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茨威格《斷頭皇后》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01付出即所得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富二代,同時也有著富二代的通病
一邊給自己喜歡的人花錢,一邊又不希望對方圖他的錢。而且一旦花了他的錢,就一定要滿足他近乎嚴苛的控制慾,包括三觀,處事方法,最主要的是,他要求對方對他要像他對對方一樣好
所以遇到了很多人,最後的結局無外乎的走向分手
他變得更痛苦,在痛苦之中惡性循環。分手了之後不去反思別的原因,反而在思考,為什麼我對她那麼好,她還要和我分手,一定都是對方的問題
他的情況有兩個問題:一是他全程沒有問對方的想法,對方到底想要什麼,他給的,只是他認為對方想要的東西;二是他對對方好實際上是有要求的,是想要回報的,只不過在一起的時候沒辦法講出來,分開了之後這種想法才會逐漸顯現出來,並且把責任歸結於對方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所以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而是關係和回報之間的問題。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02

黃金法則與反黃金法則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條關於人際交往的非常重要的法則,被稱為“黃金法則”,它的內容就是“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也要怎樣對人”


比如,你希望別人對你微笑,那你要先對別人微笑,你希望別人對你慷慨大方,那麼你要對別人慷慨大方,你希望別人愛你,那麼你要先愛別人。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什麼,就先給出什麼。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黃金法則的運用,相當於我們先向別人開放自己,傳達我們的情感,這會有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然而,相對於黃金法則,還有一個反黃金法則,這個法則往往使我們陷入糟糕的人際關係,以及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反黃金法則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也應該對我怎樣”。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他對人的好,就像標好了價格,如果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就會憤怒、受傷、在道德層面綁架他人。


這會讓人感覺到被控制,甚至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當你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該有多麼的崩潰。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並且,反黃金法則,常常會出現在最為親密的關係當中,比如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


你可能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我都是對你好啊”

,這就是典型的反黃金法則在人際關係中的呈現。我都是為你好,後面還有一句話,大概是:你應該聽我的,你應該按我期待的樣子回應我。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伴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多少會有種被道德綁架的感覺。它會讓人感到內疚、憤怒、窒息。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03

如何從“反黃金法則”中跳出來


1.覺知自己在做什麼


一個人只有覺知到自己在做什麼,他才可能從中看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施加了什麼樣的影響。就像我的朋友,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受害者,並站在道德的高點上指責對方。


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有多麼的侵害對方的自由。


覺知,相當於一個人在啟動第三方視角,來觀察和審視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


當一個人帶著覺知在生活時,會更容易看到自己究竟被什麼卡住了,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和位置。第三方視角, 也會幫助一個人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關係中的他人。


2.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善於運用“反黃金法則”的人有一個特點:想當然。覺得別人應該知道他需要什麼,應該對他好,應該對他的好感恩戴德,他對別人的好應該獲得回報。


他的付出,默默標上了價格,卻沒有真正考慮,關係中的他人感受如何,他給的是對方想要的嗎,他想要的是對方願意給或者有能力給的嗎。


他在一廂情願對別人好了之後,就期待著他心中的“應該”發生,如果不是期待落空,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是關係中很重要的部分。明確需要,也就明確了歸屬,畢竟那是你的需要,最終還是要由自己負責。明確表達自己需要,也會減少內耗,它是需要獲得滿足的最佳路徑。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3.學會自我負責,把“應該”換成“希望”


人際關係的反黃金法則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應該”


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這個應該是要求,也是指責。當對方按照你期待的樣子回應你時,你會高興,當對方沒有像你期待的樣子回應你時,你就會指責他,告訴他是他錯了。


每一個“應該”的背後,都是一隻在向對方索要的手,對方給你了,你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回報,對方不給你,你就會難過。這個時候,你不僅在控制和要求對方,自己也會被這“應該”控制住,感到痛苦。


但你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不能如此交易,“應該”多了,就會有落空,甚至會毀壞關係。壓迫多了,必然會有反抗。


更理性的選擇是,你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把“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改成“我對你好,希望你對我也好”。“應該”的重心是他人,“希望”的重心是自己。


人際關係中的反黃金法則:你除了錢,一無所有


別小看這個小小思路的調整,它會改變你在人際關係中的分寸感,既能體現你對他人的尊重,你自己也會因此獲得自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