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用戶68996591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事實,但是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卻不是這樣的,在黃海海戰前期中日曾是勢力相當的,只不過中國輸在了受制於清朝的封建沒落統治下。



北洋艦隊被李鴻章創建於公元1888年,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具備近代化條件的水師艦隊,是清朝洋務運動中三隻艦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艦隊。這支艦隊由100多艘船艦組成(主軍艦、輔軍艦、運輸船),號稱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艦隊。北洋艦隊是李鴻章一手操辦,前前後後共花費大約數億兩白銀。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大都先進,其裝備配製都來自於英美等強國的先進設備,不論是攻擊力還是防禦力都和日本海軍相差無幾。

在當時那個時代,清朝的北洋水師被冠之以亞洲第一,世界前十。那麼說到這一點兒的時候,有不少人會說:那為什麼發生在1984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會敗呢?這個結果確實是當時很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僅是清朝朝野,就連日本政府也為之動容,乃至看好中國的世界帝國主義列強都大為震驚!


第一點,日本在豐島偷襲清軍運兵船之後,清軍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訓練,此前的北洋水師疏於嚴格訓練。反觀日本,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基本上就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所以在近代化海軍全面素質這方面是遠遠不及於日本的。

第二點,即便北洋艦隊的武器設備都是花費巨資從外國置辦進口的,但是從根本上缺乏操縱武器的人,沒有經過專業化指導的北洋艦隊,即便具備武器優勢,但是又能怎樣呢?另外一點,黃海海戰開始的時候,清軍並沒有來得及更新彈藥且彈藥緊缺,這就使得開戰之後的北洋艦隊只能苦吃“啞巴虧”。


第三點,雖然在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後,北洋水師不乏有英明的將領(比如丁汝昌、鄧世昌),這些愛國將領大多都積極抗日愛國,而且對大部分愛國官兵都起到了極大的士氣鼓舞;但是,在這種民族危亡時刻,仍然還是有個別將領臨陣逃脫,消極投降不抵抗,從內部就已經動搖了軍心,再加上慈禧、李鴻章等最高層的管理集團卻是“拖泥帶水”,太不盡如人意。

第四點,真正意義上的“不堪一擊”可以說是威海衛之戰,在黃海大戰結束後,北洋水師仍舊保持有大部分力量,但是為了保存實力(守住家底)的李鴻章沒有讓北洋水師繼續堅守黃海陣地,卻傻傻的命令艦隊退守威海衛,自認為可以保留實力東山再起的李鴻章大錯特錯,得知消息的日本下一步直接包圍了威海衛,將北洋水師一舉殲滅,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雖然最終結果是清廷戰敗,但是在黃海海戰中我們仍舊沒有退縮,在愛國官兵的誓死保衛下,對日本還是有一定衝擊的。所以不能說清軍面對日本不堪一擊。


小鎮月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其中黃海海戰雖然是一邊倒,但已經是1840年以後清軍,打過最好的戰鬥之一。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

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近300人。

其實僅僅激戰5個小時這一點,就很了不起。陸戰中,清軍見到洋人基本就是聞風而逃。

當時陸軍在朝鮮平壤是實力很接近的情況下,僅僅堅持了不到2天,就放棄平壤潰逃,連逃500公里,跑到鴨綠江。

我軍被擊沉的5艘軍艦中,超勇、揚威、廣甲均是打醬油的小軍艦,損失與否影響不大。

但致遠、經遠則是主力艦,尤其經遠是僅次於2艘鐵甲艦的鐵甲巡洋艦。經遠被擊沉,對於北洋水師損失很大。

由此,我軍還剩下7艘軍艦,但也基本都有傷。比如定遠號、致遠號兩艘鐵甲艦,都中彈100發以上。

但日本損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軍艦和代用艦,無足輕重。比睿號則是老式鐵甲艦,也算不了什麼。

只有松島號是主力艦,又是旗艦,它的重傷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北洋水師打的還可以。我們看看日軍受損情況。

日本聯合艦隊損傷相當嚴重,共中彈134發,死亡90人、負傷208人。

其中松島號中彈13發,死傷113人,修理了1個月才恢復。

北洋水師慘敗,主要是裝備有差距。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而此次海戰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現不佳,重炮被證明只適合對付鐵甲艦,對於普通軍艦的破壞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徑速射火炮,卻能夠摧毀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也可以重創鐵甲艦。

