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為什麼用駟馬來作比喻?


《論語》: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表明對說過的話負責,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經常用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句諺語。

那麼這個成語是出自何處?怎樣產生的呢?本意是什麼?

這句話的出處源於《論語·顏淵》: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論語》:

這句話字面意思是,衛國的大夫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品質好就行了,要文采幹什麼?"子貢說:"真的很遺憾,夫子您竟然這樣來談論君子!話一說出口,駟馬也追不上。文采如同品質,品質也如同文采,兩者不可或缺。如果離開文采,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有什麼不同?"

《論語》:

棘子成是衛國大夫、掌權人物,他認為:"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一個人只要品質好,不需要接受教育、求知識、學文化。譬如說某人很率直,心地很正直,就可以了,不需要講求禮節,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棘子成的這個觀念跟孔子所提倡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同,孔子認為文和質是同等重要的。文指文華,包括一個人禮儀、風度、言談舉止等的外在表現;質指實質,是講一個人的內在德行。夫子講求文和質要平齊,認為"文勝質則史",即當文過而質不足時,這個人就顯得虛偽;"質勝文則野",即一個人如果品格憨厚、做人厚道,但是他文采不足時,就顯得有點野,像鄉野之人一樣。

《論語》:

子貢是個能言善辯的人,言語第一,所以當他聽到棘子成這種輕視文化理論的主張,那當然不願意了,必須得找棘子成辯論一番。他首先給棘子成一個下馬威,"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很可惜,您老人家怎麼能把君子說成這樣呢?這種話怎麼能說的出口呢,話說出來了,它傳播速度之快,即使是最快的駟馬也追不上啊!

接著,他對棘子成所說的"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觀點進行評論,認為"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即文和質都不能偏廢,是同等重要的,君子應該文質兼具,而不是隻要質不要文,也不是隻要文不要質。然後用虎豹跟犬羊的皮作比喻,"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即脫了毛的虎豹皮與犬羊皮沒什麼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虎豹跟犬羊不同的地方,是虎豹的皮上面有毛,因為這個毛使得虎豹皮更為貴重。皮為質,毛為文,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論語》:

後人從子貢的"駟不及舌"中受到啟發,轉化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用來告誡人們說話要慎重,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因為說出去的話是追不回來的,是要負責任的。如果把說出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