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國女科學家丨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丨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半個多世紀前,

年輕的張彌曼為解開四足動物

起源的謎團,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

古魚類研究領域進行著不懈地探索,

挖掘脊椎動物演化史上

屬於魚類家族的故事。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

在60年的科研履歷中,

她與古生物學領域可以說是

“先結婚後戀愛”。

新中國成立初期,

張彌曼響應國家號召,

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

(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區),

又在1955年前往蘇聯莫斯科大學

學習古生物學。

雖然當時她

對古生物學一無所知,

卻帶著一顆求真求實的心

走進了古生物學領域,而且

越來越發現這個領域非常有意思,

便堅持下來直到今天。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野外考察團隊中張彌曼(中排右六)是唯一女性

1965年,

張彌曼前往瑞典

自然歷史博物館學習。為了揭開

四足動物祖先的“身世之謎”,

張彌曼對自己的化石標本

進行了連續磨片。

那段時間,

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經過持續兩年的艱辛勞動,

這件長度只有大約28毫米的化石,

被轉換成了540多張

厚度不到1毫米的蠟模!

當這些蠟模

被疊加起來的時候,張彌曼

看到了一個震撼古生物學界的事實。

按照當時的分類方法,先驅楊氏魚

被歸入總鰭魚類。瑞典的

古生物學家們認為,它應該

有一對內鼻孔,那是魚類

“登陸”時學會呼吸的關鍵構造。

但張彌曼仔細觀察了蠟模,

卻沒有找到內鼻孔。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右五)在瑞典進修期間與老師和同學合影

由於她的工作無可挑剔,

古生物學界開始重新思考

內鼻孔的起源問題。可以說,

如果先驅楊氏魚確實屬於總鰭魚類,

那麼她的這項發現就嚴重動搖了

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地位,

“足以改變古生物學的教科書”。

此後,

全球古生物學界圍繞張彌曼的工作,

對四足動物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到1995年,古生物學界普遍認同了

張彌曼的觀點,認定肉鰭魚類起源

的中心地區不是歐洲和北美,

而是中國雲南曲靖。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向記者展示魚化石(金帆/攝)

半個世紀過去了,

隨著更多的化石證據被發現,

楊氏魚的分類位置被調整到肺魚一支。

今天的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

它屬於原始的肺魚形動物,

而它在進化史上的位置

接近四足動物的起源點。張彌曼當年

精心製作的模型,開啟了這個領域

持續至今的研究熱潮。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在吉林松原開展野外勘察

張彌曼認為:

“沒有我擋在前頭,

年輕人就能得到最好的化石,

沒有顧慮地更快上一線,支撐起

古魚類學科的發展。

於是,在十多年前,

她將自己做了很長時間的

泥盆紀魚類研究,交到了

學生朱敏手上,自己則轉向了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前至今)

魚類的研究。

很快,

在張彌曼的支持下,

年輕人就有了成績。

2006 年,在她 70 歲生日之際,

朱敏將自己的一項重要發現

命名為“晨曉彌曼魚”,以感謝

她的傳道授業之恩。

3年之後,

朱敏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

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成果,

即對一種名為“夢幻鬼魚”

的史前魚類的研究。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右)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在新開闢的新生代,

張彌曼同樣滿懷熱情,

而且繼續取得重大發現。

幾年前,張彌曼與合作者研究了

一種長著異常粗大骨骼的魚,

並將它命名為“伍氏獻文魚”,以紀念

著名魚類學家伍獻文院士。

張彌曼

根據法國古生物學家

對地中海西西里島、克里特島等地

的古魚類厚尾秘鱂的研究成果,

判斷出了伍氏獻文魚骨骼

異常粗大的原因。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張彌曼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侯欣穎/攝)

對先驅楊氏魚和伍氏獻文魚的研究,

無疑是張彌曼學術生涯中的高光時刻。

2018年3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授予中國古魚類學家張彌曼,

以表彰她對水生脊椎動物

向陸生動物演化過程的

研究成就。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現場,張彌曼(右一)與其他4位獲獎者合影

張彌曼常常說:“到了我這個年紀,

做什麼項目都行,都可以試試看。

因為,

她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名利

來為自己錦上添花,而是更應該

從事一些開闢新研究領域的工作,

為新一代研究者奠定更好的起點。

雖然她在合著論文上很少署名,

但繼承了她研究工作的學者們,

都深知她以往那些工作的

開創性價值。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在頒出“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時,

給她的頒獎詞所言:

“張彌曼仍在繼續她的研究,

永遠堅定地探索著人類的起源,

勘測那些在地球和時間中

旅行的魚。”

今天,

張彌曼的故事你都瞭解了嗎?

-----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丨张弥曼:追寻“从鱼到人”的证据

總策劃:《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

策劃:郭晶 何鄭燕

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本書講述一批中國女科學家的人生故事,以人物短篇傳記的形式來呈現她們的求學經歷、科研歷程,來呈現她們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故事,力圖以真實故事的形式,展現中國當代傑出女科學家“愛國、創新、求實、協同、人梯”的精神風貌,號召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以當科學家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本叢書的出版,旨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凝練新時代中國科學家“愛國、創新、求實、協同、人梯”精神的新內涵,廣泛宣傳女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情懷;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情操;精益求精,真誠執著的人格。

名人推薦

鄭儒永

中國系統真菌學家、中科院院士

“回顧過去的歲月,我走過的實在是一條再平凡不過的路。如果說我取得了點滴的成績,我想那是由於我安於過平凡的生活,受外界的干擾不大,可以專注於我的工作。”

楊芙清

中國計算機軟件科學家、中科院院士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但需要知識和智慧,更需要膽識和勇氣,而且要堅持不懈,只有敢於創新、甘於寂寞,才能享受成功後的喜悅。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自主創新必須有前瞻性,唯有如此,才能站到世界前沿,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王小云

中國密碼學家、中科院院士

“研究密碼是我喜歡的工作。一個人的研究時間太有限,也就幾十年。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才可以不斷地延續下去,使中國密碼研究更長久地走在世界前列。以後的路還有很長,但我並不感覺孤單,對我而言,密碼研究是興趣與社會責任的完美

結合,亦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姜麗萍

中國商飛公司製造總工程師

“科學家是很多孩子都想做的,但是這條路並不好走,家庭的鼓勵和支持特別重要。如果孩子有興趣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支持他,而不是高壓壓迫他。階段性學習的好與壞,其實並不見得就是以後做的好與壞,最重要的還是一定要讓孩子保持住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