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改造遼寧艦,為何拆掉蘇、俄引以為傲的遠程反艦導彈?

瑣顏


因為作戰理念的不同,航母在蘇聯時期的定位就是“載機巡洋艦”,不僅要搭載各種艦載機,還要搭載足夠數量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使自身具備強大的攻擊和防禦能力,所以“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航母亦是如此,原本在艦艏飛行甲板下面佈置有12具導彈垂直髮射筒!

這12具發射筒可以裝填12枚P-700“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該反艦導彈的重量達到了7.5噸,所以12具導彈佔據了很大的空間,另外“花崗岩”屬於核常兼備反艦導彈,在攜帶750公斤的半穿甲彈頭時最大射程為550公里,號稱2-3枚可以擊沉一艘8萬噸級航母;當攜帶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時最大射程為625公里,號稱一枚擊沉一艘10萬噸級航母!

不過,縱然“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的威力有多大,在“瓦良格號”航母來到中國,進行現代化改裝為遼寧艦之後,我們還是把那12具發射筒給拆了!對此,有很多人不解,威力如此巨大的反艦導彈發射筒,為什麼給拆了呢?

俄羅斯不願意出售“花崗岩”反艦導彈

對於中國購買和改裝“瓦良格號”航母俄羅斯本來就心生不滿,當然也不會同意出售“花崗岩”反艦導彈給我們,更何況該導彈在當時可是俄羅斯“壓箱底”的大殺器,怎能輕易外漏(這屬於表面因素)!

“花崗岩”反艦導彈已經過時

其實,說“花崗岩”反艦導彈是“航母殺手”是抬舉它,該導彈屬於上世紀70年的產物,在80年代尚且可以成為“航母殺手”,但在目前卻早已過時!“花崗岩”反艦導彈的最大速度只有2.5-3馬赫,在如今主流的反艦導彈只能算是一般!

而且“花崗岩”導彈550公和625公里的最大射程都是通過“高彈道”的方式實現的,14公里的飛行高度和強勁的發動機在現代雷達面前簡直就如同一座閃亮的燈塔,想要發現和攔截非常容易,所以說該導彈已經過時!這也是為何俄羅斯將“基洛夫”巡洋艦上的“花崗岩”換成8馬赫的“鋯石”高產音速反艦導彈原因!

航母在海軍中的定位不同

如果說只是因為“花崗岩”導彈過時且買不到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換上其他的反艦導彈,比如鷹擊-18等反艦導彈的性能比“花崗岩”更為先進(掠海飛行、射程600、末端機動突防)!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海軍的航母就是航母,是航母戰鬥群的核心,而非“載機巡洋艦”,所以不需要自身有強大的反艦能力,這種活是驅逐艦和艦載機乾的(實際因素)!

此外,12具導彈發射筒的位置正好在艦載機起飛跑道上,發射導彈會十分影響艦載機的起飛!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影響來說,遼寧艦拆除12具“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筒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

而且這些發射筒還佔據了航母內部巨大的空間,導致航母的機庫空間並不大,後來在建造國產航母時吸取這一教訓,未設置發射筒,所以其機庫面積大幅度增加,可以搭載的艦載機數量也就隨之增加!


天下布武


提問說的航母殺手就是埋在起飛甲板前部的12個導彈發射井,蘇聯時代裝填P-700“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這種導彈射程達700公里,可以搭載50萬噸的核彈頭,也可以換內置1噸高爆炸藥的常規彈頭,確實能把美國航母戰鬥群都嚇得夠嗆,裝核彈頭那是玩命啊,換別人可以不信敢玩命,毛熊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北約給這種導彈起的名字就帶有災難色彩,“海難”SS-N-19,誰碰上是要命的。

這種超音速重型導彈還裝備“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和“奧斯卡”級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

我國發展航母,跟蘇聯的發展思路是不一樣的,從航母甲板下埋設12枚重型反艦導彈可以看出,蘇聯對自己的艦載機的進攻能力非常沒有信心,確實,滑躍起飛的蘇-33根本帶不動大型反艦導彈,更別說這種重型反艦導彈了,最多也就是搭載“漁叉斯基”AS20導彈,蘇-33搭載反艦導彈航程還縮短不少,再說這種亞音速導彈比P700小得多,一個是手雷,一個是鞭炮,所以蘇聯不把艦載機當重點力量,不放棄在航母上也裝核導彈。

