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老了,誰會來養老?

八字預測先生


很榮幸回答!

農村人老了,誰會來養老?其實不生在農村,不親眼看見那些老人的生活,是有些人無法理解的!

你們見過因為身體不行,無法養豬,一年只能吃一兩次的肉嗎?

你們見過因為生病住院,無人照料,病沒好就被迫出院的嗎?

你們見過拄著柺杖,一個人掃落葉,獨自燒火炕的嗎?

你們見過沒有自來水,連水都沒得吃的老人嗎?

你能體會偌大院子,只有一個人的孤苦嗎?

疫情這段時間,多少人在家待不住了?拋去生活壓力,在有人陪伴的時候,一個月時間就讓你急躁不堪,但有些老人一年365天,陪伴他的只有牆上的照片和門口的那條狗!

現在情況還不算最差,因為50歲左右的部分人都還在農村種地,農村還沒有到只有老人的地步,再過上10年20年,當這群50歲左右的人都勞累不動的時候,才是最恐怖的時候,現在回到村裡,除了逢年過節,很少會看見年輕人吧?

有人會說,那就把老人接到城市裡生活,不就把問題解決了嗎?讓一個老人離開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家,容易嗎?讓他遠離老伴的墳墓,捨得嗎?

這不是矯情,這是情懷!

在我看來,要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就得發展農村經濟,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回到農村去!這不是說說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農村不能有好的教育機制,健全的醫療機制,好的收入渠道,這些只是白話!


不一樣的龍井


這突然讓我想到我的姥姥,姥爺前些年去世了,姥姥得了一場病後,就老年痴呆了。姥姥家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如今得了老年痴呆,需要時刻有人看著,一開始的時候,是兩個舅舅輪流看一個月。時間一長,由於家裡總要抽出一個人來看姥姥,什麼都不能幹,不能外出打工等等,很快,兩個舅舅開始把姥姥送到三個女兒家輪流看。

自己的父母,女兒當然不說二話。一家看兩個月,到了我們家,先看了一個月,因為媽媽在家照顧兩個孫子,怕第二個月照顧不好姥姥,就商量著想著辦法。在我們這附近,有一個養老院,去考察了一下,感覺還不錯,裡面住著好多老人,不能走路的,老年痴呆的,都有。一個月一千五百元,我們把姥姥送到了養老院,讓她在裡面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老媽每週都會抽半天時間去看姥姥,帶上姥姥愛吃的,以及需要更換的衣服。姥姥痴呆了,但她依然認得我媽。

在裡面住了一個月,加上在我家的第一月,共兩個月了,下一個月準備接到我姨家。結果,到現在,我姥姥依然在那裡面住著,連我舅也是出錢,讓她住裡面。想到這,我的心情很低落的。就如同我的爸爸說,他好像看到了他的老年,他說:以後我痴呆了,你們照顧不了我,也把我送到這裡來。就像姥姥,兩兒三女,在養老院的日子,依然老無所依。

姥姥在養老院的時間裡,老媽媽依然每週去看一次,他們來不來是他們的事,老媽一直沒有間斷。有時候,還會自責,如果有時間,不會讓姥姥住在這。

我曾經和我最好的朋友討論過這個話題,我說我要努力賺錢老了住最好的療養院安度晚年,我說我唯一擔心的是去世後無人安葬,她告訴我說如果她還健在她來安葬我,如果她不在了會讓她的後代來安葬我,那一刻我覺得死後有依靠的感覺特別好。

有效時間內,儘可量的多賺錢吧,無論何時,經濟基礎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條件允許的將來老了可以讓人工智能照顧。智能養老與抱團養老相結合應該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個人推測)。網上有人說,父輩的老年像印度,我輩的老年像日本,也有一定的道理。還有個重要而嚴肅的問題,如何善終。理性面對死亡,正確看待生命。

每一個人都將自己孤獨的離去,想起來會抑鬱,還是努力適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吧,身體健康,不愁吃穿,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以後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吧,人終有一老,由他去吧,最終會解脫。


華商天下網


農村人老了誰會來養老,這是大家都得面對的問題,肖為華嘮嘮這個事。

農村的老人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兒女雙全型的,第二有女無兒型的,第三鰥寡孤獨型的這三種,咱們按個分析一下。