日本中口徑速射炮71門,北洋艦隊僅有2門,其餘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戰後統計過,日軍炮彈發射量是北洋水師20倍。即便日本炮擊命中率低一些,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數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贏都難。

所以,北洋水師在裝備如此懸殊下,打出這種戰績算不錯了。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黃海海戰,應該是1949年之前中國打的最好的海戰。


薩沙


中日甲午海戰,亦稱黃海海戰,最終以清廷的慘敗收場。雖然當時個別水師將領體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但總體來講,清廷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的確不堪一擊,當時清廷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實際上無論是軍艦的數量、噸位,還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師完全落後於日本艦隊,再加上在士兵訓練和制度方面的劣勢,最終導致了北洋水師的戰敗。

△黃海海戰示意圖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的完敗暴露出各種問題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海戰,清廷花費巨資建造的北洋水師完敗,戰敗的北洋艦隊被迫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完全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黃海海戰的失利,可以說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艦隊混雜,編隊無法保持:清廷雖為北洋艦隊投入極大,但實際上卻是買買停停,十艘主力艦艇新舊不一,而當時世界海軍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更新可謂日新月異,這就導致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質量參差不齊,而這在雙方接戰的第一時間便暴露了出來。海戰爆發之後,由於北洋水師艦船的速度不一,“超勇”、“揚威”艦齡已達十三年的艦船,很快便脫離了艦隊。擔任先鋒艦隊的四艘日本戰艦很快發現了這一弱點,他們迅速橫越北洋艦隊,圍攻脫離艦隊的超勇、揚威,老朽陳舊、速度遲緩、炮火不濟、防禦力極弱的兩艘戰艦雖然竭力抵抗,但很快便在日方四艘快速巡洋艦的齊射之下中彈起火。

△黃海海戰交戰示意圖

2、失去指揮,艦船各自為戰:這個倒不是丁汝昌的責任,而是因為旗艦“定遠”號年久失修的原因。由於艦橋年久失修,在定遠號以305毫米巨炮射擊之時,艦橋竟然被震塌,導致指揮旗落地,而遠望臺擊毀也隨即被日軍艦隊第一批排炮擊毀,丁汝昌“右邊頭西以及頸項皆被燒傷”,導致北洋水師喪失統一指揮,各艦逐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丁汝昌在短暫裹傷之後,雖然在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激勵將士,同心效命”,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也在丁汝昌負傷後,“代為督戰,指揮進退”,尤為出力,但於全局來說收效甚微。北洋艦隊最終落入敵艦圍攻當中,於此不無關係。

△丁汝昌

3、將領畏戰,方伯謙率先逃跑:在交戰伊始,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便遲遲未能就位,在致遠號與敵人殊死搏鬥之際,我們並未能看到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有何作為,其反而在致遠號重傷將沉之際果斷率領濟遠號脫離戰場,逃之夭夭,與濟遠號同一小隊的廣甲號見狀,隨之同樣逃走。更為可笑的是,方伯謙在指揮濟遠號逃跑之際,簡直堪稱慌不擇路,竟然還撞沉了因重傷脫離戰場,正在緊張搶修的揚威號,而廣甲號更是在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的時候觸礁擱淺。致遠號重傷沉沒,濟遠號、廣甲號逃之夭夭,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左翼完全喪失戰鬥力,間接導致右翼的經遠號陷入日艦圍攻之中,最終被擊毀沉沒。

△方伯謙

此役北洋水師雖然慘敗,但雙方交戰後的第一階段,北洋水師其實打的很不錯,日方的比睿、赤城、西京丸等艦艇同樣被打的喪失了戰鬥力,而且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將官以及部分士兵體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同樣值得肯定。

北洋水師的戰敗,內在原因其實才更致命

以上原因,雖然是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遭遇慘敗的主要原因,但戰敗其實並不僅僅體現在戰場上,在北洋水師的整個建設過程中,清廷其實就已經暴露出了致命缺陷。

△翁同龢

1、朝廷支持力度有限。雖說清廷在北洋水師身上投入不菲,但事實上這種支持不僅時斷時續,而且在1891年之後,在戶部尚書(光緒老師)翁同龢的主張下,北洋水師經費被大幅度削減,北洋水師至此舉步維艱。隨後燃煤、鍋爐、炮彈等各方面原因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正常維修訓練無法保證,甚至連保養都難以為繼。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夕卻採取“以國賭運”的方式,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北洋水師