我國拆掉P700導彈發射裝置,一是我國根本沒有這種導彈,也不打算研製這種過時的東西,二是,我國發展航母,是真正的航母,艦載機是它攻防的主要力量。航母打擊群就應該發揮艦載機航程遠,打擊能力強的優勢,自己帶著導彈衝鋒算什麼事兒呢?航母艦載機可以達到近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攜帶反艦導彈打擊距離航母1500公里以上的目標,比P700的700公里遠多了,而且我國新型反艦導彈,射程遠,體積小,威力大,突發能力強,蘇聯時代的P700看似射程遠威力大,實際上其彈道高,容易被防空導彈攔截,而且現代艦載防空導彈,遠中近齊全,可以攔截好幾輪,P700實際上已經失去威懾力。

我國下一步還將發展彈射型航母,艦載機將能夠滿油掛重彈起飛,航母只要保障艦載機起降即可,攻擊的任務交給艦載機就能完美完成。L






聯合防務


美國航母戰略和前蘇聯航母的戰略是不一樣的,美國是全球戰略,當的是世界警察。前蘇聯不是,蘇聯紅海軍的主要對手就是美國海軍,打的就是世界警察。

前蘇聯航母叫重型巡洋艦,用的是重型導彈攻擊,戰鬥機只是護航的。原蘇聯打法是同歸於盡的拼命打法。世界警察美國也怕拼命打法,顯得紅海軍很牛氣。因為雙方打起來就是兩敗俱傷,即使世界警察贏了,也是慘勝,估計警察也做不成了。如果蘇聯贏了呢?憑著他的戰鬥精神,世界就是蘇聯的。

美國的想法是,是你死我活打法,不但要戰勝,而且要全面進攻,要巧勝。美國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儘量不和紅海軍去硬碰硬,就是拖,把蘇聯拖垮。結果蘇聯真的解體了,他的紅海軍所有裝備都成了廢鐵,蘇聯航母不打仗是沒用的,只能恐嚇。蘇聯航母,要麼用在全面戰爭,要麼沒有用。

中國在向美國學習航母戰略,講的是全程使用。參與戰爭也可以,也可以和平救援,也可以威懾對手,和平戰爭都能使用,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所以,一旦世界出現了問題,美國總統的詢問是,美國航母在哪裡?

現在知道中國為什麼向美國航母戰略學習了吧?前蘇聯航母上的導彈發射出去是有去無回的,而美國航母有的是有去有回。航母也需要效益,不能只為戰爭而戰爭,現在的俄羅斯航母戰略也在向美國看齊。

根據俄羅斯計劃,庫茲涅佐夫號上面的12枚花崗岩導彈也要拆除。只不過俄羅斯手頭錢比較緊,現在還沒有實施罷了。所以在軍事上尤其是海軍的軍事上,現在都在向美國學習。😊



大志遠思想空間


主要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們用不上,第二是蘇聯那種航母模式並不適用現在的海戰。

先說說第1條吧。瓦良格號在沒有改裝成遼寧艦之前,它所擁有的導彈發射井是專門為蘇聯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準備的,我國沒有相同型號的導彈來裝配。所以留著這一個導彈發射井也沒有用,還不如將其撤掉改為機庫來增加艦載機的數量呢。有的網友認為我國沒有還不能去外國進口嗎?我國連瓦良格號都買回來了就不能買幾枚導彈嗎?還真不好意思,這個真有錢也買不到,因為根據美蘇或者是美俄條約,花崗岩反艦導彈這一威力的武器,是一概不出售的,所以我國有錢也買不到,而且我國的反艦導彈並不比前蘇聯的差,為什麼要買他們的呢?

再來說說第2條吧。這一個就要追溯追溯歷史了。美蘇冷戰時期,美國能夠成為海洋霸主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他造航母的技術比較先進。蘇聯的軍事工藝當然先進,但比起美國來仍是要弱一些。所以蘇聯為了實行彎道超車,蘇聯的航母理念就和美國的並不相同。其實也並不是說蘇聯的道路是走錯了,而是蘇聯的國情和美國不同。

當時蘇聯的潛艇技術要遠遠超過於美國,所以蘇聯海軍那個時候的理念就是以潛艇攻擊為主,水面艦艇為輔,當然了水面艦艇上以航母為核心,打開對方艦隊對潛艇的封鎖。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蘇聯時期的航母也只能是一個能夠起飛固定翼戰鬥機的巡洋艦。蘇聯時期的航母艦載機的主要任務是防空防禦,並不是進行空中打擊。航母攻擊手段就是航母艦頭所裝載的12具花崗岩導彈。這樣看來蘇聯的航母理念挺奇葩的不是嗎?

