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有很多妃子,為何最終只有5位與其合葬裕陵?

風雪夢不逝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為入關之前並未形成完善、系統的後宮等級制度,更沒有對后妃殯葬制度進行過明確規定。尚在關外時的清王朝,唯有居於後宮之主的大福晉或者皇后,這等擁有正室名分的后妃,才有資格和皇帝合葬於陵寢。

清朝入關以後,在中原地區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影響下,清朝統治階層開始對後宮妃嬪等級制度逐步完善,並逐步制定了詳細、明確的後宮后妃隨葬制度。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載:

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

孝獻皇后,生前位分僅有皇貴妃,因為順治皇帝對其的專寵,而開創了生前位份為妃嬪,同皇帝合葬帝陵的先例。自孝獻皇后之後,清朝後宮妃嬪隨葬帝陵,遂成定製。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剛剛繼位的雍正皇帝將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為由,將其追封為皇考皇貴妃,並遷葬於康熙皇帝陵寢——景陵,由此開創了皇貴妃從葬帝陵的先例。

也就是說,自雍正朝以後,除了皇后能夠同皇帝合葬於帝陵,身居後宮妃嬪之首的皇貴妃,也擁有了隨葬皇帝陵寢的特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皇貴妃都能擁有如此榮寵!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等清朝官方文獻記載來看,生前必須備受皇帝恩寵這肯定是必備條件。除此之外,還有一項特殊的條件:

一般通常來說,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是會與皇帝合葬的,如果皇后死於皇帝之後,通常是單獨修建陵寢入葬,這在封建時期的禮制之中被稱作“卑不動尊”。

對於皇后尚且如此,對於皇貴妃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皇貴妃想要擁有隨葬帝陵的機會,就必須先於皇帝薨逝。

皇帝駕崩以後,所封皇帝的陵寢就會封閉墓門,進行永遠奉安的遷奠禮之後,地宮便永世不得打開了。自此以後,皇帝生前的後宮妃嬪,即使位分再高、再受恩寵,也會因為“卑不動尊”的原則約束,而令葬他處。

但是,在乾隆皇帝多達43位後宮妃嬪中,僅皇貴妃位分之上的后妃就多達8位,其中三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皇后那拉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五位皇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和慶恭皇貴妃陸氏。

而且,上述八位后妃,全部去世於乾隆皇帝之前,那麼為何在乾隆皇帝的陵寢——裕陵中,僅有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等五位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裕陵的建造原因所在。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載:

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十七年,葬孝陵西勝水峪,後即於此起裕陵焉。

也就是說,乾隆的裕陵在乾隆未葬入之前,稱為孝賢皇后陵,定義的墓主只有孝賢皇后。乾隆十七年,該陵墓建成,孝賢皇后葬入地宮之後,乾隆皇帝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建為帝陵的。

而孝儀純皇后生前的位分雖然為皇貴妃,但其早已經以皇貴妃之位執掌後宮長達十年,而且其子愛新覺羅·永琰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已經被乾隆皇帝秘密立為皇儲,已經等同皇后。

而且,在《令懿皇貴妃金棺奉安祭文》,乾隆皇帝還直接給出了合葬裕陵的原因說明:

昔年參近御之班,曾資悔迪;此日侍昇仙之駕,如奉生存。

啥意思?

乾隆皇帝既沒有提及對孝儀純皇后的寵愛,也沒提及她事實上的後宮之主身份,只是用了“如奉生存”的理由給予了說明。

“奉”誰?

當然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在將淑嘉皇貴妃葬入裕陵的時候,乾隆皇帝也給出了同樣的理由:昔年分蘭館之勤,曾資襄贊,此日共雲車並之駕,如侍生存。

也就是說,孝儀純皇后和淑嘉皇貴妃之所以能夠擁有合葬裕陵的機會,只是因為乾隆皇帝希望乾隆十三年便早早崩逝的孝賢純皇后,能夠得到生前一樣的崇高地位,能夠有人服侍。

而且,哲憫皇貴妃和慧賢皇貴妃更是在乾隆十七年,同孝賢純皇后一同葬入的裕陵,“如侍生存”的目的,更為直接明顯。

而慶恭皇貴妃陸氏在乾隆朝薨逝時,僅為貴妃身份。其皇貴妃的身份是嘉慶皇帝念其撫育之恩,才給予的追封,自然就不會擁有隨葬帝陵的資格。

乾隆帝繼皇后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和乾隆皇帝之間爆發“帝后矛盾”之後,被“不廢而廢”,收回了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等於將其貶為嬪位妃嬪,自然也就失去了隨葬帝陵的資格,只能以嬪位葬於妃園陵寢。

而滿足一切隨葬條件的純惠皇貴妃陸氏,則又是另一種情況。

在清朝皇帝陵寢中,除了皇帝所在的帝陵,還必須有用以安葬後宮妃嬪的妃園陵寢,而且妃園陵寢還必須以一位備受皇帝恩寵的皇貴妃領銜入葬。

純惠皇貴妃,乃系乾隆朝四位皇貴妃中,最後一位薨逝的皇貴妃,在其之前的三位皇貴妃已經隨葬帝陵,所以,乾隆皇帝只能將純惠皇貴妃另行安葬,並以其為妃園陵領銜。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乾隆帝后妃金棺奉安祭文》


正說清代十二朝


乾隆,清朝活的最久的皇帝。掌權最長的皇帝,一生有41位后妃,可謂是清朝比較有福氣的一位皇帝了,自己也號稱是十全老人。乾隆有這麼多的妃子,為什麼只有5位和乾隆一塊合葬呢!