2、朝中掣肘嚴重。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與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而鑑於翁同龢與光緒帝的關係,光緒皇帝對李鴻章也產生了消極看法。更為嚴重的是,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更是對淮系文武大員開始重點打擊,御史李念茲甚至說出了“淮將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這樣的話。這種環境下,北洋水師想獲得長足發展,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鴻章

3、裝備嚴重落後。在甲午戰爭前後,世界海軍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而北洋水師的發展恰恰在此期間陷入停滯。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虧,日軍裝備的反後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5到6發,而北洋水師裝備的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其次在艦船的航速上同樣吃虧,北洋水師根本沒有與日本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隊形轉向不利便是受此影響。最後北洋水師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還有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

總之,北洋水師的失利以及不堪一擊,雖說有前線將士的責任,但清廷在建設北洋水師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才是最為致命的。


香茗史館


甲午海戰清軍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這場戰爭最後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在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同仇敵愾,給與日軍巨大的殺傷,但是自身也是損失慘重。戰爭即將爆發時北洋海軍無論是在火力還是在機動力方面都明顯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爭準備上也因為受到李鴻章要求洋人調停中日戰事受到影響,戰爭準備倉促,特別是炮彈準備嚴重不足,在黃海海戰中由於缺乏彈藥導致日本軍艦一艘未沉自己反而付出了損失五艘軍艦的慘重代價。

近代中日第一次海上較量就是豐島海戰,這場海戰規模不大參戰的雙方軍艦隻有五艘,日軍三艘北洋海軍兩艘,但是就是這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進行了近7個小時。1894年7月25日吉野艦首先向濟遠艦開炮射擊,隨後濟遠艦還擊,中日戰爭正式爆發,海戰中濟遠艦打壞浪速艦的信號索具,機關炮則在空中向吉野艦瘋狂掃射。廣乙艦開炮又炸壞了浪速艦的錨機,但是自己也被日艦屢屢擊中起火,不得不撤出戰場,最後只留下濟遠艦獨自和日艦鏖戰,濟遠艦瞄準吉野艦巨炮炮彈擊穿吉野艦左舷打壞發電機,炮彈穿過機艙防禦裝甲落入輪機艙,可惜並沒有爆炸,這顆炮彈倘若爆炸吉野艦也就完了。海戰最後濟遠艦用尾炮連開四炮擊穿吉野艦艦艏水線,吉野艦艦艏大量進水開始變得頭重腳輕,這才停止對濟遠艦的追擊。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雙方在距離5300米時定遠艦305毫米巨炮首先開炮,揭開黃海海戰的序幕,海戰中日軍旗艦松島被定遠艦榴彈擊中劇烈的爆炸引燃松島120毫米速射炮炮彈,又再次發生劇烈爆炸造成數百人死亡,松島失去作戰能力並放棄對整個艦隊的指揮。日艦橋立號主炮被炸燬,造成四名軍官死亡十數名士兵負傷,日艦比睿號被定遠艦擊中側舷17名軍官當場死亡,高千穗右舷被撕裂一道巨大傷口海水灌入退出戰場自救,日艦赤城號被擊成重傷,艦長坂元八郎太少尉候補生橋口廣次郎分隊長佐佐木陣亡,代理艦長受傷,,,,,,戰至最後海面上北洋海軍只有定遠艦和鎮遠艦在和五艘日艦激戰,伊東祐亨害怕天黑之後遭到魚雷艇襲擊率領艦隊首先退出戰場,隨後經過損管處理後的其餘四艘軍艦對日艦展開追擊,一邊追擊一邊開炮射擊。

1895年2月7號伊東祐亨向北洋海軍發動總攻,第一遊擊隊駛往劉公島西口,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駛往劉公島東口,本隊向劉公島正面進攻,在距離劉公島5800米時劉公島守軍開炮擊中松島,炮彈貫穿煙囪炸傷軍官三名,橋立,秋津洲,吉野和浪速先後被擊中起火,並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威海衛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北洋海軍和陸地炮兵相互配合抵禦日艦的進攻,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終究是敵眾我寡最後慘遭失敗,17日北洋海軍向日本艦隊投降,日軍俘獲北洋海軍軍艦10艘,其中就包括主力鐵甲艦鎮遠,下午康濟艦載著丁汝昌,劉步蟾,林泰增,戴宗騫,沈壽昌的屍體和一千多名官兵駛往煙臺,北洋海軍自此煙消雲散。在戰爭中北洋官兵奮勇殺敵,毫無畏懼,並不是不堪一擊,雖然最後失敗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的海疆,抵禦侵略付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後人歌頌銘記。