而等到我國購買了瓦良格號,打算將它改為遼寧艦的時候。我國的航母理念和美國的相同,都是使用艦載機作為主要攻擊手段。就沒有必要再保留原先的反艦導彈發射井了。


沐風談兵論道


先回答最核心的問題,我國海軍在改造遼寧艦時遠程反艦系統已經被破壞,所有艦載武器系統和艙室是按照合同約定要全部毀掉的,艙室部分依然要全部破壞掉,已知是僅僅保留的動力動力系統。所以說我們在改造遼寧艦航母的前身瓦良格號時武器系統已經是一個空殼了,不過就算這些大量的先進武器不拆除,我們能用上的依然不多,特別是甲板上安裝的12具P700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系統,嚴重影響了甲板的整體運作效率,最後剩下的空殼也是被拆除了。

遼寧艦的前身是蘇聯在80年代設計的瓦良格號航母,其作戰系統和理念完全是依照美蘇後期爭霸的想法設計建造,跟我國在海軍發展理念以及對航母的認識有很大的差別,我國的航母發展理念是借鑑了各國的發展思路,最終選擇和美國早期發展航母一直的思路。所以我國的航母則重點在於航母的整體個航母編隊的作戰效能,而不是過分強調航母本身所攜帶的各種武器系統進行攻擊,而是以艦載機為主,航母自身配備適當的防空來,其他的防空,反艦、反潛、對陸攻擊等能力是要交給航母編隊的其他艦艇來完成了,因此也不難看出,我國拆除航母甲板的大型遠程反艦系統也是必然的選擇。

遼寧艦航母前身瓦良格號

我國海軍的遼寧艦航母拆除了老瓦的遠程反艦系統後,其武器系統主要是安裝了4套24聯近防導彈發射系統,4座11管30毫米的近防炮,4座多用途火箭發射裝置等,完全替代了蘇聯時期強調單艦綜合火力強大原則。這樣以來遼寧艦航母的甲板空間擴大了,不但可以停放更多的艦載機,而且甲板整體運行效率高了,不受原來需要發射遠程反艦導彈的影響,其次是內部空間可以改造為其他用途,也加大了下層甲板空間的利用。

我國遠程反艦導彈

回過頭來看遼寧艦航母前身瓦良格的12具P700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系統,其最大射程在550KM,可攜帶75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彈頭或者50萬噸的TNT當量的核戰鬥部,飛行速到可達2.5馬赫,看似能力很強大,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導彈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了。如今各國的研發艦艇反艦能力已經十分出眾,對這種紅外製導,體型巨大,彈道固定的反艦導彈,太容易攔截了,留著也是雞肋的存在了,沒有太大用處。而反觀我國的遠程反艦導彈已經十分先進了,我國的鷹擊遠程反艦導彈,射程在400KM以上,採用多種手段制導,末端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攔截難度高,起飛重量也很小,一枚便可報廢一艘大型戰艦,而且我國先進的遠程反艦導彈和蘇聯的反艦系統也是不兼容的,真的留個我們用我們也用不了。

瓦良格號上的遠程反艦導彈

當時我國的購買瓦良格號航母是受到了西方和俄羅斯的暗中反對的,他們對我國向購買瓦良格航母很害怕,怕這種先進的航母技術落入我國手中,因此我國儘管成成購買了瓦良格號航母,如果繼續使用俄羅斯的運程反艦系統,俄羅人也不會輕易的賣給中國,這也是我們一定要拆除老瓦的遠程反艦導彈的一個原因。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的12具遠程反艦導彈

綜上所,總體來講我國在海軍航母發展理念上,反艦導彈能力,甲板使用效率、利害關係上等綜合因素的考慮下,我們對原來的一套遠程反艦導彈系統拆除是必然選擇,我們必須走一條有中國特色航母發展,也是我國航母夢,百年大計的起點。



藍海夢想666


“遼寧”艦在歸國改造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廢棄了原先蘇聯的反艦導彈設計,其實從武器的變化可以看出兩國對待航空母艦的不同態度。蘇聯航空母艦的發展你可以說他“跑偏”,也可以說他“畸形”,但是對蘇聯來說這是符合他的發展思路的。而中國則是選擇了另一條路,以航空母艦為海上作戰力量的核心,有點類似於美國。所以“遼寧”艦在改造過程中拆除了原有全部的作戰武器,只保留近防系統作為末端防禦補充。