先說說這五位女子是誰吧!第一 富察皇后,哲敏皇貴妃富察氏,高氏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金氏,令妃。這五位。

第一位,富察皇后,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為乾隆皇帝生育兩位皇子,一位皇女。但兩位皇子都早早夭折,令乾隆皇帝痛苦不已。必須合葬。



第二位,哲敏皇貴妃。乾隆皇帝在王府的女人。為乾隆皇帝生育了第一個兒子,應該是乾隆皇帝的初戀,也應該合葬。

第三位,慧賢皇貴妃,乾隆上位後,第一個去世的妃子,生前就是貴妃,也足見乾隆皇帝的寵愛,加上母家勢力,所以合葬。



第四位,淑嘉皇貴妃,為乾隆生了4個兒子。也是非常的乾隆皇帝的寵愛,家庭背景氏朝鮮李氏,所以合葬。

第五位,令妃,嘉慶皇帝的生母,後期非常的乾隆歡喜,更是皇帝的母親,所以更要合葬。



乾隆地宮也是有限的,合葬這五位已經是滿滿的。而且都是按照他們的死亡事件來進行的。後期雖然也有乾隆非常喜歡的妃子,但也只能藏入妃陵了。


蟶子歷史


作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漫長的一生中曾經先後擁有過41位后妃,這數量龐大的后妃群體雖然沒有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多,但是其質量卻並不在康熙皇帝之下。根據歷史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曾經先後擁有過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以及四位常在等共計41位后妃。乾隆皇帝這些后妃在去世後被分為兩類入葬,一類是葬於乾隆皇帝裕陵妃園寢,這類嬪妃共計36人,另一類則與乾隆皇帝合葬於裕陵地宮之內,這一類后妃后妃則只有五位。為何只有五位后妃與乾隆皇帝合葬呢?

與乾隆皇帝合葬的五位后妃:

與乾隆皇帝和葬在裕陵地宮之中的五位后妃分別是兩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和三位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慧賢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從身份上可以看出這五人都是乾隆皇帝的高級嬪妃,實際上這五個人不僅地位尊崇,其生前對於乾隆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人。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出身滿洲鑲藍旗人,鑲藍旗是滿洲上三旗之首,富察氏祖上三代都是大清朝的忠臣,而她自己也是賢良淑德端莊大方,是乾隆皇帝一生之中最愛的女人,乾隆皇帝臨死前都在說自己終於可以去陪皇后了。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是乾隆中期最寵愛的令妃,其生前從貴人一步一步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令妃在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之後被乾隆皇帝追封為皇后。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與乾隆皇帝相伴時間很短,還未及皇帝登基便去世了,但是這位富察氏給乾隆皇帝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是乾隆長子的生母,所以乾隆皇帝非常感念自己的這位小妾,於是在慧賢皇貴妃被封為貴妃的第二天,將自己這位早逝的嬪妃追封為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生前深受乾隆皇帝寵愛,出身並不高貴的她是乾隆朝的第一位貴妃,也是第一為皇貴妃,並且是未生育皇子皇女的情況下。慧賢皇貴妃去世後也被乾隆皇帝葬入自己的地宮之中。

與乾隆皇帝合葬的還有一為皇貴妃,那就是先祖出身於朝鮮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金佳氏一生為乾隆皇帝先後生育了四位皇子,是乾隆皇帝嬪妃之中生育皇子最多的一位,乾隆皇帝對其寵愛由此可以看出。這也是淑嘉皇貴妃能在死後與乾隆皇帝合葬的最重要原因。

非常有趣的是,與乾隆皇帝合葬的這五位后妃都是先於乾隆皇帝而去世,並且都是在乾隆皇帝的確認下才被安排進裕陵地宮的。

乾隆皇帝裕陵妃園寢中的一個怪象:

一般通常來說,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是會與皇帝合葬的,如果皇后死於皇帝之後,通常是單獨修建陵寢入葬,這在封建時期的禮制之中被稱作“卑不動尊”。但是乾隆朝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皇后死後竟然被葬入了皇貴妃的陵寢之中。這位皇后便是原本歷史上籍籍無名近些年卻因為一些列影視劇而聲名大噪的乾隆繼後輝發那拉氏。