李帥領


甲午海戰的時候,北洋水師其實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能夠在五個小時的海戰中沒有被打成全軍覆沒已經是打的非常好了,其實戰爭的勝負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

從時間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在1878年開始建立的,而日本的海軍在1889年才成軍,雖然日本比清朝晚發展了一些年,但是很快就後來居上,其實清朝當時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認真地學習西方近代海軍相關技術,一切的學習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可以說是不削於去學習西方,才導致了甲午海戰的失敗。

“師夷長技以制夷”與明治維新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晚清獲得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期,在當時來說也有“同治中興”的說法。甲午戰爭之前,清朝在西方列強眼裡仍是一個大國強國,雖然技術落後,但畢竟領土面積和人口擺在那裡,就東亞地區來說也是絕對的霸主。

▲就面積和人口來說,清朝是絕對碾壓周邊國家的

而經營海軍的理念,是在當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說白了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切都講究實用的情況下,李鴻章李中堂的經營理念就是買上最好的軍艦,配上最好的人員,就是最為強大的艦隊。

北洋水師是在1878年開始,李中堂陸續買了20多艘戰艦後成軍的,其實在1883年之後,北洋水師就再也沒更新過裝備,所以到了甲午海戰的1894年的時候,即便在剛成軍的時候裝備技術屬於先進行列,但到了10多年之後,當時的先進也已變成了落後了。

而日本則完全不同,日本人的特點是如果要學習對方,日本人會非常認真地學習,該怎麼搞就怎麼搞,該怎麼經營就怎麼經營,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從骨子裡去學習對方的精髓。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日本的近代海軍也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和理念經營的,其裝備長期保持更新,所以交戰的時候,裝備上的代差就立馬見了高低,五個多小時的海戰,北洋水師打出了2000多發炮彈,日軍打出了4萬多發炮彈,命中率來說,北洋水師被擊沉的5艘戰艦中彈都在200發以上,沒被擊沉的除了逃走的濟遠號外,其餘中彈都在100發以上。日本海軍基本中彈數都是個位數。所以在火力和命中率方面,雙方的差距本身也是很明顯的。

這一切的差距,緣於雙方經營海軍的理念不同。

管理層對海軍的認識

李中堂其實對西方的海軍從來都是不削一顧的,認為對方只是武器先進而已。李中堂的智商我認為應該不容置疑,肯定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認真學習一個東西,也沒有學不會的。但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他的表現就是,對海軍一竅不通。戰爭要開始了他才想到要通過購買軍艦來提升戰力,他以為軍艦買過來就能形成戰鬥力,其實這本身就體現了他對近代海軍知識的匱乏,可憐他經營了20多年的海軍還會犯這種低級失誤。

▲李中堂對近代海軍滿臉的不削,最後自食其果

他在致電歐洲相關人員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電報上看出,李中堂不知道什麼是巡洋艦,什麼是獵雷艦,什麼是驅逐艦,所以被人一通瞎忽悠,最後錢是花了很多,軍艦倒是一艘也沒買回來。換了個對海軍稍微有點認識的人,也不至於會對海軍白痴到這種程度。

相對而言,日本的聯合艦隊第一位司令官,也就是指揮甲午海戰的日軍艦隊司令伊東右亨,十分精通英文,與各國海軍將領之間私交甚厚,隨時都掌握了海軍發展的第一動態。

一個閉目塞聽,妄自尊大,一個謙虛謹慎,熱心學習,彼此之間的差距,高下立判。

軍隊人員之間的差距

就北洋水師來說,其提督是丁汝昌,騎兵出身,對西文一竅不通,當年也是在歐洲轉了一圈,什麼也沒學到,回來後就不知道幹什麼去了。

總兵劉步蟾和林泰曾,在北洋水師裡搞起了幫派,以留洋和福建籍為標準,連廣東籍和美留洋的鄧世昌也被他們排擠。

北洋的三位主要指揮官,丁汝昌、劉步蟾和林泰曾到了戰場上都要帶上鴉片煙,都要抽兩口大煙,整個軍隊是個什麼樣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比如根據當時北洋水師在日本長崎停靠時期日本人的記錄,北洋水師內部抽大煙、賭博的大有人在,士兵長期疏於訓練,軍中奢靡之風盛行,這樣的軍隊又怎能有戰鬥力呢?