直接原因:

P-700重型反艦導彈是蘇聯特種機械設計局(現俄羅斯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研發製造,本身中國接手“瓦良格”號對於俄羅斯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他始終認為“瓦良格”最後還是要歸到俄羅斯手裡。這樣對於“瓦良格”號的武器俄羅斯自然也不太願意直接出售給中國,所以即便保留P-700導彈發射筒那麼我們也無彈可用,空有一堆發射筒。

其實如果深究起來我們就發現其實俄羅斯也在逐步放棄這類重型反艦導彈。蘇聯11436“瓦良格”號裝備的是P-700“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佈置在艦艏滑躍甲板位置,共12枚。而P-700除了裝備在“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之外還裝備在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上,在70-80年代是非常強大的反艦武器,或許他真的“引以為傲”。

但是P-700不是萬能的,隨著現代反導技術的提升,反艦導彈被攔截的概率越拉越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子技術放到現在也是極易遭到干擾的。重達7噸的反艦導彈在1萬米以上高空飛行甚至在百公里外就能發現。而重型反艦導彈射程再遠也就是400公里極限了,而且還需要中繼制導,與航空母艦近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相比這點射程真的不算什麼。也就是說這類只靠這類反艦導彈打擊的勝算其實是越來越小的,甚至可能還沒抵達導彈發射範圍內就首先被摧毀。所以俄羅斯實際也是在逐步放棄這種靠這種反艦導彈單打獨鬥的作戰思路。下圖為正在改造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P-700反艦導彈發射器被拆除,改為安裝10座八聯裝通用垂直髮射裝置,可發射“俱樂部”導彈、“口徑”巡航導彈等等,由單一化升級為多用途化。

既然這種寄希望於航空母艦本身具備強大反艦能力的走路越來越走不通,我們又拿不到P-700,那麼幹脆就不要了。在之後的002型航空母艦中乾脆也沒有設計這方面的反艦導彈。


除了直接原因,我們必須看到蘇聯為什麼要發展這種“載機巡洋艦”:

其實從航空母艦本身火力配備能看出中俄兩國對於航空母艦的實際需求和選擇方向問題。很多人對於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持有“唾棄”的態度,認為蘇聯海軍是點錯科技樹把自己困死了。但我們仔細看一下蘇聯的整體戰略就發現其實這種不倫不類的“載機巡洋艦”恰恰是符合蘇聯實際發展需求的。

其實整個蘇聯在50年代後的軍事戰略就2個:如何將核武器送到美國頭頂、如果不讓美國將核武器送到自己頭頂。為了保證蘇聯對美的核優勢,除了空基和海基戰略核力量之外,生存能力最強的就是海基彈道導彈核潛艇,所以蘇聯海軍其實一直是在為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生存和突防而服務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突破美國的反潛和水下戰網絡,在對美的交鋒中取得優勢,蘇聯大力發展反潛力量,包括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依靠14架Ka-25反潛直升機對蘇聯核潛艇進行保駕護航。而之後發展的1143型“基輔”級航空母艦(載機巡洋艦)則將作戰能力上升到“全天候”、“全方面”,依靠20架Ka-25/27反潛直升機對潛戰鬥,艦上搭載的P-500“玄武岩”打擊美國水面艦艇。可以說,“基輔”級本身就不能被稱為航空母艦,而是專門為蘇聯核潛艇“開路”的且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巡洋艦”。

事實上對於蘇聯來說,臨近北極即是好事也是壞事。壞在長時間封凍的北冰洋一年至少4個月處於封凍期,水面艦艇的戰鬥出動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蘇聯想要發展像美國那樣的能夠隨時在大洋深處巡航的大型航空母艦是不現實的,直到80年代蘇聯發展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的時候也是因為北極極寒的問題而保留了滑躍式起飛甲板,這樣可以保證在彈射系統因為低溫無法工作時可以正常放飛艦載機。另外,蘇聯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導致黑海、波羅的海相互獨立且出海口受到遏制,面對長時間封凍的北方、出海受到遏制的西方方向,“斯大林艦隊”計劃流產後發展航空母艦反而不如全面發展“導彈艦”和核潛艇,這也是戰略上的選擇。