輝發那拉氏因為“忤旨斷髮”被乾隆皇帝幽禁至死,雖然其生前和死後都沒有被廢黜皇后之位,但是由於乾隆皇帝對她的厭棄使其在死後的葬禮規模上被無情減殺,繼後輝發那拉氏被以嬪位入葬,並且由於乾隆皇帝的厭惡,所以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後與其合葬,於是就將輝發那拉氏葬入了早逝的純惠皇貴妃的園寢之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明朝崇禎帝、後被葬入田皇貴妃園寢後又一起皇后被葬入皇貴妃園寢中的特例。

最後一位入葬乾隆皇帝妃園寢的嬪妃:

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乾隆一生之中最先冊立的妃子是誰,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如果查找誰是乾隆皇帝漫長一生之中最後冊立的妃子,史書上卻有明確記載。她就是出身富察氏的晉妃。晉妃富察氏確實與乾隆皇帝的元后富察氏有親緣關係,晉妃富察氏的爺爺是富察皇后的堂兄弟,也就是說,晉妃富察氏是富察皇后的孫女輩的人。

晉妃富察氏於嘉慶三年入宮,是的,你沒有看錯,確實是嘉慶三年,這一年,嘉慶皇帝為自己88歲高齡的父親-太上皇乾隆皇帝選秀女,這次乾隆皇帝生前最後一次選秀活動讓富察氏被選中,十幾歲的富察氏被乾隆皇帝封為晉貴人。晉貴人入宮後僅一年,太上皇乾隆便龍御歸天了,晉貴人不得不和眾多乾隆皇帝的遺妃們一樣,成為了節婦。

晉貴人就這樣在壽康宮中熬過了嘉慶朝的二十多年,嘉慶二十五年,道光皇帝繼位,此時乾隆皇帝所遺嬪妃僅剩晉貴人富察氏一人,道光皇帝非常感慨,因此將晉貴人連升兩級,尊為皇祖晉妃。

因為被封為妃位,富察氏的生活待遇有了改善,然而好日子卻並沒有長久,長期鬱鬱寡歡的生活使晉妃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道光二年時,晉妃去世了。歷史上甚至沒有明確記載晉妃的年齡,但是根據推算,此時的晉妃大概四十多歲左右。晉妃是乾隆所有後妃中最後一位入葬裕陵妃園寢的人。


歷史課課代表


在現代的各種影視劇中乾隆皇帝都是以風流天子的影響在公眾面前得以展示,實際上乾隆是一位相當專情的好丈夫,他的第一任皇后是富察皇后,出身高貴。在乾隆還是親王時就嫁給了弘曆,多方資料都顯示夫妻二人關係極好。在她死後乾隆皇帝時常想念她,四個隨葬的皇后貴妃都作為侍奉她的存在而隨葬裕陵。

  • 在乾隆皇帝登基後富察皇后就直接被封為皇后,由於身體原因,生下兩個皇子都先後夭折,本人也備受打擊,很早就逝世了。富察皇后生前不僅受到乾隆的寵愛,而且對後宮的管理也非常得體,受到了乾隆的尊敬。
  • 在她死後葬入後陵,在嘉慶帝永琰被秘密立為皇儲後,其母生前為皇貴妃,死後被追封孝儀存皇后,也隨葬後陵。乾隆皇帝給出的隨葬理由是:令她和來自西域的淑嘉皇貴妃一同隨葬入皇后陵“如奉生存”。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原配皇后的看重和極為特殊的地位。哲憫皇貴妃以及慧賢皇貴妃在更早的時候就病逝了,隨葬原因也同樣都是“如侍生存”。
  • 在乾隆的整個在位時期共有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全部都死在乾隆皇帝駕崩之前。除了隨葬的五位,其中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因為被乾隆早期就剝奪了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的一系列封冊,等同於嬪,葬入妃寢。滿足一切條件的純惠皇貴妃依照慣例以妃寢領銜的身份葬入妃寢。最後一位皇貴妃是嘉慶皇帝為了感念其養育之恩而追封的,由於此時乾隆皇帝已經離世,按照“卑不動尊”的例制,自然不會葬入裕陵。

其它妃嬪都因為地位級別所限制只能是葬入妃寢。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乾隆皇帝的嬪妃都能獲得隨葬的資格。歷史上後宮的爭鬥與較量,雖然沒有影視劇中的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但是卻比影視劇中更加殘酷。一切圍繞皇帝一人而上演的後宮戰爭,千百年吞噬了多少生命?這些妃嬪生前爭寵,死後都為了地位在被動爭鬥。可以說是一幅充滿血淚的王朝後宮畫卷。


