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怛羅斯之戰,一直是網上津津樂道的話題,此戰的起因是高仙芝對中亞石國的背信棄義。當時,高仙芝以石國不尊禮儀為由大舉進犯,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但是之後卻違背承諾,血洗石國都城,俘虜國王,搜取財物,並將石國人口販賣為奴,高仙芝因為此戰被封為右羽林大將軍,達到了事業頂峰,石國國王之後被唐朝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逃到阿拉伯,請求後者支援。阿拉伯出於自己在中亞利益的考慮,遂集結軍隊趕赴石國,高仙芝也率領本部精銳應敵。

唐朝與阿拉伯,兩大軍事強國的正面衝突,由此發生了。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阿拉伯帝國


一、唐軍和阿拉伯軍隊究竟各有多少人

雖然怛羅斯之戰在中國史料中頻頻提及,但是奇怪的是,各個史料對於唐軍的人數眾口一詞,有多有少。

比如《資治通鑑》記載的是:“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另一本官修史籍《舊唐書》也記載;““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與之一脈相承的《新唐書》也採用了這種個說法。可以看出,這三部史書關於唐軍人數的說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2-3萬之間。但是這三部史料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是唐朝滅亡後編纂的,《資治通鑑》和《新唐書》成書於宋代,《舊唐書》最早,但據怛羅斯之戰發生也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因此可信度上十分存疑。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怛羅斯之戰


那唐代的史料對於怛羅斯之戰有沒有記載呢?答案是有,而且可信度還不低。當時記載怛羅斯之戰的,有兩本書,一本是由唐朝政治家、歷史學家杜佑所寫的《通典》。另一本就是當時唐朝官方史學家柳芳所著的《唐歷》。《唐歷》記載:“蕃、漢六萬眾,皆沒。”《通典》則記載:“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兩本唐朝史料都明確記載唐軍的總數在6-7萬之間,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個數字不僅包括漢兵,還包括少數民族部隊。很多人反駁杜佑,一般都是舉出唐朝在西域駐守的軍隊在總共不過2萬4000人,因此最多隻能派出2萬人遠征。這種說法完全是不瞭解唐代軍制的說法,唐代的軍隊,一是明確領取朝廷封賞,有正式編制的額兵,他們大都為漢族組成。但唐朝由於疆域廣大,附屬眾多,同樣會徵調大批的少數民族加入軍隊,輔助漢軍作戰。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唐軍募兵

比如與怛羅斯之戰同期的南詔之戰,這場戰役由於唐軍損失慘重,所以記載極為詳細,史書明確記到唐軍總數為8萬,但額兵只有3萬,剩下的5萬都是少數民族的部隊。可見,在戰鬥中運用番兵早已是唐軍的慣例。因此,杜佑所記的唐軍7萬人完全有可能,事實的真相是,高仙芝率領2萬漢軍進行遠征,同時徵調西域屬國軍隊5萬,共同進攻阿拉伯。至於《資治通鑑》等後世的記載,很有可能是身為宋朝人的作者由於唐宋國情不同(宋因為疆域小隻有漢軍可用),不能理解唐朝這種番漢混編的作戰方式。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資治通鑑


唐軍的數目搞清了,那麼阿拉伯軍隊到底有多少呢?這個完全沒有原始史料,網上流傳的阿拉伯20萬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現在國際史學界對於阿拉伯軍隊數字的推算大概是10萬人左右,其中包括大量西域國家的兵力。之所以估算出這個數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阿拉伯全國的軍隊不過15萬人,在呼羅珊東部地區駐守的更是隻有4-5萬人左右,因此其本本部軍隊的數量不可能超過4萬人。二是因為當時高仙芝對於西域小國的凌虐,很多小國都轉投阿拉伯,因此可以為後者提供大量的兵力。所以阿拉伯軍隊的構成大概是4萬阿拉伯本部軍隊加6萬西域小國軍隊,與唐軍一樣,都是附屬與本部相結合的方式。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阿拉伯軍


二、兩支天下強軍的曠世對決

平心而論,阿拉伯軍隊與唐朝軍隊都是當時的蓋世強軍,實力是相當的接近。

唐朝在此之間,連續擊敗東西突厥,消滅吐谷渾、高句麗,到了高仙芝的時代,雖然唐軍相比於初期有所減弱,但依靠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唐軍依然雄風不減,僅僅依靠2萬4000名安西都護府漢軍加上一眾附屬國就可以穩坐西域。除了吐蕃與大食,沒有任何國家能對唐朝在中亞的霸權構成威脅。

而阿拉伯軍隊也是戰功卓著,其先後擊敗了當時西亞的兩大超級大國,東羅馬和薩珊波斯。當時薩珊波斯遭遇東羅馬和西突厥的兩面夾擊,但依然可以屹立不倒,足見其軍事實力的強悍,而東羅馬作為與其爭鬥數百年的宿敵,自然也有著不俗的實力。東羅馬和薩珊,總的來說就相當於兩個突厥汗國。雖然阿拉伯崛起時兩國因為多年鏖戰實力大減,但在穆斯林軍隊面前潰敗的如此之快也足以說明阿拉伯軍隊絕不是等閒之輩。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唐軍