但好處就是利用北極冰層可以為核潛艇形成天然的屏障,保證他們在水下的活動,這樣也就等於大大提高了對美國核打擊的概率。所以在以航空母艦為海軍核心還是以核潛艇為核心的問題上,蘇聯還是選擇了核潛艇,最終就是蘇聯海軍的其他艦艇都是為核潛艇服務。除了1123型“莫斯科”級和1143型“基輔”級,蘇聯還發展了專門用於反潛的1155型“無畏”級大型反潛艦保障潛艇部隊的安全。

站在美蘇兩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美國和蘇聯所奉行的國家整體戰略是不同的。對美國來說,它本身處在北美洲地區,同時臨近大西洋和太平洋,全球部署自然是需要一隻強大的海軍去執行海外利益的保護任務,而作為反應迅速且能力全面的航空母艦自然是非常非常適合美國海軍。對美國來說“海權”一定程度上是大於“陸權”的。但蘇聯剛好相反,面對直接接壤的歐洲地區,蘇聯一直是奉行的“陸權”大於“海權”的策略,依靠強大的“鋼鐵洪流”制衡西歐隨時帶來的威脅甚至直接“反殺”推平歐洲。所以對蘇聯來說“陸權”是“大於”海權”的。在同時奉行“核戰略”和“陸權”主義的蘇聯來說自然也不需要那麼強大的航空母艦,至少不會優先考慮。即便日後蘇聯發展的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也依舊保留的強大的自身火力,包括引以為傲的P-700反艦導彈。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蘇聯這是“點錯科技樹”,更不能簡單認為蘇聯只是把航空母艦當做“活棺材”,其實這是符合蘇聯的實際需求。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蘇聯這種因為特殊環境和特殊國家策略所發展的航空母艦思路並不是一個最優解,反而是想要走向“深藍”必須有可靠海上打擊平臺。所以其實中國在航空母艦的想法更偏向於“美式”而不是“蘇式”,所以在引進航空母艦方面放棄了“基輔”和“明斯克”而選擇了改造潛力更大的11436“瓦良格”號,再根據未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思路解除了原先艦上的P-700反艦導彈和大量的防空導彈,後期改造中只安裝了HQ-10近程防空導彈和1130近防炮,將防禦任務交給“帶刀護衛”。


所以拆掉反艦導彈從面上看是“買不到”,究其本質還是在發展思路上就根本不同。而蘇聯也是在航空母艦發展史上出現的一個“偏門”。

雛菊西瓜Peterpan


蘇聯在建造1143.6瓦良格號航母(也就是遼寧艦)的時候在其艦首佈置了一共12單元的3M45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但是這些導彈發射裝置最後在我國改造遼寧艦的時候被拆除,並且在原來的位置上設置了一個艦上超市,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實在是用不到那些導彈。

上圖紅圈內為1143.5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所有的導彈發射裝置位置,下圖為基輔級航母佈置在艦首的花崗岩導彈發射裝置。

蘇聯為何設置那些導彈

都說蘇聯海軍的航母是載機巡洋艦,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那些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為什麼蘇聯海軍的思想和其他海軍不同,非要裝備這種導彈呢?任何武器研發上的問題都不能脫離一個武器所處的國際和國內大環境。蘇聯海軍在發展航母的過程中,沒有辦法走西方的老路,畢竟西方在冷戰時期已經建造了太多的傳統的航母,如果蘇聯海軍走西方的老路,那麼就無法彎道超車,追上西方海軍發展的步伐。

圖中紅圈內就是1143.5型航母的12單元花崗岩導彈發射裝置位置,可見其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內部空間,如果沒有他們,航母載機量會大大增加。

蘇聯為了擊敗西方海軍,在上世紀70年代導彈武器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給自己的航母配備了射程超遠、飛行速度達到2倍音速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對比西方當時使用的艦載機凌空投彈方式,蘇聯的反艦作戰距離更遠、速度更快、精確度更高,而且更加安全,最重要的是,花崗岩反艦導彈裝備有當量為5萬噸級TNT的核彈頭,一枚就能摧毀敵人一個艦隊,這是蘇聯非要給自己的航母配備這款導彈的主要原因。

