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去年在國內,曾經與一位尊敬的老師深聊過幾次。每一次這樣的深聊都讓我感覺到,喧囂的社交網絡之外,還有那麼多,那麼飽滿的智慧,等待我們去發掘。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聯想到最近發生的各種事情,我把當時聊到的幾點結論寫在這裡,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如今這個社會是講究“實力”的社會。所謂“實力”,簡單說就是科技和資本。除此之外的所有力量,比如人文社會科學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都在飛速衰退。從內心出發,我們可以不認同這種格局,但作為普通個人,還是希望經歷相對完整和美好的人生。所以,如果手裡有一門吃飯的硬本事,會過得比較好。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也許這樣說起來很無奈,但現實就是現實。個體的力量太微漠,無法直接對抗時代的洪流,也無法與外界徹底隔絕,但不必過分悲觀,因為健康的生活不會100%屈從於時代的洪流。

第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能給人豁達的人生態度,讓生活體驗有比較豐富的層次,也能賦予人幽默感、同情心。儘管它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在衰退,但對於個人來說,絕對是寶貴的財富。所以,即便你有一門吃飯的硬本事,業餘時間能多閱讀、多見識、多討論,也是相當好的事情。或者說,“用足夠的收入去養自己的人文愛好”,這是當下比較合適的生活方式。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有真本事、能賺大錢也賺了大錢,但談吐、見識、道德水準都很糟糕,反而喜歡大放厥詞的人,並不罕見。再者,不少有錢人對所謂“知識”和“品味”的渴望,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其實他們不明白,越是抱著這種心態,只會越遠離“知識”和“品味”。在任何時候,豁達、樂觀、剋制、堅毅,才是獲得知識和品味的正道。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是有門檻的。表面上看,它不像技術那樣硬邦邦,“不懂就根本談不出來”,而是“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甚至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樣子,說出個子醜寅卯來,這假象著實可以迷惑不少人。但是你怎麼說,為什麼這麼說,有哪些理由支持這麼說,其實都可以體現自己的素養。而素養,往往都是需要長期訓練和積累才能獲得的。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所以,千萬不要被“一個反例、幾句話就能駁倒”的假象所迷惑。想想十年浩劫期間,大隊幹部一樣可以“擺事實、講道理”,厲聲訓斥下放的高級知識分子。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種“擺事實,講道理”其實不是與理性無關,那“事實”可能是另類的事實,那“道理”可能是偽裝的道理。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在我們這裡往往得到過分的強調,各方勢力都想讓它承載太多的東西。所以關於它的討論一定要足夠警惕。對外,要警惕它帶來的各種風險,或許你不經意說的話,就會被人無限引申,脫離語境加以演繹;對內,要警惕自以為是的虛妄幻覺,不要迷醉於火中取栗、刀口舔血的收穫。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既要承認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是好東西”,也需要承認“沒有那麼好”。“好”,所以能讓人的精神世界飽滿和健全,“沒那麼好”,所以要意識到風險,也要意識到它對外的力量相當有限。

第四,要想對一個領域有相對完整深入的瞭解,必須有幾個前提:掌握足夠多的知識,有正確的站位,與已有的其它知識相接。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就會片面割裂,或者粗暴簡單,犯下盲人摸象的錯誤;沒有正確的站位,就容易模糊是非、混淆善惡,催生“何不食肉糜”的荒謬;無法與已掌握的其它知識相聯結,意味著認知體系支離破碎,“雙標”因此應運而生。

第五,時刻保留對個體的同情心,哪怕認定某個群體再可惡,具體到某個人,不要被群體的標籤矇蔽了自己的雙眼。反過來,如果行好事,要注意以群體的名義,不要讓對方把恩情對應到自己個人身上。

個人往往是具體的,遲早會出現分歧和矛盾,因為容易導致幻滅。對群體的善意,讓人相信“世界上存在這樣的人群”,儘管看起來更像抽象概念,卻比較容易持久。

第六,善待年輕人。年輕人有可貴的熱情和勇氣,能推動社會和族類走向更好的明天。那些唆使、煽動年輕人,把他們當工具去達到自己目的的人,只能用“十惡不赦”來形容。不幸的是,偏生我們周圍不缺這樣的人。

人文知識既然如此無力,更有危險,為何仍然值得追尋?

反過來,年輕人應當提高自己的鑑別能力。每個人都應當擁有美好的人生,不應當過早犧牲,盲目成為其他人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