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江西省會為何在南昌,而不在九江嗎?

江西省位於我國的東南部內陸地區,與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湖北省接壤,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江西省共有11個省轄市,包括省會南昌。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江西在兩晉南北朝時曾屬省級的江州管轄,當時的江州除了管江西,還有福建。江州的治所在尋陽郡,也就是江西省最北端的九江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那首傳唱千古的《琵琶行》,就是在九江寫的。江西的“省會”原來在九江,是如何遷到南昌的呢?實際上,南昌早在兩晉南北朝之前就當過江西的“省會”。


你知道江西省會為何在南昌,而不在九江嗎?

南昌位於江西省的北部,贛江之畔,鄱陽湖之西南。南昌在春秋時是吳國的地盤,後來為楚國佔據。西漢初年,高帝劉邦把秦時廬江郡的地盤分出一部分,設豫章郡,當時的豫章郡歸異姓王英布管轄,後歸長沙王吳芮管轄。

西漢時有個省級的揚州,管轄範圍非常大,包括現在的安徽省淮河以南、蘇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由於當時生產力不發達,揚州南部的人口非常少,所以地級行政區劃也不多。比如會稽郡就包括浙江全境、福建全境,以及蘇南的東部和上海。豫章郡同樣非常大,有意思的是,豫章郡轄區與現在江西省轄區基本一致,治所也在南昌。當時的九江設柴桑縣,隸屬於豫章郡,東漢時的豫章郡基本沒什麼變化。


豫章郡治所為何要放在南昌?這和江西省的地理環境有關。江西省西北以慕阜山與湖北為界,北隔長江與湖北、安徽相望,東北與安徽之間有五股山、蓮花山等山,與浙江省的邊界也是群山連綿。江西省東南與福建之間有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脈,南端與廣東交界有著名的南嶺,西以諸廣山、羅霄山等山脈與湖南交界。

相對來說,江西省的地形是比較封閉的。發源於武夷山的贛江一路北上,又將江西分成相對均勻的東、西兩個部分。江西省越往北,平原地區越多,尤其是贛江北部與鄱陽湖一帶,這裡是稱為漁米之鄉的鄱陽湖平原。南昌位於鄱陽湖西南部,又有贛江的滋潤,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糧食不成問題。

你知道江西省會為何在南昌,而不在九江嗎?

前面講了,西漢時的豫章郡人口較少,縣級行政區只有十幾個。當時的南昌人口在豫章郡內相對較多,又能保證糧食供應,所以豫章郡放在南昌是再合適不過的。到了東漢末年,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大量增長,江西區域內的郡多了起來。除了豫章郡,還有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等郡。不過綜合來講,治所還在南昌的豫章郡實力最強。

西晉的江西出現重大變化。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內亂苗頭已現的晉廷分揚州的豫章、鄱陽、臨川、廬陵、建安等郡,再加上荊州的武昌、桂陽等郡設省級的江州。此時的江州治所依然還放在南昌,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西晉還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此背景下,南昌的地理位置相對來講不是特別突出。


等到西晉大亂後,北方亂成一鍋粥,司馬氏南渡割據江東,建立東晉。東晉的地盤與三國東吳差不多,東有長江下游的揚州,西有長江中游的荊州。荊州仗著地理上的優勢,又兼兵強馬壯,經常不服朝廷的管理。如果荊州兵順長江東下,勢必會給定都南京的朝廷構成巨大的威脅,所以江州治所再放在南昌似乎不太合適了。

那麼江州治所放在合適呢?當然是九江了,時稱尋陽郡。九江正好卡在長江中游與長江下游交界處的節點上。江州治所放在九江,朝廷可重兵守衛,就能阻攔荊州兵的進犯。東晉成帝鹹康六年(公元340年),朝廷把江州治所從南昌遷到了九江。

你知道江西省會為何在南昌,而不在九江嗎?

不過九江成為江州治所沒有多久,江州治所就被國舅庾翼遷回了南昌。但不久後,江州治所又回到九江,甚至有段時間還跑到了武昌(湖北鄂州)。在東晉南朝,荊州問題始終困擾東晉南朝統治者,所以江州治所放在九江是合適的。到了天下統一後,九江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南昌再次成為江西區域的治所。比如唐初武德五德(公元622年),唐朝平定林士弘後,在洪州(南昌)設置總管府,隨後改為都督府。

咱們都知道南昌的滕王閣,因為大才子王勃那篇《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滕王閣就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出任洪州都督時修建的,王勃受時任洪州都督閻公之請,作此千古雄文。洪州都督的管轄區域和現在江西省差不多,到了五代十國的南唐,唐主李璟在長江北岸全被後周佔領的情況下,曾遷都於洪州,稱為南都。宋元明清時,南昌都是江西區域的治所,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