圖為打開狀態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另外,蘇聯海軍發展載機巡洋艦,也有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原因,雖然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多次提出要發展真正的航空母艦,但是蘇聯國防部高層每次討論的結果都說駁回,還是因為上文所說的,蘇聯無法通過走西方的老路去趕超已經發展成熟的西方,只能另闢蹊徑。但是蘇聯海軍也不能沒有艦載航空兵,否則離開了岸基航空兵的保護,蘇聯海軍無法堅持遠洋獨立作戰。因此,烏斯季諾夫提出發展載機巡洋艦,一方面滿足導彈化、核武器化海軍的建設要求,一方面給蘇聯海軍配備基本的艦載航空兵,這是蘇聯發展這種軍艦的主因之一。

上圖為蘇聯海軍巴庫號載機巡洋艦,下圖為印度海軍以巴庫號艦體為基礎改造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可見印度也拆除了蘇聯設置的那些重型導彈發射裝置,將其換為飛行甲板,也用不上那些導彈了。


並不符合當下需求

蘇聯這種航母建設思維,和現在世界上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都不相同,對於我國海軍而言,雖然也需要航母執行最重要的攻擊作戰任務,但是是依靠艦載機完成,畢竟現在的殲15艦載機可以一次掛載4枚YJ83K反艦導彈起飛,2架殲15的反艦火力就和一艘054A型護衛艦接近,4架殲15艦載機的反艦火力就超過了一艘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這樣強大的航空反艦火力,又何須犧牲航母的航空能力去搭載艦載導彈呢?

圖為我國海軍的航母編隊,我國要的是遠洋制海型艦隊,對於發展載機巡洋艦並無需求。

再者,我國對於載機巡洋艦也沒有發展的興趣,我國要建設的是在遠洋地區長期獨立機動作戰的制海型海軍,對於航母的要求是利用航空兵器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為第一位,其餘的打擊任務完全可以交給055大型驅逐艦和052D型驅逐艦去完成,航母的航空操作能力才是第一位的,需要搭載更多的艦載機,畢竟我們的艦載機還是不夠多。

圖為我國海軍國產航母002(當時被軍迷稱為001A)和遼寧艦的結構對比圖,可見其機庫擴大了一部分。

其實,就連俄羅斯自己如今都放棄了載機巡洋艦的發展思路,雖然俄羅斯沒有新建造的航母,但是在俄羅斯新設計的暴風雪號和海牛號航母上,都已經看不見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影子,說明這種獨特的艦種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我國就更沒有必要去重走蘇聯海軍的老路了,畢竟作戰體系都不一樣了。


海事先鋒


因為不適用中國海軍發展戰略。

在冷戰時期,蘇聯海軍和美國海軍一直是有差距的,長期處於追趕狀態。為了對付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蘇聯一直奉行的是反艦導彈飽和攻擊,而攻擊的主力,是核潛艇。

蘇聯海軍所有的水面艦隊,都是為了掩護核潛艇突破海上封鎖,進入導彈發射陣位。就連航母也不另外。

蘇聯時期的航母,本身也叫載機巡洋艦。從這個名字來看,蘇聯對航母的定位除了載機平臺,也是火力載體,跟巡洋艦驅逐艦一樣,承擔反艦反潛等多重任務。艦載機只要能驅趕對方的反潛巡邏機就行,不需要執行多任務。

因此,蘇聯的航母,尤其是1143基輔級,在前甲板都堆滿的武器,包括反艦、反潛和防空導彈。而航母本身因為船體大,可以攜帶尺寸更大射程更遠的反艦導彈。這個思維一直延續到了1143.5級也就是瓦良格號,在機庫前端設置了反艦導彈發射庫,從甲板垂直髮射。

可中國海軍走的是美系路線,即以航母為核心,以護航艦艇為輔。通過航母,在大洋與敵人奪取制空權,而後用艦載機發動攻擊。因此,中國對航母的要求就是:儘可能增加艦載機數量。

因此,那個反艦導彈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完全就是雞肋,當然要拆掉。雖然目前來看,空出來的空間並沒有加到機庫上,但是不妨礙在下一艘航母上做出針對性的改進。


林哥講武堂


設計理念落後於時代,俄羅斯自己也已經拆掉航母上的反艦導彈

拆掉的是艦艏甲板上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前蘇聯/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最初在前甲板設計了12具P-700 花崗岩大型反艦導彈垂直髮射系統。這是前蘇聯載機巡洋艦的一貫思路,在前蘇聯海軍戰略規劃中,航母主要作用是提供艦隊空中掩護,掩護巡洋艦群突擊到北約艦隊500公里左右密集發射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垂髮系統,這種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非常巨大,只能大型巡洋艦才能攜帶,所以前蘇聯沒有放過航母這個大型平臺,也要求攜帶些。