以史正衣冠


從裕陵地宮的中的五位后妃名單中,暗示著未來皇儲的安排的,首先乾隆十七年,第一批進入裕陵地宮的三位的排位,孝賢皇后排位第一,這是乾隆的嫡後,是后妃中最為尊貴的,所以左一的位置一定是她的,當時那拉皇后已經正位坤寧,所以右一肯定是她的,慧賢皇貴妃排在這兩人以後,是左二,哲憫皇貴妃排在三人之後,是右二,淑嘉皇貴妃去世後,被乾隆放在了西垂手,那東垂手應該是給純惠皇貴妃的,因為純惠皇貴妃在乾隆朝冊封的位次一直在淑嘉皇貴妃之前,淑嘉皇貴妃是去世後追封的皇貴妃,而純惠皇貴妃是去世前晉封的皇貴妃,估計乾隆當時沒有在淑嘉皇貴妃病重的時候晉封,也是考慮到純惠皇貴妃,但是在淑嘉皇貴妃去世後,裕陵地宮裡只剩下兩個位置了,一個是那拉皇后的,一個是嗣皇帝生母的,如果葬入了純惠皇貴妃,那嗣皇帝就應該在葬入地宮的這幾位的兒子中產生,首先孝賢純皇后和哲憫皇貴妃的兒子都已經逝世了,慧賢皇貴妃沒有子女,那拉皇后有十二阿哥,淑嘉皇貴妃長大的有三個阿哥,純惠皇貴妃有兩個阿哥,但是純惠皇貴妃的三阿哥因孝賢皇后的喪儀失禮被乾隆取消立儲資格,六阿哥出繼,所以純惠皇貴妃不可能是未來的帝母,再說說淑嘉皇貴妃,她有三個成年的阿哥,四阿哥出繼,皇帝是不可能出繼未來皇后的兒子的,所以淑嘉皇貴妃也不會是未來的帝母,從這件事兒上能看出那拉皇后的十二阿哥在乾隆的考察中,但不是板上釘釘,一定能繼承大統,也許這件事兒也在那拉皇后的心裡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後來那拉皇后斷髮,失寵,去世,也直接影響到了她的十二阿哥徹底失去了繼承大統的機會,純惠皇貴妃逝世於乾隆二十五年,那時候乾隆屬意的皇儲應該是五阿哥永琪,如果永琪成為了皇帝,那愉貴妃將會被追封為皇后,東垂手的位置一定會給愉貴妃,所以那拉皇后如果真的是因為皇儲的事兒短髮,應該跟五阿哥和愉貴妃有關,後來五阿哥英年早逝,愉貴妃也失去了葬入裕陵地宮的資格,而最後令懿皇貴妃在淑嘉皇貴妃下葬20年後,葬入裕陵地宮,直接放到了本應屬於那拉皇后的棺槨位置上,就應該暗示,她會是未來的帝母,將來的儲君會在她的兒子中產生,果不其然,十五阿哥繼承大統,令懿皇貴妃被追封為孝儀皇后!


男嶢傑偉峰緒澤巖


乾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又有祖、父兩輩打下的江山,積累的盛世,可謂享盡人間榮華富貴。

都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實際並沒有哪個皇帝真有這多妃子,只是形容皇帝的妃子多而已。

那麼這麼多妃子,真的哪個都得寵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很多妃子都不能時時見到乾隆。

百度百科顯示:乾隆帝16歲大婚,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妃嬪42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賢純皇后、皇后那拉氏、孝儀純皇后),皇貴妃5位,貴妃5位,妃6位,嬪6位,貴人12位,常在4位,答應1位。


(年輕的乾隆皇帝)

這麼多妃子,有幾個能夠時常得到乾隆的寵幸?又有幾個能夠葬入裕陵地宮?況且地宮地方也不大,不是十分寵愛的,和地位較低的妃子根本不可能。



(孝賢純皇后畫像)

至於為什麼只有五位能夠跟隨乾隆葬入地宮?原因有幾:

1、古代地位等級禮法森嚴,沒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根本不可能進去。

2、縱使後宮佳麗三千人,得寵的也就那麼幾個,所以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的。

3、地宮面積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妃子都放進來。

我們看看都有哪些人跟隨乾隆葬入地宮了。

1.孝賢純皇后

2.孝儀純皇后

3.慧賢皇貴妃

4.哲憫皇貴妃

5.淑嘉皇貴妃

共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裕陵地宮共有六個棺槨,加上乾隆皇帝,正好六位。


(裕陵)

所以後宮裡,妃子雖多,但不是每人都能有緣永久跟隨乾隆的。

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有幸能成為全世界敬仰的人,最終,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凡的人。


觀復一鑑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這是很多神仙眷侶夢寐以求的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清代,后妃能與皇帝合葬,這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說明皇帝對這位妃子是非常寵愛的。乾隆皇帝的後宮,自是美人無數。史料記載,在乾隆後宮眾多佳麗中,有名份的就有29位。這也包括了乾隆的3位皇后,5位皇貴妃,5位貴妃。這麼多妃子,最終卻只有5位與乾隆同眠於裕陵地宮,這恰恰說明這5位美人,才是乾隆的真愛。那麼,究竟是哪5位妃子,有此等福氣呢。


