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兒子在家裡調皮搗蛋,在外邊卻膽小怕事該怎麼辦?

老白一說


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是比較常見的。大部分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對你膽小怕事的描述我不太認同,孩子只是不願與陌生人交往而已。我談談我個人的觀點吧。

1.現在的孩子,家長大多十分寵溺,基本是有求必應,不捨得教訓。長此以往都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裡。所以在家必然活潑好動,調皮搗蛋。

2.5歲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有一段時間了,在幼兒園無論在同學玩耍的時,肯定不能事事都以他自己為中心,偶爾發生摩擦。老師在教育方面也會像家長那樣寵溺孩子。

3.家長要教孩子與人為善的處事道理。並且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同齡人接觸。在玩耍的時候與別的孩子出現摩擦,家長要做到公正對待,不要無端責怪孩子,也不要一味的護著孩子。

4.對於在家調皮搗蛋,基本所有孩子都這樣。不是原則性問題,就由他去吧。孩子活潑好動是好事。但是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可以指正。


鷺鷺與蕊蕊的日常


有這種情況的孩子還是蠻多的。事實上,我們的孩子真的是膽小怕事嗎?不盡然,有時可能是因為孩子對外面的環境不熟悉,有時是因為害怕被罵。


我女兒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家很調皮,一旦到了外面就相對老實點。可混熟了之後,跟在家一樣調皮,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孩子在膽小怕事,反而是因為大家彼此都不熟。作為一個女孩子,有一點點矜持也蠻好,不用給孩子戴上膽小的帽子。


孩子膽小怕事,另外一點就是怕被罵。如果孩子經常被家裡人罵,那到了外面不管做什麼事都會習慣先看人臉色,如果對方的臉色不好,孩子便不敢做。如果對方和顏悅色,主動跟孩子套近乎,孩子就會放鬆警惕,開開心心地主動融入進去。


所以,孩子在家時,不要動不動就疾言厲色。情感細膩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孩子跟你鬧著玩時,如果你笑,孩子像是得到鼓勵,會更起勁。如果你臉沉下來,或者是又打又罵,孩子肯定會意識到不秒然後就會收斂。


慢慢地次數多了,就會養成習慣,一旦換了新的環境,會先觀察,在確定安全了才會去做。所以,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幫孩子重新建立自信。


鼓勵是治癒膽小的良藥,加油!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花醒育兒


窩裡橫的溺愛,而外面沒人慣著,就沒有安全感地怕事,心理會繼續畸形發展的。


王老師42071631


俗稱家裡狠


缽缽雞籠


孩子在家裡和家外的狀態其實是平衡的,孩子會找到平衡點,但大多數是潛意識的。

就像你說的,孩子在家和家外完全兩級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子,孩子需要平衡自己的狀態。

在家的環境太寬鬆,應該是大人比較溺愛,沒有原則和底線,孩子怎樣都行,不知道規則和底線的孩子,(注意不是孩子的錯)是大人沒有教會孩子,正因為孩子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是不能做,他才會迷茫自己的行為,才會不知所措。

家長要注意,對孩子不斷的退讓,是沒有底線的表現。家長說到做不到,孩子就會沒有邊界。一開始孩子會試探父母,孩子也想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這可以給孩子安全感。但父母在孩子的試探下(比如哭鬧,任性,不達目的不罷休等無理取鬧的行為)如果選擇退讓,或者沉默,那孩子會認為他這樣做是可以的,或者認為父母說的是可以不聽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可以。

這樣的孩子在外面,要麼是小霸王,要麼就是極端的膽小。沒人會喜歡小霸王,這一點我們很清楚。那麼那些膽小的孩子,他們屬於不敢去試探,可能曾經有過試探的行為,但失敗了,孩子感受到在外面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於是會氣餒,會把自己包裹起來,這樣才安全。然而孩子總會有情緒,他需要疏通的渠道,那就只能在家裡了,想怎樣就怎樣,往往會變本加厲。這感覺可比在外邊小心翼翼強多了。

這種情況下,做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規則和邊界感,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時間長了,孩子才能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才會有安全感。

比如,我們拿最簡單的例子看電視來說,父母要民主的和孩子商量一個看電視的時間和時間段,定下來就要遵守,如果不遵守要有一個後果,一個必須執行的後果,比如把電視處理掉。只要父母能堅持,孩子會知道規則的。這裡需要父母的耐性和堅持。

就像我們常說的,溫柔而堅定,並不是懲罰孩子,而是按照說好的執行。


靜靜的風景和星空


從小看大,三歲看老!


