目前,國內足球註冊人數不到4萬,這裡面還包括青少年和女足,這裡面能符合職業標準的僅僅只有400人,而職業俱樂部就必須在這400人中選擇球員,所以面對“僧多粥少”的局面俱樂部之前就只有用高薪來競爭,說白了就是誰錢給的多誰就能獲得更多的優秀球員,恆大就算最典型的帶邊,這幾年裡恆大先後買入了近40名國腳,幾乎壟斷了中超所有的優秀資源,這對於那些經濟實力稍差的球隊是不公平的。這種畸形的供給關係導致許多球員失去了向上的動力,這也是國足成績一年不如一年的一個原因。

“限薪令”直接戳破了這種“泡沫經濟”,給高薪低能的球員致命一擊,不過在我看來,我覺得足協既然要改革乾脆就改的徹底一點,把年薪降得更低,中超的平均工資在700萬RMB左右,1000萬的限薪令真的只是杯水車薪,我也希望各大俱樂部能真正能投入到足球事業中!
各位,意下如何?謝謝閱讀,祝您心明眼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