▲北洋水師的戰敗,劉步蟾“功不可沒”

相反日本海軍則是長期高強度的訓練,士兵中不要說抽大煙、賭博這種情況,就連稍微違反軍紀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樣的兩支軍隊交手,一個長期不好好練,一個長期嚴格訓練,結果如何不用說也能知道。

就好比你要大考了,你平時不好好學習不做功課,就想著考試的時候靠著運氣去考到一個好成績,怎麼可能呢?

對西方近代海軍的態度截然不同

就日本海軍來說,他們非常重視對西方海軍的學習,當時但凡西方海軍出了期刊日本人就會馬上翻譯過來,並認真加以學習,這就好比你不知道怎麼去經營海軍,然後有了經營海軍的攻略,你好好看看學習一下總能有所提高。

問題在於當時的北洋水師平時不好好訓練,也不更新裝備,這些都算了,連本攻略都不削於去買。當時日本的地位遠不及中國,日本能搞到攻略,以北洋水師當時的影響力來說搞本攻略也不是什麼難事,結果沒人做這個事情。所以當時世界海軍發展了多年,北洋水師的水平還停滯不前。

▲北洋水師要是讓人家英國老頭子好好調教,也不至於會慘敗

這些都也就罷了,有段時間北洋請了英國海軍上校琅威理來訓練北洋水師,本來訓練的好好的,人家英國老頭子教的也非常認真而且敬業,就如當時海關的英國人赫德,在敬業精神這方面,英國人還是很值得尊敬的。

問題在於,訓練了一段時間,李中堂看訓練的不錯了,就怠慢了琅威理,當時軍中劉步蟾等人也在排擠琅威理,不聽從他的命令,最後氣走了琅威理,李中堂也沒挽留。到了後來甲午戰敗了,才知道人家是認真幫你訓練海軍的,想請人家過來可惜人家也老了,根本走不動了,而且被你傷了心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領導層對近代海軍經營理念上的不削、裝備的差距、人員的差距、訓練的差距、對近代海軍觀念上的差距,等等的差距,在每個方面都做的不如日本,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北洋水師的慘敗,當時被日本打了個5比0,北洋沉沒了5艘戰艦,日本1艘也沒有被擊沉,五個多小時的海戰,沒被打成全軍覆沒就已經是運氣了。

所以北洋水師當時確實是不堪一擊。


老威觀史


甲午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沒有給國人丟臉。甲午戰爭的潰敗,是李鴻章和陸軍掉鏈子了。這麼說吧,黃海海戰,算是1840年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裡最蕩氣迴腸的一戰。

黃海海戰,雖然我方比日方損失大,但,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邊倒。

看看黃海海戰戰前形勢:

  • 【日本聯合艦隊】軍艦16艘,總排水量40840,火炮268門,魚雷發射架568,平均航速14.5節。

  • 【北洋水師】軍艦13艘,另有小炮艦加魚雷艇6艘,總排水量32100,火炮195門,魚雷發射架556,平均航速10.2節。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普遍列裝速射炮,而北洋幾乎沒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當3倍差距。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都是戰爭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艦,平均航速高達19.4節。

軍艦上差距明顯,但北洋海軍不孬。

【1】海戰開始一小時

很多人說北洋海軍的雁形戰術不好,實際來看,北洋並沒有因為戰術吃虧。敵方側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卻把船腹露了出來。

開戰後,日本聯合艦隊魚貫縱陣,繞功北洋右翼弱艦。北洋海軍以定遠、鎮遠為居中犄角雁行隊列,攻擊日方後側弱艦。雙方都是先撿對方軟柿子捏。北洋超勇、揚威受到重創,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戰鬥力。海戰開始一小時,北洋不落下風。

【2】第二階段

前期北洋旗艦定遠受損,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戰鬥,導致各艦各自為戰,日方指揮其實也是一團糟。不過,日軍“第一遊擊隊”新型巡洋艦速度優勢,開始體現出來。“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後方,對形成北洋艦隊夾擊之勢。

北洋艦隊開始落入被動,但是整體上還是臨危不懼、奮勇還擊,超勇、致遠號都是戰鬥到船毀人亡,以死報國,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北洋艦隊沉沒4艘,逃遁兩艘。日本聯合艦隊3艘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戰場上還在戰鬥的主力艦,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轉為全面防禦。

【3】北洋沒有戰鬥力了嗎?