①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想必看過《延禧攻略》的人,肯定知道這位皇后。雍正五年,在盛大的宮廷選秀中,雍正將端莊典雅的富察氏指給了愛子弘曆,雍正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富察氏作為弘曆的嫡福晉,在乾隆繼位後名正言順成為中宮皇后。富察皇后深受乾隆寵愛,為乾隆生育了兩位皇子永璉、永琮。可惜這兩位皇子全都早夭,皇后因而大受打擊。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在乾隆東巡途中病逝於龍舟之上。皇后病故後,乾隆深為悲痛。皇后所居寢宮長春宮長達40年原封不動,乾隆時常前來憑弔,以遙寄哀思。


②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她就是乾隆的令妃。令妃也是為人熟知的,令妃是首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她一生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自然也是受到無比恩寵。而且,令妃所生皇十五子永琰最後成為了嘉慶皇帝。所以,令妃與乾隆合葬也是理所當然,無可爭議的。

③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乾隆朝大臣高斌之女,在乾隆潛邸即為側福晉。乾隆登基後,高佳氏成為貴妃,不久又進位皇貴妃。她是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可見,高佳氏在乾隆心中的份量也不輕。乾隆十年,高貴妃殯天。乾隆十七年,高佳氏入葬裕陵。



④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這位富察氏是正黃旗人,佐領翁果圖之女。他也是第一位為乾隆生育子女的人。這位富察氏更加福薄,雍正十三年便去世了。乾隆登基後,追封其為折妃,乾隆十年,又追封為皇貴妃。她能與乾隆合葬,大概是乾隆感念其功勞與往日的情份吧。

⑤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金佳氏是朝鮮人後裔,屬於內務府包衣,也是通過選秀入宮的。乾隆繼位後,金佳氏被封為貴人。從貴人至貴妃,金佳氏足足用了十二年。這十二年,她為乾隆生育了四位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和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故。



這五位妃子各有千秋,乾隆寵愛她們,也是合情合理的。就算平頭百姓,有五位摯愛至死相伴,也不枉人世一回。何況,乾隆還是皇帝,這是千年修得的福氣呀。


風雪夢不逝


乾隆皇帝一生風流,七次下江南不知道網羅了多少美女,後宮佳麗又眾多,每年都有新進的美女,但究竟這麼多的美女能有幾個得到他真心的疼愛,我相信應該少之又少。



如題目所說,乾隆一生妃子眾多,為何最終只有5位與其合葬裕陵,其實這主要與是否得到皇帝寵幸,以及是否有為皇帝留有後代等因素決定的。



乾隆這一生一共有3位皇后,5位貴妃。按照清朝建陵的原則,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建的墓地才能叫陵,而一般妃子的墓地叫園寢,所以,按照道理來將,只有皇后才能與皇帝合葬,因為他們的殯葬級別是一樣的,而妃子們只能下葬在妃園寢,就如在裕陵中,乾隆專門修建了裕陵妃園寢,專門用來安葬過世的妃嬪的。

但是乾隆根據自己的喜愛程度,在自己的地宮中有5位妃子與其合葬,分別是兩位皇后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三位貴妃為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



孝賢純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位皇后,16歲進宮作為乾隆的嫡福晉,婚後兩人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繼位後,立她為中宮太后,她為乾隆生有兩兒兩女,後年僅37歲去世,乾隆深受打擊,她進入地宮很正常。



孝儀純皇后,雖然她生前沒有被立為皇后,但是她得到了乾隆的寵幸和愛,由貴人逐步晉升到皇貴妃,她的兒子永琰在她生前已經被秘密立儲,也許在魏佳氏在彌留之際,乾隆帝已將此秘密告知於她。乾隆十六年,親自追封其為孝儀皇后。所以,她與乾隆合葬合情合理。



慧賢皇貴妃,在其去世後,乾隆寫的祭文就可以看出乾隆對其的高度認可:勤奮努力的協助我(皇帝),並且對皇后謙遜平和與她配合得當非常和諧。在後宮位份已經非常尊貴,卻能夠在後宮溫和善良的融洽相處;所受的褒獎和聲譽正尊崇盛大,卻能夠在後宮做得更加友好周全。


哲憫皇貴妃,雍正初年就已經是乾隆的侍妾,她是第一個給乾隆帝生育子女的女人,而且就在乾隆帝登基前兩個月內去世,兩人的感情十分融洽,進入地宮合葬合情合理。



淑嘉皇貴妃,為乾隆生有四位皇子,可見也非常受到乾隆的寵愛。



而純惠皇貴妃,與乾隆帝的感情也非常好,為乾隆帝生有兩位皇子一位公主,但是因受其長子永璋在孝賢皇后駕崩後,永璋在迎喪期間表現不夠傷感,被乾隆斥責不合體統,亦不懂禮節,被取消立儲資格的影響,死後並未進入裕陵與乾隆合葬,而是將她下葬在裕陵妃園寢。



