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大战中美同时领跑,不一样的技术路线,谁先到达终点?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竞争,不只是科研机构

新冠疫苗研发大战中美同时领跑,不一样的技术路线,谁先到达终点?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竞争,不只是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研发资金的竞争,而且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上,特别体现出尖端技术的竞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疫苗研发也进入生死时速。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声称正在研究或已经研究出新冠疫苗。如早在今年2月初,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凯特·布罗德里克及其同事声称,在中国发布该病毒基因序列后,三个小时内就设计了一种针对该病毒的疫苗。3月上旬,来自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的三名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一种能够免疫新冠病毒的疫苗,但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投入使用。最新消息是,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据悉已经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并获批展开临床试验。这个消息是3月16日报道的,凑巧在同一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宣布,其下属的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与莫德纳公司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也进入临床试验。中美国两国研发新冠病毒疫苗都进入临床试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不过,对于这一疫苗的研发,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待,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情况。01 各国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竞争: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是战胜新冠肺炎的有力武器,各国瞄准了这一目标,说明全球有了共识,并且形成了竞争。当然,这样的竞争是好事,意味着能加速推进疫苗的研发速度,让公众能早日使用疫苗,战胜新冠肺炎。目前,全球比较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都在研发新冠疫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还有英国、美国、比利时、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以及疫苗和癌症免疫疗法公司(Inovio)、莫德纳公司和制药巨头强生等生物科技公司。尽管中国和美国都宣布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但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可能是秘而不宣,而且也在加快进度,并且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竞争,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正利用一种名为“分子钳”的专利技术,以期快速生产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因此,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竞争的含义,不只是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研发资金的竞争,而且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上,特别体现出尖端技术的竞争。今天的新冠病毒疫苗或其他疫苗已经普遍采用基因工程和分子重组技术,要比传统的疫苗,如灭活疫苗提速一倍到数倍时间,因而也能节省更多的资金。02 疫苗研发成功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以传统技术和方式研发疫苗不仅得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疫苗和药物研发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需要克服成本巨大、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的三大高风险。根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研发中心的评估,研发一种新药并上市需要27亿美元(基于2017年美元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数字)。此后,英国《自然》杂志修正为,新药研发成本约为26亿美元,耗时约10年,成功率不到1/10。疫苗也基本如此。不过,现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由于采用了基因工程重组疫苗技术,以及最先进的信使RNA技术,研发周期将会大大缩短。此外,现在的疫苗研发还采用了前期利用人工智能(AI)筛选有用的化学分子和物质,也使得药物和疫苗研发大大加快而且节省成本。由于采用信使RNA技术研发疫苗,也可以省去动物试验这一环节。仅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美国NIAID和莫德纳公司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来看,时间成本已经大为缩短了。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目前也只是进入临床1期,在此期间获得的结果,例如证明安全之后,还要进行2-3期的临床试验。1期临床试验是初步考察疫苗对人是否安全,一般需要20-100位受试者。2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进行疫苗剂量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初步的有效性评价和考察,一般需要几百到上千位受试者。3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数千到几万例受试者。整个1-3期试验完成,大概需要4-5年时间。例如,被视为有效的一种埃博拉疫苗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是于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时开始的,直到2019年才取得确切的结果。现在,美国NIAID和莫德纳公司称,即便临床1期试验成功,距离疫苗的大规模应用也需要1-1.5年的时间。然而,这对于传统的疫苗和药物研发来说,已经是从“老牛拉慢车”变成了“坐火车”。因此,无论是新冠病毒疫苗还是其他疫苗,都需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大跃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