雖然,北洋艦隊拿日本艦隊的快速巡洋艦沒辦法;但是,日方對北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也沒辦法。北定遠、鎮遠與在5艘日艦圍攻下,仍然纏鬥一個小時,死戰不退。

等到稍作修復的靖遠、來遠兩艦和幾艘魚雷艇回援,靖遠艦代替旗艦,升旗集隊,還要繼續再戰。

北洋艦隊沒有丟臉,雖受重創,不死不退。是日艦先慫了,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場。

【4】戰後盤點

北洋艦隊沉沒5艘,死傷1000人左右;日本聯合艦隊重創5艦,死傷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艦隊損失更慘重。北洋艦隊就是吃虧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艦隊,打出的炮彈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軍不孬。將近5個小時的鏖戰,整個晚晴就沒有比這更頑強的戰鬥了——雖敗猶榮。

【李鴻章和淮軍葬送了北洋艦隊】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有一戰之力。

但是,李鴻章只是把北洋艦隊,當做他升官發財的工具。一招“棄戰保艦”,直接把軍艦放港裡在當做陸軍炮臺使用。

平壤之戰,主帥葉志超不戰而逃,甲午陸戰大轉折。

旅順戰役,黃仕林不戰而逃,旅順炮臺落入敵手。

號稱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堅持了2小時。看好了,葉志超、黃仕林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合肥老鄉。

甲午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力主避戰求和,準備拿起筆桿子籤賣國條約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為啥不敢一戰?

他欺上瞞下,在慈禧跟前吹噓北洋多厲害。他內心當然明白他的洋務,就是紙糊的形象工程。還有人給他辯護苦苦什麼支撐,實際上是辛苦撈油水。這樣的人要不是賣國賊?汪兆銘都不服了。


爾朱少帥


實際上,並不是說清軍不堪一擊,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李鴻章一心寄希望於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所以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戰爭;也有清廷和清軍各層級官員貪汙腐敗橫行,註定了中國勞而無功的命運;更有權責不明,指揮不統一,未能動員全國力量等等。

下面我講講戰爭的經過,看看清軍在戰爭的表現:

事實上在戰爭開始的初期,李鴻章的第一想法居然是決心尋求外交解決, 他希望爭取得到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證,聖彼得堡會代表中國出面干涉。但俄國政府未能行動, 因為它得到其駐日公使警告,若俄國支持中國,英國可能支持日本。



李鴻章轉而請求英國調停,英國建議中日雙方同時撤軍:中國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環朝鮮首都周圍留下一塊中立地帶。 日本拒絕了這一提議,但向英國保證,將在戰爭中保證上海的中立,並尊重英國在華商業利益。

李鴻章的外交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效,而且延誤了軍事準備工作。直到外交解決的希望全告破滅時,他才同意袁世凱的緊急請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國汽船,在三艘中國戰艦護航下向朝鮮運兵。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灣將汽船『高升號』擊沉,950 名中國士兵落水而死。



8 月 1 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從事現代化歷一代人之久的國家間的一場重大較量。在陸上,日本在平壤將李鴻章的淮軍打得落花流水,隨後成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並宣佈朝鮮獨立。 在海上,中國的境況更為悲慘。



儘管中國海軍吹噓有 65 艘軍艦, 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 艘;儘管中國海軍力量在世界排名第 8,而 日本只排名第 11 位,但是中方並沒有將所有船艦都動員起來作 戰,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與日方交戰, 南洋艦隊以及另外兩支艦隊 (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則保持『中立』 , 以圖自保。



日本人動員了 21 艘艦船, 其中 9 艘是 1889 年以後建造的,時速可達 23 海里。北洋艦隊在 1888 年正式成立時有艦船 25 艘,其中兩艘鐵甲艦排水量為 7,000 噸,而日本最大的船艦排水量也不過 4,000 噸。但是中國船隻的時速僅達 15 或 16 海里。總之,中國艦隊龐大、陳舊且遲緩;日本艦隊小巧,新穎且快捷。



兩支艦隊於 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鴨緣江口外的黃海海面上相遇。經過五個小時的交火,中方損失了4 艘軍艦,一千餘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一艘軍艦。中方未沉沒的 7 艘軍艦退至旅順港進行修理,並於 10 月 18 日開至威海衛的海軍基地。



