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中徐姑姑富有哲思的名言: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01

在电视剧《安家》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孙俪饰演的房似锦知道自己其实一直被师傅利用,连他送自己的名牌包,也是一个A货,为此她心情非常低落。站在河边,她和徐姑姑有一段对话。

她问徐姑姑:你难道从来就没有对别人设防过吗?你就从来没怀疑过我吗?徐姑姑笑了一下说: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这是一句蕴含深意、充满哲思的台词。


《安家》中徐姑姑富有哲思的名言: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02


任何事都有所谓的利弊两面。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防御机制便是如此。我们需要用防御机制来防御什么?答案是痛苦和危险。

可以说,防御是一种人的本能,就像有一个人拿一把大刀砍你,你会本能的举起手躲避一样。所以,防御机制必不可少。

但同时,防御也使我们远离痛苦感受的同时,远离了真相。

比如,常见的防御模式回避,就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如果这件事发生在鸵鸟身上,我们目睹了这一幕,会感觉鸵鸟很蠢,自欺欺人,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像鸵鸟一样无意识的回避痛苦,这样的场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比如最近吵的沸沸扬扬的方方日记。不从道德或政治角度解读,仅从心理角度来说,为什么有的人看了之后心里极度不适,而且极度愤怒,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些日记里记录的真相的丑陋的一部分,就像有阳光就有阴影一样,其实两者并不分家,但是有的人从心理上无法直视阴影,因为阴影部分会勾起他们内心痛苦和黑暗的感受。当然,他们自己不会承认(准确的说是意识到)自己出于自己对阴影的恐惧,而是会将自己的投射转向对方,比如他们会攻击是这个老太太太阴暗了,写出来的全是阴暗面——从心理防御机制上说,这是典型的投射。

投射的本质,是将自己无法承受的内容转向别人,说成是别人的东西。

有一个关于投射的经典案例。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到陌生的环境,感觉非常局促。他的真实感受是:这的人看上去都冷冰冰的,不怎么友好,充满敌意。当他这样想的时候,自己的不适感就下降了很多——因为责任被甩给了外界。

但是,这其实是他自己内心因为安全感缺失投向外界的敌意,换言之,敌意是他自己的,但是他却感觉是外界的。

一般来说,如果让这类人去做SCL-90的测试,他们的"敌意因子"分数都会比较高。


《安家》中徐姑姑富有哲思的名言: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03

《安家》中的房似锦因为自身坎坷的经历,对外界充满了警惕,她从心理隔离了感受,成为一个效率很高,但却缺少人情味的工作机器。

隔离,也是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过度理性化,隔离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成为一个缺少人气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高度情感隔离的人。我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与感受能力相比,实在是强了很多。这对于我的职业来说,是一个短板,所以,我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感受链接,但是这的确很难。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人,张口就是道理,嘴里有太多的对错、是非,这些人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情感隔离。道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隔离痛苦感受的有效工具。

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林林总总,单是安娜·弗洛伊德就总结出其中的108种,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应用着各种防御机制。

所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识别自己的防御,并尽量减少低层次的防御机制,才是真正走向成熟的方法。


《安家》中徐姑姑富有哲思的名言: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04

人能完全没有防御机制吗?答案是否定的。防御机制就像我们的皮肤一样,是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防御机制,我们可以保持两个态度,一是识别,深度觉察,二是升华。

深度觉察自己的防御机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防御机制不是肉眼可见的皮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无意识使用的。

前两天和我妈有一次谈话。

事情的起因是我家一个亲戚得了重病来我们这看病,在他们看病的过程中,我父母给予了很多帮助,比如他们不嫌劳苦,坚持倒几趟公交车去给对方送饭等等。

在这件事情的最后,是亲戚最终因癌症转移,放弃了手术,回了老家,但是走的时候没有给我父母打招呼。

我妈为此深感受伤,从评判的角度说,她认为对方太不懂事,起码应该有始有终,告诉一下自己。

我指出她的痛苦根源,来源于缺少边界的妄念,在对方得病的时候,她投射了自己的感受,过度卷入和付出,但是这种付出只是一厢情愿,未必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并因为自己的付出产生了对对方的"控制"之心,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在走的时候打招呼,便深感受伤。

本质上说,我妈是一个很聪颖豁达之人,跟我在一起学心理的同学,有的学了几年,还不如我妈领悟能力高,她只是通过平时我对她的"言传身教"以及读我的文章,就已经获得了比较深的理解。

但是当这件事落在她头上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受伤害感中不能自拔,对我说的"边界论"接受无能。

待她冷静下来,她不得不从道理上承认了我说的话。她说,我其实现在也能想通,我付出是我心甘情愿的,至于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生气很久,但是现在很快就过去了。人的关系,也是随缘,以后自己的投入也得悠着点,对别人也别抱那么高的期待。

我笑了一下说,你还是很受伤,只不过现在用了更高级的方式从感受上"消化"了自己的创伤。但是本质上,是对控制无能的无奈,而不是真正的接纳。

她反驳我,坚持说自己就是想通了,证据是现在没有继续生气了。

我继续讲解。她的确从生气转向了平静,但是受伤的感觉却没有真正消除,否则,她就不会伤感的说出"随缘"之类的话。这些话的本质,仍然是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地位,说白了,她的真实意思是:受伤了,情淡了,远离了。

道理可以修通,但是感受很难祛除。

"受伤"的前提,是认同了别人伤害自己的事实,但是别人的伤害,只有自己认同时才会真正伤到我们,当我们置身被动地位,自己不能做自己情绪和感受的主人,就会感觉受伤。

我妈最终黯然承认了自己的防御,看清了自己渴望被人承认、渴望得到回报的"内在小孩",但是我知道她很难跳出这种感受。


《安家》中徐姑姑富有哲思的名言: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05

每个人都很难。

所以,完全的祛除防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需要识别它们,识别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它"绑架"和"限定",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徐姑姑说"最好的防御就是不设防"。他所说的不设防,指的是自己的防御之心,其实也就是让自己的心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变成一块镜子。

当外界真的有危险时,镜子可以照出来,然后再使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如果外面是安全的,我们内心这面镜子也就不会妄动,而是平静如常。

所以,归根到底,修的是自己的内心。

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摆脱原始的防御机制,并且能够觉察自己的防御。所谓内心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修通的。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