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重量高達7噸,射程超過625公里,使用一種特殊的衝壓噴氣式發動機,最高速度2.5馬赫,獨有導航模式,4~8枚導彈集群攻時,其中一枚上升到更高高度,並通過數據鏈幫助引導其餘導彈攻擊,當這枚引導彈被攔截摧毀後,下一枚導彈上升接替其位置。庫茲涅佐夫號發射花崗岩反艦導彈。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1980年開始服役,是蘇聯海軍的殺手鐧,由於體積龐大隻有基洛夫級巡洋艦、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才有配備。該導彈在蘇聯解體後依然高度保密,一直到2000年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庫爾斯克號爆炸沉沒後,俄羅斯僱傭荷蘭公司進行打撈,從潛艇殘骸中取出反艦導彈才首次暴露在世界媒體面前。所以當初我們從烏克蘭買回瓦良格號時,指望俄羅斯出口該反艦導彈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當年接回瓦良格號時,根本沒有安裝有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最多預留了空位。瓦良格號停工時遠沒有完工,只有個艦體空殼,本來就沒有裝,何來的拆掉之說?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導彈打航母思路跟當年蘇聯不一樣,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專研的是彈道式反航母路線。列裝的殺手鐧有東風-21D和東風-26,空艦導彈CM-400AKG都已經出口巴基斯坦,岸艦彈道導彈CM-401珠海航展展示過。現在在專研可以塞進055型驅逐艦的邊長85cm世界上最大垂髮系統的反艦導彈,使用高速滑翔彈頭,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傳聞編號為鷹擊-21,所以我們也完全不需要這個已經落後時代的P-700花崗岩。

所以在修復瓦良格號航母,改造成遼寧號的時候,我們就壓根沒有考慮把這個垂髮坑位重新當做反艦導彈發射器來使用。前蘇聯時代是對航母要求不高,航母主要作用其實是防空,所以選擇犧牲航母空間去裝反艦導彈,而現在我們走的更像是美式路線,這樣就要充分利用航母空間。而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2010-2012年維護改造中,也已經更換前甲板,拆除了原先P-700 導彈發射裝置,也放棄之前的思路,原先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的空間也被改造成機庫或維修車間(兩種說法,不確定哪個)。


五嶽掩赤城


如果自卑一點的說就是因為我們沒金剛石導彈啊。但細想想還有別的問題呢!

簡單的看看遼寧號(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的甲板構成圖):

我們會發現,在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的前甲板上有12個小方塊,這12個方塊是導彈發射井。

需要的時候導彈發射井可以打開發射射程達到625公里的P-700反艦導彈。

從指標上看,P-700反艦導彈是可以攻擊625公里之外的目標的,但是如果僅僅依靠艦上雷達進行搜索和導航的話,P-700的射程就僅僅能夠達到200公里。

這樣一來導彈的性能就大打折扣了。

然而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的導彈發射井開口開在了飛行甲板前段,這個位置又恰恰是

滑躍起飛的必經之路。如果要發射導彈的話,那麼勢必就會影響艦載機起飛。

於是本身的話,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上的反艦導彈也就成了雞肋。


說回我們自己,在我們購買了瓦良格號航母的時候,這個航母設置了導彈發射井的位置但是並沒有配備P-700導彈。這個型號的導彈從蘇聯起就一直沒有外銷過。所以我們繼續保留導彈發射裝置的話那麼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因此在遼寧號的建設過程中,採用的方案就是將導彈發射口直接用鋼板焊死了。這樣也就成了沒有導彈發射井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

在我們建設001A航母的時候,由於是從頭開始建設,因此壓根就沒有做這個結構,而是將之前的位置改成了一般的艙室擴大了艦內的使用面積。這也是001A相對於遼寧號的一個提升部分。

如果說我們沒有導彈就封閉了12個導彈發射井是無奈之舉的話,其實在俄羅斯隊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的規劃中,也在計劃著移除這12個導彈發射井。甚至在新的俄羅斯航母的計劃中

也不會在航母上再設置遠程反艦導彈。所以說發射反艦導彈這類的事情最好還是由驅逐艦或者巡洋艦來做。

功能拼湊到一起的武器往往會成為一坨四不像也就失去了必要的實用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