11 月, 日軍從陸路佔領大連與旅順,使該地要塞的許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鴻章曾為建築這些海軍基地耗資幾百萬兩,卻未能派上一點用場。1895 年 2 月,日方抄後路攻陷威海衛,並用要塞炮臺轉而轟擊在港內的中國船艦,中國的慘敗已成定局,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僚屬紛紛投降,把 11 艘戰船交給了日本。



進行了三十年時間的自強運動,中國在海、陸兩方面卻落得 這種恥辱的失敗,使李鴻章面臨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他辯解說, 單靠他的北洋艦隊和淮軍來對抗日本全國的力量, 自然無法取 勝。儘管如此,李鴻章還是遭到解職、貶謫,還被剝去了象徵皇 帝恩寵的黃馬褂。


常棣tandy


怎麼能說是不堪一擊呢,當時北洋海軍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你要記住甲午海戰是日本戰隊先撤的,北洋海軍還追了一段距離呢。

說到甲午海戰,當年日本可是舉全國的力量去買軍艦,反觀“大清帝國”呢,當時卻是舉全國的力量去給慈禧辦壽宴,蓋頤和園。



先不說軍事力量上,思想上就已經輸了,當時日本海軍可是很團結的,相互配合很有默契的,再看北洋海軍,首先就沒有士氣,更沒有配合。

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宇化星


甲午中日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實力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因此北洋艦隊經常將艦艇開出港口,來宣揚大清朝的國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方面的艦艇正在加快的更新換代,而清朝將錢財全都花在了慈禧太后身上,艦艇的炮火十分的老舊。


在甲午中日海戰爆發後,清朝海軍的實力依然和日本方面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但是清朝的艦隊一直是躲避戰爭,停在威海衛港口,也就幾艘戰艦和日本軍方作戰,雖然日本軍方的戰艦沒有被擊沉,但是大部分都損害嚴重,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都被日本擊沉,而平遠艦被日軍俘虜,為日軍所用。

甲午中的戰爭,其實清朝的北洋艦隊有機會勝利,但是他們卻一直在尋找戰機,即使有良好的戰機他們也是停在威海衛港口,因此錯過了許多好的戰機,他們一直都是避而不戰,只是為了保護軍艦,可以說中日海戰的失敗,再加上戰爭的賠款,直接推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我也後來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提供了條件,甲午中日海戰的影響是十分遠的。



甲午中日海戰的失敗,是當時的領導者的目光短淺,有戰艦卻不用,只是一味的去保護戰艦,這也看到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敗。


歷史小呆呆


甲午戰爭,日本叫日清戰爭。在甲午海戰中,清軍並非不堪一擊,最後戰敗,非參戰清軍戰之過,而是滿清政府的腐敗和滿清家天下的統治造成的。



戰鬥開始於1894年9月15日上午,參戰的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剛護送了4000名入朝授軍後返航到達大連灣這個地方遭遇了日軍,戰鬥隨即爆發。丁汝昌沉著應戰,命整個水師艦隊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定遠號擔當旗艦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併發布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首先從清軍軍人的戰鬥來說,海戰中的軍人的戰鬥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遠艦炮塔起火,指揮官被燒傷卻拒絕躲入船艙在甲板上繼續指揮;超勇號被擊中沉沒,管帶黃建勳拒絕救援,從容赴死與艦上大部官兵一起壯烈犧牲;致遠艦將沉時衝向敵艦,除7名船員被救外,其餘將士全為國捐軀;整個海戰歷經5小時,除極少人臨陣脫逃外,600多名清軍將士血灑黃海。從這些可以看出,清軍將士們並非貪生怕死,不堪一擊之軍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為國家所拋灑的鮮血。可是,戰鬥終是敗了,而且敗給了一個小小島國日本。



甲午戰爭的慘敗失利對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後北洋水師逐漸衰敗,中日之間的海軍實力對面出現了逆轉,日本在東亞開始逐漸後來居上。日本方面對黃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舉國同歡。明治天皇頒佈敕令嘉獎有功官兵,還親自譜寫軍歌《黃海的大捷》,還在歌中唱道:“忠勇義烈之戰,大破敵之氣勢,使我國旗高照黃海之波濤。”甲午戰爭爆發17年後,腐朽的沒落的家天下的統治清朝也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