而至於慶恭皇貴妃陸氏沒有生育子女不能與皇帝合葬,葬於裕陵妃園寢。

但實際上,乾隆裕陵地宮中,應該還有一位妃嬪符合合葬的要求,但最終被乾隆踢出,甚至連她葬在哪都是非常神秘,她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



在孝賢純皇后去世後,乾隆非常悲傷,皇后之位暫時空缺,而那拉氏一直盯著這個位置,但她又不能急功近利,後在皇太后的催促下,乾隆立那拉氏為皇后,但是在立後之後,乾隆帝遲遲不立儲,而此時乾隆又開始寵幸另外一個妃子令妃。這樣那拉氏神經非常緊張,一方面怕令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更害怕的是擔心皇帝立令妃的兒子為儲君,而不立自己的兒子。

乾隆三十年,準備下江南,終點是浙江杭州,那拉氏隨乾隆還有太后一同前往,乾隆和太后還為她過了48歲的生日,但到達杭州後,因為乾隆和太后要晉令貴妃為皇貴妃,那拉氏堅決反對,甚至將自己的頭髮剪斷,這徹底觸怒了乾隆帝:

1. 那拉氏立即被管制起來,令額附福隆安護送回京;

2. 收回皇后身份證明暨冊寶。

3.打入冷宮,宮女由12名減至2名。

4. 其去世下葬由皇后級別降為妃子級別,由國喪降為家喪。

5. 不允許她進入裕陵地宮。

6. 不給她神位和諡號。



於是,那拉氏被偷偷摸摸的葬入了純慧皇貴妃的園寢,而未能進入裕陵地宮與乾隆合葬。



一、清朝兆葬制度淺析

根據祖制,皇帝的地宮之內,只有皇后才有祔葬權,其實放在民間也一樣,只有正妻才有與丈夫合葬的權利。所以不論是關外三陵(永福昭)還是順治帝的孝陵,都只有皇后才可以與皇帝合葬。

乾隆畫像

那麼究竟發生了何事會讓作為妾室的妃嬪也可祔葬帝陵地宮,其實源於一座皇陵和三個人。“一座皇陵”即康熙帝的景陵,三個人是雍正帝和他的好兄弟胤祥和其母章佳氏。前面咱們說到,在孝陵以及之前的關外三陵中,地宮之內只有皇后與皇帝祔葬。直到康熙的景陵地宮,這一祖制才被打破,打破之人並非康熙,而是他的繼任者雍正。

1、康熙開創“地宮先葬皇后”

康熙於1722年(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去世,在此之前,他的景陵地宮之內已經先後入葬了孝誠皇后赫舍里氏(1681年入葬)、孝昭皇后鈕祜祿氏(與孝誠皇后同)以及孝懿皇后佟佳氏(1689年入葬)。在景陵之前的四陵,或者帝后同時入葬,或者皇后晚於皇帝入葬,但康熙卻開創了“地宮先葬皇后”的先例。待康熙去世後,繼位的雍正於1723年(雍正元年)九月初一這一天將康熙、孝恭皇后烏雅氏(雍正生母)以及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一同葬入,景陵的地宮石門才徹底關閉。

景陵石五供

但此處朋友們會發現,有一個十分突顯的人被葬在了景陵地宮之內,就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在她身上共有兩奇,一方面早在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便已去世,而且根據《清聖祖實錄》的記載,早在1700年她便被葬入景陵妃園寢當中。另一方面,章佳氏由於出身的原因,所以雖然為康熙誕育了一子二女,但在十分看重出身的康熙面前,她在生前最終也只是個庶妃的身份。直到其去世之後,康熙才破例追封其為敏妃,但也只是到妃位而已,但入葬景陵之時卻變成了敬敏皇貴妃,而且還能與皇帝合葬,令人匪夷所思。

2、雍正開創“皇貴妃亦可祔葬帝陵”

原來,之所以章佳氏有如此多的特權,是因為她有一個好兒子胤祥。對於胤祥,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熟知,所以在此不做過多詳述。因為兒子胤祥的關係,雍正在繼位後不僅將其連升兩級封為敬敏皇貴妃,而且還破例將已經去世24年的章佳氏從景陵妃園寢遷出,葬入了景陵地宮與康熙合葬,自此開啟了皇貴妃也可祔葬帝陵的先例。有了這樣的先例,在乾隆裕陵地宮之內,才會出現皇貴妃祔葬的現象。

景陵妃園寢佈局圖(畫紅圈者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用過的空券)

二、裕陵地宮祔葬的三大門檻

當然,在整個清朝歷史中,也僅限皇后和皇貴妃有祔葬之權。所以題主所說的“有很多妃子但為何只有五位合葬”,首先在後妃位分等級上就設了一道明顯的門檻。

而第二道門檻,就是得寵程度。景陵之後,雖然開了皇貴妃祔葬的先例,但具體還要看本人生前的得寵程度,如果不得寵或者失了寵,即使是位於六宮之主的後位,皇帝依然可以不準其入葬。放在裕陵,最好的例子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