第一種、兒女雙全型的。這樣的老人都靠子女養老,這樣的老人家庭幸福,兒女雙全子孫滿堂,和和美美的,一生都很幸福。但也有不孝順的,但那些咋也是少數。

第二種、只有女兒的,我們村裡就有不少這樣的,老人自己能幹動了的時候都自己單過,幹不動了就得搬到女兒家,靠女兒和女婿養老,農村都這樣。

第三種、鰥寡孤獨型的,這些老人沒兒沒女,有的有兒有女的半路夭折的,就剩下老人自己了,這樣的老人國家養著,願意上敬老院就去敬老院,有的體格好的不願意去敬老院的國家給他錢,在加上農業補貼也夠養老的了,等到自己幹不動了再去敬老院。

農村現在的養老模式基本就這樣,不知道大家咋認為的,歡迎討論。


肖為華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農村養老收入主要來源:子女養老,國家60歲老人養老金和貧困家庭低保等,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城市老人都有退休金各種福利,農村老人是沒有的,自然不可能指望退休金生活,國家每個月會給60歲以上老人每個月一百多塊錢的養老金,但是這點錢遠遠不夠生活費。

農村老人一般只要幹得動,不存在退休的問題,我們的父輩他們一輩子都在田間辛苦的勞作,而收入卻很微薄,有些老人會選擇自己種些糧食,蔬菜吃。一般的農民養老都是自己掙些,子女給一些,對於吃,他們只要能溫飽就知足,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度過一生。

對於那些特別貧困的家庭,國家有低保,每個月幾百塊錢,如果沒有其他收入的話,大部分都是節儉開支過日子。大部分子女也是比較孝順的,只是生活過的比較苦,老人吃的也比較苦。

對於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農村一般是近親幫助下,國家有五保戶來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障。

以上是現在農村真實的養老情況,喜歡請留言討論,關注,謝謝


天天美食老白


農村人老了,誰來養?

  • 農村人老了通常面臨以下幾種情況

  1. 到了養老年齡但身子還壯實,繼續在家幹農活,兒女在身邊的還幫忙帶孫子,還能享受三代同堂天倫之樂。相對來說這個階段農村老人還是幸福的 勞動時間自由,只是在空餘時間做一些農活,家裡有孩子自己只是輔助幫忙。


  2. 過了能繼續勞動的年齡,老人在家兩老互相照顧相依為命,孩子不在身邊只是會寄錢回來讓兩個老人自己生活自己照顧自己,這個階段小病自己解決,大病就讓子女輪流回來,實在沒空閒的就只能子女出錢讓親戚鄉里幫忙照顧。換孤寡老人情況就更困難了,通常都是敬老院生活,這些敬老院費用便宜的只能勉強活著不能叫正常生活了!

  3. 還有常年帶病的就只能買廉價的藥等著生命終結,在農村都是小病還好一點,大病的就是等死了,很可憐!到冬天身體不好的老人都熬不過去,都是這樣走了。

農村現階段都是靠子女還有老人自己養老,政府這邊還是輔助為主,國家的農村醫保政策也給予了很多農村老人幫助,讓他們能看病和買的起藥!

我認為除國家繼續對農村老人給予政策上的幫助和支持外我們作為子女的也應該努力工作為老人老年生活多盡一分力,而老人應該注意保重身體,以平和的心態安享晚年生活!


快樂農民頭


你好!

有兒有女,兒女養;無兒無女,國家養。就這麼簡單,沒啥糾結頭。

有兒有女。贍養老人,是兒女們應盡的義務。之所以擔心老無所養,那說明,你現在對兒女們不滿意,甚至失望。如是,那是你的家事,是個人的事,得一家人協商,解決矛盾,消除隔合,儘量和諧相處,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真到老死不再往來的地步,首先反思,再就是靠法律解決。

無兒無女,不能自食其力了,國家養你。要麼進敬老院安度晚年,要麼申請院外居家養老。這不很明確,很簡單的事兒嗎,何必有此一問,忋人憂天。好好地,放鬆心情,享受生活吧,真到老了的那一天,該咋辦咋辦,自有安排,自有歸屬!!!