慎獨160109


家是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地方,同時也是讓人放鬆的地方,在家裡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疼愛,孩子得到充分的照顧,家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很多爸爸媽媽在帶孩子出去玩耍的時候,會發現孩子跟在家裡簡直就是兩個人。在家裡蹦蹦跳跳,說這說那。在外邊就老實的待著大人身邊,不說話也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這時候通常就給孩子帶上了“認生”的帽子。

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再膽小怕事呢?我覺得可以這麼做:

1.積極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

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每個人都會心存戒備。可以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加入小朋友的隊伍,一起玩耍。

2.多創造外出的機會,讓孩子有自己的圈子

孩子也需要社交,多帶孩子去公園和遊樂場等小朋友多的地方。孩子熟悉了環境,瞭解了小朋友的內心,自己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環境裡。

3.培養孩子敢說敢做的性格

有的小朋友天生內向,不愛表現自己,在外面陌生的環境就更難和周圍人融入一體,培養敢說敢做的習慣。

當發現孩子在家調皮在外膽小時,多數是因為陌生的環境,一旦熟悉了,就好會好很多,所以,有空的時候多帶孩子戶外運動哦。


羅羅羅羅羅


五歲兒子在家所謂的“窩裡橫”,在外面膽小怕事,這其實跟父母的教育有關。

這樣的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基於,在家的時候孩子的要求,父母一般都會滿足,他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就會哭鬧,父母見狀一般都會妥協,所以養成了孩子在家裡覺得中心是他。


直到孩子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了,他搶了別的寶寶的玩具,別的寶寶立刻搶回來,絲毫不讓,或者別的寶寶比他還橫,他發現了,“哦,原來世界並不是圍著我轉”,“原來在外面不會有人無條件的讓著我”,五歲的孩子心智已經逐漸形成,有自己的思考了,所以在外邊他變得膽小怕事。


那麼,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些,家長在家的育兒方式就要先改變,不能“慣”著孩子,什麼都滿足他了,要讓他知道有些事是可以商量的,妥協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商量的,妥協的,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有“權威性”。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他意願的。

在外邊要教孩子如何和小朋友相處,鍛鍊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溝通。如果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沙子游戲,孩子不說話,委求家長去說,家長這個時候不要代替孩子去交流,不可以說“小朋友,小哥哥跟你一起玩好不好呀~”,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跟小朋友說他的訴求和想法,慢慢地孩子就會願意去和小朋友們交流,大膽的表達自己。


90新生日記


孩子的這種現象稱之為“窩裡橫”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數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

對孩子過分溺愛,缺乏原則性;溺愛中生長的孩子性格方面自然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孩子長期在家被寵愛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眾星捧月的生活方式,就造成了孩子的性格缺陷,比如霸道、蠻橫不講道理,而且習慣性的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父母在態度上的溺愛縱容就會讓孩子認為我的做法都是正確的,誤導了孩子的行為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旦步入外界環境還以在家的一套去適應環境勢必就會出現很多阻礙他會發現跟原來在家的一切都不一樣了,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即使被欺負也不敢吭聲。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都應當負起責任,如果其中某位成員對孩子過分溺愛其他人就應該站出來,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家庭成員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積極的引導。

爸爸的影響;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作為父母一定要善於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孩子的性格往往都跟父母有莫大的關係,而且爸爸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孩子從小就會對爸爸有一種莫名的崇拜感,在日常生活中會效仿爸爸的行為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爸爸就是在家橫外面軟弱的樣子,孩子受父親性格影響時間長了在無形中孩子也就變成這樣了。想要糾正孩子的性格就得從源頭出發,一定要糾正父親的行為為了不對孩子將來埋下隱患一定要儘早糾正,不然將來孩子步入社會就會非常困難,而且容易被孤立。

家長們一定不要小看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要讓孩子適應社會大環境,父母一定不要在袖手旁觀了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參與進來,要真正負起責任,這樣才能教養出優秀的孩子!


月亮的窩


你能提出這個問題,非常好,恭喜你,說明你在細心觀察孩子,而且想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說明孩子缺少父母的鼓勵,讓他不敢去面對外面的事物,在外面缺少力量的支持。父母在平時的相處中,鼓勵太少。其次,在家裡鬧,因為他知道這個地方安全,所以,需要幫他定規矩,原則上,不觸碰底線的,都無所謂,隨著年齡大了就好了。還有就是,父母陪伴太少,得不到陪伴才會這樣鬧騰,他在用這種方式求關注求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