自第一任孝賢皇后於1748年(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去世之後,乾隆便聽從其母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的建議,先將時為嫻貴妃的輝發那拉氏升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兩年之後正式冊封其為後。而且在此後的15年當中,那拉氏盡享乾隆寵愛。

繼皇后輝發那拉氏朝服像

但在1765年(乾隆三十年)陪同乾隆第四次南巡之時,由於“剪髮”觸犯國俗大忌而遭到乾隆冷落(乾隆自述,具體原因至今成謎),不僅自己被早早地送回京師,而且在乾隆回京之後收回了其四份冊寶,雖未公開廢后但與廢后已無異。一年之後那拉氏鬱鬱而終,乾隆僅以貴妃級別舉喪(實際連嬪級都不如)。而且最終下葬之時還將其塞入純惠皇貴妃的地宮當中。所以,由此看見,皇貴妃及皇后祔葬帝陵,是“可以”,而非“必然”。

第三道門檻,就是裕陵地宮的空間極限。在裕陵地宮當中,最多可放下7個棺槨。正中位置是乾隆的棺位,所以其他任何人是不能佔用的。剩下的六個棺位當中,1752年(乾隆十七年)葬入了孝賢皇后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氏以及哲憫皇貴妃富察氏,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葬入了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到此,僅剩兩個棺位還空餘。

裕陵地宮剖面圖

當時,那拉氏正受寵且貴為皇后,所以按照常理她是要葬入地宮之內的,而另外一個空位,則是留給未來皇太子生母的,因為即使儲君的生母在乾隆時期只是普通妃嬪,一旦自己的兒子未來可以榮登大寶,那這位生母以後是會被追封為皇后的,按照規制也是要合葬於地宮之內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純惠皇貴妃去世之後,未能葬入裕陵地宮的原因。雖然其子永璋在乾隆髮妻孝賢皇后喪儀上因“毫無悲慼之色”被直接宣告無立儲可能,但根據蘇氏在1760年被封皇貴妃一事上看,在乾隆眼裡還是對其寵愛依舊的。

純惠皇貴妃蘇氏劇照

當然,寵愛歸寵愛,但礙於地宮空間的侷限性,純惠皇貴妃蘇氏只能葬在了裕陵妃園寢之中。不過為了彌補對寵妃的虧欠,乾隆將剛建好三年的妃園寢下令翻新改建,按照景陵皇貴妃園寢規格增建了明樓寶城寶頂,大大超越了標準妃園寢的規格,為此前後又共計花費了1342萬3241兩4錢0分2釐,由此亦可看出乾隆對於純惠皇貴妃的重視。

總結:

綜上所述,由於雍正帝為了好兄弟的生母,開創了“皇貴妃亦可祔葬帝陵”的先例。所以在乾隆裕陵地宮當中所葬的五位,既有皇后也有皇貴妃。當然,也僅限於皇貴妃為止。加之受后妃本人得寵程度以及裕陵地宮之內的空間限制(外加對空餘棺位的考慮),所以,最終入葬裕陵地宮之內的乾隆后妃,只有五位:孝賢皇后富察氏、孝儀皇后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裕陵地宮

而關於乾隆後宮當中其餘的皇后以及皇貴妃,繼皇后那拉氏因失寵被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地宮之中。而純惠皇貴妃蘇氏因為入葬之時裕陵地宮之內已無多餘棺位,故只能葬入乾隆為其改建後的裕陵妃園寢之中。至於慶恭皇貴妃陸氏,一方面因為她本身就不受寵愛,在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去世之時,只是貴妃的位分,另一方面其皇貴妃的位分是在乾隆去世之後由嘉慶帝為其追加的(因為陸氏對嘉慶有撫養之恩),所以也沒有葬入裕陵地宮。

我是“史海甄客百曉生”,一個資深的歷史迷,如果認可我的回答,歡迎多多關注並支持,謝謝大家!


史海甄客百曉生




人們常說,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無論一對夫妻去世時間相隔多久,通常子女都會將他們合葬在一起。清明節快到了,相信掃墓時大家一定都會看到很多夫妻合葬的墓碑,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的傳統。但是,在中國古代,所謂夫妻合葬,指的是夫與妻合葬,妾是沒有資格與夫合葬的!帝王之家亦然。清雍正元年之前,只有皇后才能與皇帝合葬,即便是明朝便已經存在的、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也沒有資格葬入帝陵地宮。不少朝代,甚至連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去世後也沒有與皇帝合葬的資格,只能另建陵寢。除此之外,部分朝代帝后實行同塋異穴合葬,並不養在同一墓穴之中,但是這種葬制仍然被視為合葬。再後來,因為所謂“卑不擾尊”,在皇帝入葬地宮之後去世的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也不能入葬帝陵地宮,只能另建陵寢。但是,這種葬制同樣被視為同塋異穴合葬。換句話說,在中國古代,只有妻才能與夫合葬,繼妻視歷朝歷代具體情況而定,妾肯定不行!