實際上,這兩支強軍的面貌,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是一支沒有短板的軍隊。唐軍的騎兵連續擊敗遊牧大國突厥,實力自不用說,而唐軍的步兵也同樣優秀。比如蘇定方在征伐西突厥時先用長矛手拖住敵軍,待敵軍銳氣耗盡時再用騎兵衝殺,一下讓西突厥的10萬軍隊土崩瓦解。再比如在征伐高句麗的戰爭中,李世民也同樣是依靠唐軍長矛手的堅韌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可見唐朝擁有極為強悍的重步兵。除了這些,唐軍還有兩個優勢,一是唐朝尚武風氣濃厚,幾乎家家擁有弓箭,射術嫻熟,因此唐軍中往往60%都配備弓箭,這在野戰中是一支火力極為恐怖的力量。二是唐軍的馬匹眾多,很多精銳部隊幾乎全員騎馬,騎兵2-3匹馬,步兵也能分到一匹馱馬,這大大增加了軍隊的機動能力。高仙芝敢於千里遠征,估計也是仰仗唐朝馬多的優勢。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唐步兵


相對於唐軍,阿拉伯軍隊也是毫不示弱,其依靠重步兵和弓箭手起家,多次擊敗東羅馬和薩珊的精銳部隊。即使面對兩國的具裝騎兵,阿拉伯步兵往往也能盡忠職守,足見其訓練之精。至於騎兵,阿拉伯初期雖然騎兵極少,但在征服薩珊尤其是呼羅珊後,阿拉伯的騎兵數量大增,並且配備當時最為優良的阿拉伯馬,阿拉伯馬體態優美,耐力衝擊力極強,這是唐軍所無法比擬的。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阿拉伯步兵


另外,阿拉伯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駱駝眾多,因此橫穿沙漠極為容易。當年阿拉伯之所以迅速消滅薩珊、重創東羅馬很大程度上是靠駱駝橫穿沙漠帶來的出其不意。在沙漠中,駱駝比馬還要強上數倍,這種抗擊沙漠的能力也是唐軍不能比擬的。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優勢是對於伊斯蘭教虔誠信仰帶來的宗教狂熱,這給予了阿拉伯軍隊極高的勇氣和士氣,這在於東羅馬的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唐軍無法相比的。至於很多人說的阿拉伯彎刀,那是阿拉伯11世紀才從突厥引進的,當時的阿拉伯仍以長劍為主,這項優勢純屬子虛烏有。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阿拉伯重步兵,弓箭手,駱駝


三、貌似沒有影響,實則決定西域命運的一戰

之後的戰鬥經過,史料沒有記載,只是簡單說了一下唐軍敗亡的原因。那就是打到中途,唐軍的附屬國軍隊葛邏祿突然臨陣倒戈,夾擊唐軍,致使唐軍全軍覆沒,高仙芝最後只帶著幾千人逃回都護府。可以說,葛邏祿的倒戈是唐軍敗亡的關鍵因素。

至於葛邏祿為何要倒戈,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阿拉伯軍隊與唐軍實力極為接近,因此勝負就更取決於人數,而阿拉伯軍隊比唐軍多4萬,這很可能成為決定戰爭走勢的關鍵因素。二是高仙芝本人一直在西域凌虐小國,小國多有怨言,葛邏祿自然也不例外,葛邏祿很有可能是看到唐軍因為人數劣勢漸漸處於下風,因此索性一舉倒戈,報高仙芝平日欺凌之仇。怛羅斯之戰唐軍的戰敗,看似是偶然的背叛,實則也是一種必然,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仙芝在西域如此不得人心,也難怪經此大敗了。

大唐天下無敵?這一場對外戰役改變了大唐的國運。

唐軍處於下風


怛羅斯之戰後,似乎雙方都沒有太當回事,阿拉伯仍然在於東羅馬激戰,唐朝也沒有開展報復行動,之後更是因為安史之亂而徹底放棄了西域。表面上看,這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

但是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雖然當時來看,怛羅斯之戰並沒什麼影響,但是長遠來看,這確是伊斯蘭文明進入西域而漢文明退出西域的開始。安史之亂後,唐朝在沒能統治西域,之後的宋朝、明朝更是放棄了西域,直到清朝,才重新將西域劃歸統治,而此時,伊斯蘭文明已成為西域的主流。

反觀伊斯蘭方面,怛羅斯之戰後,伊斯蘭教就開始進入了西域,並且勢力逐步擴大。到了宋代,更是以聖戰的方式直接對西域的佛教國家展開了侵略。沒有中央政權的保護,西域的佛教政權一個個倒下,最終西域各國民眾都改信了伊斯蘭教,之後耶律大石西征帶來了短暫的迴光返照,但已是強弩之末。到了元朝,蒙古統治者很多皈依了伊斯蘭教,除了忽必烈,大多對漢文明抱有輕視的態度。在蒙古人的推動下,伊斯蘭教徹底在西域紮根,西域也就正式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

如果站在這樣的一個廣度,那怛羅斯之戰就絕不僅僅是一次小小的邊境衝突。他直接意味著漢文明的收縮與伊斯蘭文明的擴大,這個影響,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束。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