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內向、社交恐懼,常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該怎麼辦?

鄭日安


首先,你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你一個立竿見影的“強心針”或“萬能藥”來解決你的困境,能解決你的困境的只有你自己。你的人生只有你能作主,別人的建議再好,如果你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思考,不願意行動,也都是枉然。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別急著在每個人的回答中去找那個“特效藥”,如果你能靜下心來去細品、去思考一些專業人士的回答,並積極的採取行動,你就會發現那個“特效藥”其實就掌握在你手裡,我們的回答只是一把開啟你思考力和行動力的鑰匙。

好,接下來,請帶上你的感受,帶上你的大腦,帶上你的雙腳,跟著我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第一步,排除生理因素

你需要確定,你所說的難受胸悶暴躁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確定的方法就是去醫院就醫,有病治病。先排除生理問題之後,我們才能繼續走在心理探索的道路上。

第二步,現實檢驗

1. 自卑、內向、社交恐懼等對你造成了什麼樣的現實影響?

比如,受到了單位領導、同事或學生家長的多次指責,對職業發展非常不利,甚至有失業的風險;再比如,有一肚子想說的話不知道跟誰訴說,沒有朋友,有困難找不到可以幫助自己的資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功能受損的表現。

問這個問題用意在於,區分你目前的主訴是你個人的心理感受,還是說的確是影響到了現實生活。這是兩種不同的前進方向,前者以探索成長經歷為主,旨在找出“真兇”作創傷處理,建立積極自我,發展健全人格。而後者適用於行為方向的指導,也就是幫助你“帶傷前行”,重建社會功能,改善現狀,掌控未來。

2. 對於你的這些評價,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來源於外界他人的評價?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總有人會把“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混淆。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是你的心理現實,心理現實跟客觀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差距越大,心理問題越嚴重。

如果這只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建議你走出去,徵求一下別人對你的看法,包括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同學、你的朋友。如果你不太相信別人說的話,可以讓他們舉一個實際的事例來佐證他們的說法。

綜合大家的評價,才是一個較全面的“客觀現實”。判斷一下你的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果差距較大,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方面說明,在別人眼中,你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你完全可以放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那些別人眼中的優勢,收穫自己快樂的人生。

另一方面說明,你確實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你解開迷團。

3. 你希望別人在哪些方面幫到你?具體的目標是什麼?

明確具體的目標,而不是“我希望我能更成功更幸福”,這些是虛幻的,不具備可操作性。你必須明確,你所說的成功或幸福具體是指什麼。比如“我希望能提高溝通能力,緩解我和誰誰的關係”,“我希望化解一次真實的工作中的衝突”等等。

第三步,負重前行

探索心理問題是個較私密的過程,因此本文傾向於更多地在行動層面上給予題主建議。

所以,建議你繼續思考和回答下面的問題:

1. 就算你認為自己是自卑的、社交恐懼的、一無是處的,那這樣的你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能做點什麼呢?在現有的狀況下,你能為上述的目標做些什麼樣的努力呢?

誰心裡沒有一些傷痛呢,但是這些傷痛就一定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嗎?未必。我們沒必要過高期待自己的未來,更沒必要過度苛求自己的過去。

有些傷痛就是會一直存在,就象我們身上的一個傷疤,選擇允許讓他們結痂存在,比選擇讓他們從來沒有發生過,要輕鬆得多。必竟,求而不得,才是最讓人焦慮的。

所以,放下心中所求,帶著已有的傷痛,照樣可以走向未來。過去的已經發生了,當下你是選擇不斷的揭開傷疤去顧影自憐呢,還是貼上創可貼,拍拍傷口說:“朋友,你是我的一部分了,接下來我邀請你跟我一起仗劍走天涯吧!”

前者讓你既走不出過去,也走不向未來;後者讓你把過去變成一個見證,陪著你一起見證你是如何在當下和未來披荊斬棘的。

2. 如果你有機會跟一個最重要的人說說自己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你會跟誰說呢?你會說什麼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道之處,它們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就消失殆盡。它們一直在你內心裡潛藏著,只是在等待一個你看到它們的機會,讓它們破土而出。

想想自己27年的人生經歷,你憑藉著什麼特質讓你成為了一名老師?你憑藉著什麼特質讓你帶著千瘡百孔的內心走到了現在?你又憑著什麼特質讓你勇敢地在網上求助?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想要活得更好的、積極向上的強大的生命力量。

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好的我”和“壞的我”。有的人擅長把“好的我”發揮到極致,有的人卻總是拿起那個“壞的我”揮霍人生。

找一張白紙,左邊一列代表“好的我”,把所有與之對應的特質寫下來;右邊一列代表“壞的我”,也把所有與之對應的特質寫下來。

覺察一下:在每一個有情緒的當下,我是在運用“好的我”還是在運用“壞的我”;如果你恰好習慣性地又用了那個“壞的我”,反思一下,如果現在我拿起“好的我”,我會怎麼做。

3. 生命就象是乘坐一輛公交車的旅程,現在這輛公交車就在你的眼前,你準備帶哪些行囊上車呢?如果這輛車正在駛往你的未來,那麼你準備坐多少站,每一站要去往哪裡呢?在每一站的行駛中你準備做些什麼呢?

這其實就是在梳理你自己的人生規劃,不用急著做好所有的規劃,先把最近一年或兩年的做好足矣。

例如:最近一年內,你希望如何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在發展人際關係的旅程中,你準備運用到哪些特質?假如你想發展3位好朋友,會是哪三個人呢?你願意選擇哪個人最先開始呢?你的第一步行動是什麼?在什麼時間行動?如果有一個人可以做你的監督人,你希望是誰,你希望他如何監督你的執行?

心理彥究員總結:

你既是想像中的你,你也不是想像中的你。你是想像中的你,是因為你看到了那個傷疤。但是,即使有傷疤,也沒有關係,它只是你活在這個人世間的一個見證,既可以見證過去,也可以見證未來;

你不是想像中的你,是因為你一度忽視了那個“好的我”,把“好的我”找回來,讓他從你的內心釋放出來,去發揮應有的力量,讓他在你的未來人生旅途中陪伴你、照亮你、強壯你。

我是心理彥究員,你身邊的心理諮詢師,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關注我私信我,我願意做那個陪伴你支持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