制度畢竟是人定的,制度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清初有制度:只有在皇帝入葬帝陵地宮之前去世的皇后才能入葬帝陵地宮。但是,清世宗(雍正帝)為了鐵桿十三弟、怡賢親王胤祥,打破了這個祖制。雍正元年,清世宗追尊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並且破天荒地將敏妃的梓宮從景陵妃園寢遷出,與清聖祖(康熙帝)和自己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一道葬入了景陵地宮(此前已有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位已故的皇后入葬)。自此,清世宗開啟了清王朝皇貴妃入葬帝陵地宮的先例。也就是說,雍正元年之後,清朝不僅皇后可以入葬帝陵地宮,皇貴妃也可以。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必須是在皇帝入葬地宮之前去世的,之後去世的不行!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只能另建後陵,至於皇貴妃和其他妃嬪,那就只能在帝陵妃園寢裡躺著了。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清高宗(乾隆帝)的裕陵地宮之中,只有他的皇后、皇貴妃才有資格入葬,其他妃嬪沒有資格。那麼,清高宗的皇后、皇貴妃有哪些呢?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後烏拉那拉氏(一說輝發那拉氏)、清仁宗(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入葬時為令懿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和慶恭皇貴妃陸氏。其中,繼後被“不廢而廢”,自然是沒有資格入葬帝陵地宮的。慶恭皇貴妃陸氏是清仁宗在嘉慶四年親政後為報答其撫育之恩追尊的榮譽性頭銜,清仁宗並沒有將其重新遷葬,慶恭皇貴妃陸氏仍然葬在原先入葬的裕陵妃園寢。唯一的特例就是純惠皇貴妃蘇氏,身為皇貴妃的她也沒有入葬裕陵地宮,而是和其他妃嬪一道被丈夫清高宗葬在了裕陵妃園寢。



按理說,純惠皇貴妃蘇氏是生前被冊封的皇貴妃,雖然冊封之後沒幾天便去世了,但卻是實打實的皇貴妃。關於她為什麼沒有入葬裕陵地宮,有一種說法:裕陵地宮給皇后、皇貴妃留下的棺床數量有限,只有六座。乾隆二十五年,純惠皇貴妃蘇氏去世時,繼後烏拉那拉氏仍然在位,還沒有被“廢”,必須給她留出一個位置。而其他幾位已經入葬的,自然也不太方便再遷出。除此之外,還必須多預留出一個空位。給誰呢?繼任皇帝的生母。如果繼任皇帝是嫡出,當然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繼任皇帝是庶出,而他的生母又在皇帝父親入葬地宮之前去世了。那麼,繼任皇帝的生母也是會獲得追諡皇后身份,並且以這個皇后身份入葬帝陵地宮的,而這座棺床便是專門給她預留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烏雅氏在雍正元年去世,彼時清聖祖尚為入葬。因此,被兒子清世宗追諡為孝恭仁皇后的烏雅氏並沒有另建後陵,而是葬入了景陵地宮。因為清王朝並沒有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所以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預留這麼一座空棺床是有著現實意義的,即便用不到,也必須空出來!總不能讓皇帝他親媽沒地方葬吧?那麼,就只能委屈純惠皇貴妃蘇氏了。畢竟,他的一個兒子永璋早已被清高宗公開否決了皇位繼承權並且於蘇氏去世的同年也去世了;另一個兒子永瑢也已經被清高宗過繼給了小宗旁支為嗣,徹底與皇位絕緣了。



正如有些人說的,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既然純惠皇貴妃蘇氏已經不可能成為“皇帝的親媽”,永遠也沒有可能會用到那座預留的棺床。那麼,那座預留的棺床自然還是必須留著的,純惠皇貴妃蘇氏也就只能另葬他處了。如果純惠皇貴妃蘇氏在乾隆三十年繼後烏拉那拉氏被“廢”之後才去世,或許也就葬入裕陵地宮了。只可惜,她沒能熬到那個時候。至於慶恭皇貴妃陸氏,她沒有親生兒子,清仁宗追尊她為皇貴妃無非也就是報恩,為了給她一個更高的名分、給她孃家一些更大的實惠。既然皇貴妃的名分已經有了,遷不遷葬意義並不大。更何況,有裕陵妃園寢裡躺著的純惠皇貴妃蘇氏在前面擋著,清仁宗也不便跨過資格更深的庶母蘇氏,而將資格較淺的庶母陸氏遷葬裕陵地宮。而兩個都遷葬,顯然棺床又不夠用了,清仁宗索性兩個都不動,省的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裕陵地宮之中,除了清高宗,只葬了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和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五位后妃。而這五位當中,除了清仁宗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都是清高宗潛邸時期的妻妾,另葬他處的純惠皇貴妃蘇氏也是出身清高宗潛邸。由此可見,清高宗對自己潛邸時期的妻妾們還是頗為善待、甚至優待的,她們的待遇是清高宗成為皇帝之後所納的那些妃嬪所無法相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