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滲透問題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天朝上國夢,到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一步一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在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的同時,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其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主要通過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達到其目的。

1840年,英國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它們進行文化滲透打開了通道。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自後有傳教者來至中國,須一體保護。”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規定法國人“一體可以建造禮拜堂、醫院、周急院、學房、墳地各項”。“倘有中國人將佛朗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損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傳教士的活動也逐漸擴展到中國內地直至邊疆地區。

列強對中國的文化滲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出版圖書、發行報刊,以控制思想輿論,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外國教會的一些勢力利用宗教宣傳和西學的名義,為資本主義的侵略製造輿論,1843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在上海創辦墨海書館,出書介紹西洋氣象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動物學方面的知識。在中國文化教育界影響最大的是1868年在上海創刊的《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為《萬國公報》。英國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說:“很早以來中國人最大特徵就是注重學問以及他們對之所樹立的榮譽。他們的英雄人物不是武士,甚至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學者。”因此,他下結論“凡欲影響這個帝國的人必定要利用出版物。”在他們看來,控制了出版權就能操縱了中國的思想輿論,可以通過出版物宣揚西方文明的先進,為他們的侵略活動和干涉中國內政提供藉口。

2、在中國辦教育,培養為他們服務的代理人,它們興辦教育又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外國人在中國辦學校,學校的設置、教學和管理均不受中國的管轄,完全按他們的目的和方式去教育學生,這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如美國傳教士狄考文說:“如果我們要對儒家的地位取而代之,我們就要訓練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學教育他們,使他們能勝過中國舊式士大夫,從而能取得舊式士大夫所佔的統治地位。”

資本主義的文化滲透活動,許多是披著宗教外衣,在傳教的情況進行的。在教會學校的課程主要通過宗教課程誘迫學生信教,對沒有入教的學生則多方歧視。並且將宗教奴化教育與舊的封建禮教相結合。

自鴉片戰爭以後,有很多傳教士,以征服者自居,配合殖民主義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控制,形成了兇險的教會力量。到19世紀末期,在中國的歐美天主教、基督教、沙俄東正教共有3200多人,建立了40個教區,60餘個教會,招引中國人入教達80餘萬人。其中一些人專門蒐集情報,充當謀士。傳教士還霸佔民房、土地,勾結地主惡霸,為害鄉里。教會勢力的橫行無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反洋教鬥爭遂此伏彼起,最後爆發了義和團運動。

3、利用慈善事業以籠絡人心,辦醫院、孤兒院、育嬰堂及從事其他救濟事業。慈善事業是一種手段,征服人心才是他們的目的。

綜上所述,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滲透,是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嚴重後果。當然,當時的出版物也傳播了大量有關西方政治、學術和社會生活方面的信息,對中國人瞭解世界、促進思想解放起到了客觀作用。來華的傳教士中,也有以佈道為志願,本分從事宗教活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