詩語之旅


農村養老問題是個大問題

中國古自有句老話“養兒防老”。小時候父母養小孩長大成人,父母老了孩子贍養老人直至離世。父母和子女都在各自需要保護和愛時付出努力。父母在孩子幼時做好表率, 孝敬長輩,愛護幼童,善待鄰里,耳濡目染下孩子也會以父母為榜樣。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如此受到追捧,是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下實踐。在唐朝時代,老人是有養老和退休金制度的,年齡達到一定歲數就可以領取。幾千年以來中國傳統美德在不同朝代有不一樣體現。

話說回現在這個問題在農村顯特別突出,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可以這麼說老了是沒有保障的。現在在農村還是有很多老人是要一直工作,在農田裡種些農作物,保證自己能吃上飯。這裡說的是孤寡老人 和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是沒有兒女,老了也只能靠自己;空巢老人是有兒女的,兒女大多是在外勞工。能敬到孝也是在過年過節,大多數老人也是靠自己養活。 孩子出息的話會給些生活費。但是大多數出去務工是底層人民,只能保證養活自己和兒女。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農村老人生存問題是需解決的:

國家推行返鄉創業希望在未來可以看到成效,農村老人養老在一定上會得到改善。

農村養老還是需要國家能夠多投入,落到實處。


為一天來臨期待


我覺著為誰忙碌一輩子?為誰做貢獻?誰應該站出來養老才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直按照父母必須有兒女來養,那麼一旦因各種原因兒女掙不到錢的時候,那怎麼辦?因為好多現實擺在這裡,有很多的家庭養兒女都費勁,哪還有錢養老人?不是不孝順,而是力不從心。如果人們把孝順跟金錢畫上等號,這本身就不太符合邏輯,那越是富翁越孝順,隨手一扔就是幾十萬上百萬。

城市那些退休老人,不都有退休金嗎?還入了各種保險,主要就是靠“它”來養老,有幾個靠兒女養老的?不惦記著父母那兩個退休金這就不錯了,算是燒高香了。即使有很多進了養老院的,也是靠自己的退休金。農村人忙忙碌碌,在田野裡風吹日曬,生產出那麼多的糧食,誰受益了?誰受益了誰養!


海島鵝卵石


農村人老了,誰會來養老?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有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甚至有些說的天花亂墜答案……

但是,最現實最靠譜也最無奈的回答是:

主要還是靠自己。

尤其現在正在漸漸變老的這一輩農村老人。

這也是一輩最無奈最無助最可憐見的一輩農人。

他們的上一輩,他們是盡心盡力地孝順過的,不管窮與富,至少是待在身邊養老送終的。

現在輪到他們自己老了,偏偏“養兒防老”的老“傳統”,在新的雜七雜八的觀念衝擊下,正面臨著“土崩瓦解”。倒也不是“兒們”不養老,主要是兒們多數情況下,是有心無力,兒們自己的日子都過得手夠不著腳,自己都很難養好自己的情況下,怎麼能盡心盡在家伺候老人呢。

在家種地,收入不好,年輕人必須外出打工掙錢,不得不離開他們,很多情況,只好由他們自己去對……

反過來說,就是這些老人們自己,也不忍心讓兒們留在身邊,為了自己而耽誤了孩子掙錢啊!

大多數情況是,這些老人不僅不會歇下來養老,相反,倒是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儘量去幹點,掙點,儘量少去拖累兒們…

只有到了實在幹不動了,沒法了,就聽天由命……

農村人老了,他們自己養自己……


笨刨


農村現在生活的人大多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的人,年齡都在四十到七十歲之間,這部分人對國家的農業和城市化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參與了農業合作社和包產到戶這個歷史時期,對土地有感情,也情願在土地上勞作。

到了改革開放後,農業資本投入的加大,機械大量使用到農業生產之後,就有很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被擠出,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形成,農業收入遠低於工業,這些被資本擠出的農民又開始進城市務工,這就是農民工,城市建設的骨幹和中堅力量,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者。現在隨著時間他們都老了。

國家的發展,經濟實力增強,中央出臺了很多政策,工業反哺農業、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等,在農村大病醫保和養老金都在覆蓋,養老院在很多地方都興建,這樣傳統的養兒防老式家庭養老正在轉變,形成國家和家庭養老配合,相輔相成的新養老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